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娱乐杂谈 |
前段时间,国产剧伪现实主义的现象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
其中,大幂幂主演的那部《谈判官》是被指充斥着华服、跑车、奢侈品、高档酒店等消费符号的偶像剧,上演的不过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意淫网文套路。
早在去年10月,我在点评袁姗姗、郑凯主演的《国民大生活》时就曾经谈过国产剧意淫现实、屏蔽穷人的问题。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通常不会推荐国产剧。前两天关于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将要扎堆开播的消息让我不由得虎躯一震,心里怕怕的。
4月10日,一部被称为是都市女性镜像剧的《北京女子图鉴》开播了,今天我们来聊聊它。
该剧改编自《东京女子图鉴》,由其版权方株式会社渡边娱乐和东京日历株式会社正版授权,导演是黎志,主演是你们的七哥戚薇。
《北京女子图鉴》讲述了大学毕业后的陈可依由于不满四川老家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奋斗打拼的故事。也就是说,该剧主角是像我一样的北漂。
在剧情设定上,本剧每集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对应着的是北京给陈可依上的一节节人生大课,以及陈可依自己的一个个经验总结。
第一集:北京给我上的第一课;第二集:懂得饭局文化才能融进北京圈子;第三集:职场菜鸟的生存法则;第四集:心照不宣的办公室秘密;第五集:有欲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欢;第六集:25岁之后的女人开始面临保养危机……
凭心而论,与完全将现实架空为布景的烂剧相比,《北京女子图鉴》在试图照进现实上是有所企图的,也是动了一些小心思的。
剧中涉及到了很多同类题材电视剧所回避的场景和议题。
比如:
一部分小城市人民对体制的依恋、在追求和视野上相对而言的狭窄,以及日常生活的贫瘠与无望;
真正的北京租房生活,狭小阴暗、手机信号还极差的地下室;
大佬领导组织的中年油腻饭局,席间的各种不动声色的谄媚迎合,以及女孩们展示自我渴望攀上高枝的企图。
此外,在本剧的前六集中还呈现了办公室政治中的权斗、站队、性骚扰、身体上位等情节。
这些事情尽管存在,但并不会普遍降临在多数的北漂身上,因为多数的北漂只是安分守己的小蝼蚁,颜值不高,心眼也没多少,既没有玩弄这些的心情,也没有玩弄这些的资格。充其量,他们只能做个炮灰。
但是,抛开该剧中零零星星的亮点,其剧情越往后越走得飘忽不定,想要接地气、想要走现实向,却又忍不住放飞自我,搞起小资产阶级式的职场浪漫主义和生活审美意淫。
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夸奖,不好的地方我们也不能吝惜批评。
下面,我从三个主要方面讲一下《北京女子图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至少是在前七集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现实考究不够,未能展示真正辛酸。
该剧将故事的起始时间设定在了2008年。
2008年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那时北京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月平均工资大概3700元。2018年的今天北京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万左右,但大多数北漂其实是被平均的,刚毕业的大学生,通常工资也就是6000元左右。
可是,在剧中,七哥所饰演的陈可依刚来北京,此前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一上来面试就表示期望的月薪6000。
你当你是18届的毕业生吗?
虽然后来随着屡屡受挫,陈可依的期望薪资越来越低,甚至到了有工作就干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北漂的共鸣,可这枉顾想事实的设定还是让人无法直视,要知道,北京2008年的房价平均为1.2万,但2018年已经变成6.2万,应届生敢在2008年要价6000,若不是有通天的本领,便是典型的痴人说梦。
我不相信一个大学毕业生对现实情况的估量会如此之差。
当然,最让人蛋疼的是陈可依到了北京站下了火车时响起的金志文那首又软又萎的《远走高飞》。本来斗志盎然地来到北京想闯出一片天地的人,听到这歌恐怕都得立马蔫掉。你们哪怕放一首《北京欢迎你》也对得起那个时代啊!
