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余西古镇是有着一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名镇。古名余庆,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逐步发展形成。
据古文记载传说南唐太子弘冀到过余西,去过武后行宫(据当时对环境的记载即为后来的大悲殿)。人们就把太子走过的路称为“龙街”,把往过的地方称为“龙地”。民间还传说余西曹姓曾出过皇帝,余西东南还有“曹王坟”。后被朝廷钦天监观察星座发现,派官员查访到余西,结果在余西龙街中段开挖了二河断了龙脉,同时还挖了“曹王坟”,皇帝才没有登上龙位。
无论传说的真假,但是人们一代代相传都说余西是块“风水宝地”,加之古镇城廓设置形似龙,故历史上称龙城(龙地)。
说起“风水宝地”,“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环境设计理念,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风水”二字总充满着迷信色彩,但也蕴藏了丰富的哲学内涵。最早余西古镇的选址也充满着传统“风水”的哲理意蕴。古代聚落选址有“枕山背水”的原则和“天人合一”哲学原理。余西地处江海平原。无枕可枕,先人为了营造和谐的山水环境,就在镇北堆土,遵循“高一寸为山”的风水原则,弥补背山的不足,并在山上积石栽木,山南建大悲殿。进一步强化风水上的背山意境。盐城书法家朱庆澜先生曾来余西会友挥笔留下“诗书多岁月,城市有山林”的诗句,描绘了他对当时余西古镇的印象。
最初余西住民以荡民盐民居多,随着盐业的发展,聚居的人和商铺也逐渐增加,古镇也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到明代基本上就形成了工字形街面布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镇北座北朝南正式新建盐深司场署(衙门)。600多年来,北街就成了古镇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沿街南北两侧有书院、宗祠、寺庙、名人故居和牌坊。衙门的仪门直对400多米长的主街“龙街”。在街的东西两侧,店铺林立,是古镇最繁华的商业区,有银楼、灯笼店、海鲜行、杂货、茶食店、蓝印花布染坊、中药店、绸布店、裱画店、当铺、书簿店、茶楼酒馆、茶叶店铺等近百家商号。至今仍保留多数老字号的旧址,同时以节孝坊、孝子坊、名人故居、四合院、民居门楼。龙街两侧还有通向居民区众多支路和小巷,这里还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古镇南街在古运盐河畔,东西各有一座高桥,使南北贯通,是古镇水陆交通要道。北侧沿河原为布脚楼,历史上多为盐仓所在地。近代为粮棉农副业产品集散地。绝大部分粮行、花行、肉铺及茶楼酒店、码头。南侧也以粮行为主,同时有酒坊、染布坊、浴室。两岸店铺林立,完善的码头设施彰显古镇盐运的发达。北岸的民国建筑,砖筑精美的观音兜山墙,气势高昂。古朴而沧桑的门窗屋架结构甚为精巧,这些都显示着当时余西的繁荣。
古镇东临黄海,明代为沿海的海防小镇。因受江南海外倭寇侵扰的影响,形成沿海小镇,一般都外有城墙和深沟造城模式。所以古镇不但形成了中轴对称工字形的布局,而且还把衙门护衙河北段向东西延伸,再往南分别连接南端的运盐河,形成环绕四周的护城河,使余西形成了一座余西岛。后来根据古镇所在位置的地理自然条件,在东南西北的街口分别建造了镇海、迎江、对山、登瀛四座城门,以“镇海迎江,对山登瀛”祈求古镇的平安幸福,这使古镇有城门城河,同时有城隍庙、文庙、武庙基本上形成了“龙城”的格局。
古镇的建筑总体上为沿街建筑和街坊建筑。沿街特别是龙街,多为数进的“前店后宅”式建筑。门楼仍然设置在商业店铺之间,都采用大门堂和二门敞厅,正屋建筑突出一进比一进高的地域特色。住宅造型特色多为江南风格,前后开门,明间前后凹进,形成前后廊而两头次间(两头房间),在廊下和明间(堂间)内均开门,形成通透的空间。
因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建筑上出现了如海浪、鱼等异域的装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来往增多,在建筑山墙上出现了后现代装饰。如朱溥泉旧居将潮州的观音兜和徽州的风火墙进行有相结合,成了别具特色山墙形式,同时建筑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末民初西洋结构形式,开始出现在较多的民居中,如杜义茂绸布庄使用了木制三脚架,同时建筑材料也开始更新,如朱晋元大院,不但大院门楼使用了大量的徽州砖雕,还使用了当时很稀少的材料,如正屋和张謇故居一样使用了从意大利进口的地砖及水磨石踏步,这些都展示着余西多元化建筑特色和内涵。
古镇南临长江,与江南仅一江之隔,在江南吴文化为主的环境影响下,先民在选址之时,即寻求类似吴地自然地脉。人们疏通河道抬高地基,形成以水为魂的田园古镇风貌,创造了奇异优美的自然美与精心设计的人工美。
古镇除有环绕四周的护城河外,还从龙街中心开挖了一条西通护城河,东通沧溪的二河。二河的西段在龙街西侧又向北开了一条直通朱熹祠的支河,东段龙街东侧也向南又开了一条直通茶庵殿的另一条支河。
尤其在古镇龙街东侧二河的北侧,有一条远近闻名自然生态形成的南北沧溪河。它的河面弯曲宽阔大小不一,说它是河不如说它是湖。它的北端从东到西建有一排寺庙、宗祠古建筑群。北沧溪的河面环绕着中间的一座岛,岛上宏伟的孔庙占据整个岛的面积,只有孔庙仪门前在两棵亭亭如盖的古银杏树中间有一条二米左右宽的堤坝,往南与南沧溪的一条东西堤坝相通。
孔庙后的北沧溪向东延伸至护城河,又把孔庙东侧的城隍庙、武庙、镇海寺被沧溪河及护城河三面环绕在半岛上,同时又把北沧溪向西延伸至曹氏宗祠往南,这样使曹氏宗祠及学校都被河面相拥。
古镇面积不大,所谓龙城与其它许多古城相比,它仅是盆景,但是水系特别发达,形成南北纵横,东西贯通的水系网络,形成护城河内有内河,余西岛中有岛的格局。他不但有防卫、消防、排水、泄洪、航运等功能,而且形成了古镇完善的人居环境和城镇的水系美景,尤其是孔庙一带碧水蓝天,静静的水面和孔庙四周桃红,沧溪堤岸的柳绿衬托着孔庙宏伟建筑,城隍庙的古戏楼和北沧溪岛上的六角亭等古建筑群,伴随着四周鸟语花香和古刹阵阵梵音和钟声,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旧看到它的风韵和光彩,人们称它为“小西湖”。古代文人墨客因此还曾为余西取了个“西溪”的雅号。
千百年来,先人们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使余西古镇形成了“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独特设计格局和工字型的街道布局。
这是先祖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倍加珍惜和爱护。(文/马锡华)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