标签:
杂谈 |
记得上个月给大家盘点2月片单的时候,有部作品我毫不犹豫给出满分期待值。
理由很简单,它的幕后策划和团队水准,就足够让人期待。
当时有毒粉留言,表示不理解我对它的期待高于春节档。
没办法,作为看过原著的一份子,和出于对赛博朋克类题材的喜爱,没道理不对它寄予厚望。
看完昨天的首映,只想说三个字:没白等!
阿丽塔:战斗天使
Alita: Battle Angel
和我的观感相比,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后的口碑和票房表现却不太尽如人意。
豆瓣上,虽然它的评分和目前的小破球很接近,
但票房上的差距,足以说明两部作品在商业层面的量级差。
截止到今天上午,1.6亿对近42亿的悬殊差距,让我替它捏了把汗。
因为按照此前一些媒体的报道,《阿丽塔》的制作成本为1.7亿美元。
这意味着,要实现盈利,这部电影必须保证全球收获5亿美元 的票房才行。
但从它目前5%的微弱优势领先去年《头号玩家》的海外市场表现来看,前景堪忧。
《阿丽塔》的编剧兼制片人卡梅隆说过,续作能不能生产,要看首部作品的市场表现。
卡梅隆和导演罗德里格兹(右)
如今,烂番茄上专业评审和普通观众两极分化的评价,
以及MTC一贯的严苛,对电影的后续吸金力多少都会有影响。
对比《流浪地球》的大火,从商业层面看,《阿丽塔》要想成为爆款是不大可能了。
但作为原著党,我必须要说的是,这个20多年前的题材能被卡梅隆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奇迹。
别忘了,日漫被好莱坞改砸,已经不是头一次。
从之前的《七龙珠》,
到《攻壳机动队》,都无一例外被粉丝贴上“毁经典”的标签。
反观《阿丽塔》,一部漫改电影能交出这样的答卷,其实已经很不容易。
既然说到这部电影,就必须提一嘴它的原著,《铳梦》。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一部表现赛博朋克的作品,当年,《铳梦》和《攻壳机动队》、《阿基拉》一样,都曾在日本漫画界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
虽然论人气,《铳梦》不及《攻壳机动队》,但凭借出色的设定和故事情节,它一直被人认为是低估的神作。
这也是为什么等到真人电影化的消息公开,不少看过漫画的影迷还是对这部经典翘首以盼的原因。
从整体的成片效果来看,卡梅隆作为剧本的主要操刀人,还是保留了大部分原著设定的。
这,从擅长拍R级片的导演——罗德里格兹(《刑房》、《罪恶之城》)的访谈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确认:
“我拿着剧本回了家,足足180页,需要很大的耐心来看,但是它已经包含了电影需要的全部。我感觉自己需要像编辑那样思考;我不打算重写,我只要编辑,只需要写几个情节来填补剧情。”
从这段采访中看得到,《阿丽塔》的剧本基本上还原了卡梅隆的最初构想,新任导演几乎没有改变太多原来的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卡梅隆此前一直强调,新片《阿丽塔》不是一部面向漫画迷的作品,
卡梅隆本人就很喜欢《铳梦》
但等到看完全片,你会意识到,看没看过原著漫画,将直接影响你对这部作品的观感和评价。
所以某种程度上,《阿丽塔》这部作品和去年的《神奇动物在哪里2》是类似的。
如果你熟悉哈利·波特系列的世界观,那么你就能轻易get到前传电影埋下的梗。
否则,处处懵逼,甚至无感。
在真人版中,虽然电影的还原度很高,但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找梗的乐趣压根无从谈起。
和《神奇动物2》那种通过关联度埋梗的做法不太一样,《阿丽塔》的梗,主要集中在设定和你对原著故事链的了解程度上。
比如,说到设定,原作中阿丽塔的名字叫“加里”,而并非现在看到的“阿丽塔”。
而“加里”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并非像电影所说,源自养父的女儿,而是根据养父的宠物猫命名。
另外,看过影片的你,应该不会忘记阿丽塔手中那把锋利无比的大马士革战刀。
电影中,这把刀隶属一位名叫扎潘的赏金猎人(漫画前期的小boss)。