《北京女子图鉴》为了强化渲染陈可依初来北京的悲惨可怜,给她在短短的一天内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
面试,越面越自我怀疑,虽然所有的面试官弱智到只会问“你为什么要来北京”这样的脑残问题。
住房,第一个提供住宿的老哥们是一个猥琐屌丝,企图不轨,这导致陈可依无家可归。
钱财,身无分文,连个两块钱的玉米都买不起,只有一块钱,只够买一半。
爱情,男朋友突然打来电话说“我们分手吧”。
在此类种种的轮番轰炸下,北漂姑娘的孤独无助跃然纸上,每个哪怕有过一个类似经历的人都会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苦楚和绝望。
只是,这样的操作终究还是太过廉价,通过堆砌落魄来赚取观众的眼泪,也太过套路。
其实,如果想要表现北漂的艰辛和迷茫,可以使用的情景和方式有很多。
比如,租房。
陈可依在剧中的住宿问题完全是靠他人来帮助完成的,而大多数北漂在这方面经历最多的是什么?是被黑中介骗啊!我有好几个小伙伴都遭遇过。
比如,地铁。
在北京,地铁上最能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梳离,以及人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的迷失与焦虑,在地铁上吵架、跳地铁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
《北京女子图鉴》中,我们完全看不到关于生活场景深入的观察与刻画。它仍然有浮于表象去描绘现实的嫌疑,显得十分薄弱而没有说服力。
第二,女主职场一路开挂,男性角色脸谱呆板。
如果你奔着去看女性在职场如何步步高升走向成功的目的去看《北京女子图鉴》,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失望,因为女主的北漂路,完全不是你的北漂路。
虽然陈可依在剧中摆脱了以往影视剧彻底傻白甜的玛丽苏形象,但是,她仍然是一位开了金手指的玩家。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那个猥琐哥们给找的。
她的第二份工作是新认识的吴昊在饭局后给介绍的。
她住的大房子是再次跳槽后的上司顾总给提供的。
谁来告诉我,这不是开挂是什么?你别跟我说是人家善于把握机会,不接受。
另外,剧中的男性形象以及男性与陈可依关系也让人槽点满满。
他们的人设大都有不太令人喜欢的标签,或猥琐、或暧昧、或没有野心、或企图潜规则。
前面提到的猥琐哥们,精虫上脑导致脑残,人家陈可依找了一天工作憔悴得够呛,结果他却想霸王硬上弓。这是有多Low,什么样的女孩会和这样的男人做了N多年的哥们而对其本性浑然不知?
七哥,我想看你削他。
其实,如果这哥们真的喜欢陈可依,后面多的是机会,一个小女生初来乍到,四处碰壁,有人给她一些安慰,她很可能就感动了,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送陈可依闺蜜裙子的吴昊,没过几天就邀请陈可依参加老男人的饭局,然后又是送小礼物,又是护头,各种玩暧昧,而实际上,吴昊是已婚人士,他不过想找个情妇或者炮友罢了。
带陈可依出差的高总,半夜突然打电话让陈可依去他房间里帮忙找烟,企图潜规则。陈可依未同意后不可以避免地被冷落,而另外一位投其所好的姚梅成功上位升职加薪。
陈可依在北京的第一位男朋友张超,这个业务能力不错的男生是公司的一个小领导,他和陈可依在一起也算甜蜜,两人之间最大的鸿沟就是野心。
张超不想永远在北京过着压力巨大贷款买房月月还贷的生活,他盘算着带陈可依回老家,在平时在生活中也是精打细算,连给陈可依过生日一起吃金钱豹还要一直算计着怎么出吃省钱。导演和编剧在这里对张超的刻意刻画让人厌恶,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家庭伦理剧的人物塑造方式。
当天,陈可依就与张超分手了。
其实,这种偶尔的精打细算在现实中根本不算什么问题,现在的小情侣都知道彼此几斤几两,图的是一起开开心心,真没那么作。陈可依对张超最大的不满也不是这,而是他因过度理性务实而导致的野心丧失。要知道,陈可依来北京就是为了大展宏图,过一眼看不到边的生活。
陈可依说“北京,这座闪光的城市,改变了所有投入它怀抱的人,也即将改变我”,但2018年的今天,你得承认大城市已经祛魅。
陈可依在北京的第二任男友于扬,是个有钱的老总,为人绅士,有情调有情趣,但他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坚决不肯对外公布他和陈可依的恋情,这让人很没有安全感。
《北京女子图鉴》集中火力塑造了各种男性存在的问题,意图告诉女性男人不靠谱,能够成全女性的只有女性自己,女性的幸福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的拼搏之上。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北京女子图鉴》对这个观点的描绘和表述是经不起推敲的。就目前播出的几集来看,剧中对陈可依如何奋斗、如何打拼、如何受挫的工作细节并没有展示,仅仅挑选了几个关键性的节点来予以呈现,这使得人物的进步和升级缺少代入感。
相反,该剧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现陈可依与其他男性的关系,除了她自己一言不合就情窦大开以外,那些男性无论品质好坏都或多或少为陈可依在北京立足、成长、壮大贡献了极其重要的装备。
难怪有网友说,这根本不是女性主义,完全是靠男人上位。
据悉,《北京女子图鉴》共为陈可依安排了11位不同星座的男友,加上陈可依自己总共12人。编剧,你当这是集邮呢啊,是要集齐十二星座然后召唤神兽吗?
第三,价值观有待商榷,女性理想沦为欲望符号。
前面说到,陈可依不甘于在家乡一望到底的生活,也不满于张超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庸追求,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北京女子图鉴》并没有给出一个强有力的解释,该剧在第一集的开头,用旁白表达了陈可依的对“差不多”的失望与不屑,言外之意她想要一个豪华的人生套餐。
这只能让我想起那句“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言归正传,这个豪华的人生套餐到底意味着什么?剧中给我们展示的无外乎升职加薪,与高富帅同行,可以穿1000元一件的bra,可以买几万块钱的名牌包包。
剧中的女人对名牌包包的迷恋近乎狂热。
公交车上看到人家带个好包目不转睛。
为了保护包都不在乎自己被风吹雨淋。
天天想的就是买个什么LV啦,Gucci啦。
连过生日期待的礼物也是包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是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还是咋的?
说实话,大多数的北漂姑娘真的不这样,你身上背的是不是名牌包包也真的没人在意。所谓“包治百病”不过是消费主义衍生出的一个民间笑话,切莫当真。
商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对产品进行高中低这种档位的区隔,形成一种消费文化中的鄙视链,使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买的不是其使用价值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身份、地位象征,一种社会阶层中的自我画像以及优越感。
在这个时候,包包不是包包,而是女性自我欲望的一个表达载体,但与之对应的是,女性在资本构建的商业陷阱中,主体客体化,若关闭了自我呈现的其他可能,则容易沦为物质的奴隶。
《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依所追求的,怎么看怎么像买买买的自由,也就是《大世界》中所说“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即形而下的财务自由。至于在这种追求背后的核心动机,该剧的表述显得语焉不详,以至于很多网友表示只看到了膨胀的欲望,所谓的独立、事业心、梦想都成了对欲望的掩护。
有野心不是问题,有欲望也是人之常情,但你要给我一个足够合理的解释才行,否则人物的行为是完全撑不起来的。
好了,先不追人设的铺设问题,既然陈可依的追求不同一般,那么怎样奋斗才能上位?
《北京女子图鉴》并没有给当下北漂人做一个很好的示范或者说愿景,该剧没有把情节着墨在人物如何兢兢业业、一波三折、苦尽甘来这种常规的职业发展路径上,而是极力呈现那些确实存在的非常规的职场潜规则。
如靠身体上位、靠关系撑腰、为了达成合作不惜扮可怜、演戏、说谎宛如戏精。
我承认这些现象的确屡见不鲜,但大多数的北漂姑娘真的没那么心机,也不会为了上位而不择手段。
所以我说,《北京女子图鉴》所讲述的北漂故事,依然是意淫中北漂故事,里面的北漂姑娘也不是你我身边的那些北漂姑娘。
这种浅薄的立意,注定了《北京女子图鉴》不可能如《东京女子图鉴》一样深得人心。如网友所说,《东京女子图鉴》里面有来自自身欲望的痛苦,有牢不可破的阶层问题,《北京女子图鉴》里有啥?
的确,《北京女子图鉴》比国版《深夜食堂》之流好那么一丢丢,在每集最后的番外小剧场还时不时揭露下生活中你看到的表象和看不到的真相。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第一集番外小剧场中揭示了大学男友与陈可依分手的深层原因。
据悉,在《北京女子图鉴》后面还有一部《上海女子图鉴》,希望创作团队能够再接再厉啊,批评你们我真心很累。
最后说个题外话,我想知道,《北京爱情故事》有了,《北京女子图鉴》有了,那么《北京热》是不是也不远了呢?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