但实际上,在漫画里,这把刀是队友为了让阿丽塔快速适应轮滑比赛,而为她特意锻造的防身武器。
又比如,在故事线索的安排上,很多人看不明白那个极具反高潮意味的收尾。
虽然部分观众据此猜到是在给续作卖悬念,但对于突如其来的ending,仍然会大惑不解。
其实,这是卡梅隆为让原著适应电影,对轮滑赛刻意采取的压缩和前置。
目的,是为了加快影片的叙事节奏,为其后的扎雷姆篇(也就是片中提到的“撒冷”)和宇宙篇留下叙事空间。
《阿丽塔》只表现了地下篇的前三幕,还不是整个第一部
更何况漫画中,花大量篇幅去描写的这场决赛,背后还会引出更多人物,为阿丽塔的成长做铺垫。
很显然,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要把所有这一切都囊括其中是不实际的。
所以,不出意外,续集将继续对准这场决定阿丽塔命运的焦点之战。
然而,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篇就默认所有人都熟悉设定,这么做的后果,只会让不了解原著脉络的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加上对一些细节的魔改,很容易让观众把矛头指向文本。
如上面这位网友所言,影片最明显的bug,来自阿丽塔和初恋男友狗血的感情线。
在看完首映和朋友讨论时,小伙伴也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
但其实,看过原著的观众应该也会认同,作者木城幸人在对感情戏的拿捏上,本身就存在瑕疵……
缺少充足的刻画,让当初首次看漫画的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翻跳页,反复确认过几次人物关系才继续往下追……
对比起来,其实你会发现卡梅隆其实已经对二人的情感刻画做了相对自然的处理。
只是碍于篇幅和还原原著设定的关系,他才没办法对这段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原章节表现二人的暧昧只用了一页……
了解清楚这一系列问题后,再来看《阿丽塔》这部作品,实际上它的优势就落在了片方卖力宣传的特效上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如此,这部新片的特效仍旧令人惊艳。
出色的人物面部捕捉技术,让阿丽塔的CG脸在动态细节的表现上,逼真得让我忍不住想要二刷。
可能经常看特效大片的你,感觉不出来《阿丽塔》的视效有多牛逼。
的确,如果单论场景方面的绘制,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小破球都可以和《阿丽塔》一战。
但难就难在对人物的面部细节处理上。
不夸张的讲,阿丽塔的面部细节表现,真的让人耳目一新。
支撑这项特效的数据不会说谎。
据和卡梅隆经常合作的WETA社透露,这次《阿丽塔》用到的特效量,是《阿凡达》的4倍!
主创表示,新片的每个场景需要100个小时来渲染,总计5.5亿个小时。而《阿凡达》只用了1.5亿个小时。
来自WETA的Cozens与Saindon分享幕后故事
如此费时费力的渲染时长,把阿丽塔这个虚拟角色的面部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阿丽塔在打斗结束后,陷入恐慌和愤怒交错情绪时那张狰狞到扭曲的脸,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然,作为一部集合格斗和运动题材的电影,对激烈场面的表现,在我看来,《阿丽塔》的燃度是不输于《流浪地球》的。
毕竟,相对后者的宏大叙事,前者更微观的视角,给了影片更好的情绪释放空间。
另外,在人物选角上,《阿丽塔》也非常出彩。
里面的主要角色,感觉就像按照漫画的形象在筛选,贴合度极高。
当看到亦正亦邪的诺瓦博士,是那个好久没出来演电影的著名男演员时,鸡皮疙瘩瞬间掉一地有没有!
至于影片中对人物关系的调整和改写以及新角色的加入,到底是以创新为目的改写故事之后的走向,还是如第一部的《阿丽塔》一般,在坚守原著风格的基础上做小范围改动,一切,都只有等到下一部才能见分晓。
但愿,它不会因为亏本被福克斯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