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墓在青州
斜阳芳草话沧桑
文/记者 洪波
http://s5/bmiddle/49efb890g63be136c7004<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TITLE="齐桓公墓在青州 <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
青州市西北乡一带流传着两句民间谚语:“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千年不为京”,“一个齐国两个姓,春秋姓姜战国田”。
这里说的齐王是谁?为什么葬在三山口?三山口又在哪里?为什么齐王葬在三山口,临淄千年不为京?为什么说一个齐国两个姓,春秋姓姜,战国姓田?
慕名踏上二王冢,芳草萋萋斜阳正浓。看云卷云舒,想几千年历史沧海桑田,地下的齐桓公倘若有知会做何感想?站在二王冢顶的高巅之上,历史的巷道急速回转,
俯瞰今日的青州大地,想象着昔日华夏大地第一霸国的繁华和强大,想象着齐桓公治下齐国的街道衣袂飘飘,车马斑斑。不免心下凄然。谁能想象得出这个春秋五霸
之首齐桓公是被活活饿死的呢?今人难解齐王恨,稻谷香里说风流。
一代霸主齐桓公小白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近三百年历史中由姜子牙的后代统治,史称姜齐;(战国时期田和代齐,史称田齐。)
齐桓公是姜齐的第十六代国君,是第十五代国君齐襄公的兄弟。
齐襄公时,小白的师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齐国正卿高傒和小白从小是好朋友,一听说雍林人杀无知,就和国氏秘密召小白从莒国回来。鲁国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抢占王位,派管仲带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
高傒立他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鲁国发兵征讨齐桓公,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齐桓公把鲁军击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
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
牙劝说:我幸运地跟从了您,您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您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您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
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管仲和桓公谈论霸王之术,齐桓公大喜过望,委以重任。齐桓公任用管仲进
行锐意改革,使齐国空前繁荣强大。(图二)
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尊王攘夷,与邻国修好,归还以前侵占的别国的领地。桓公五年春(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晚年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三人专权。晚年的齐桓公面临生病和五个公子争夺王位的情况,三人把齐桓公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
开始由太监送饭,后来在饥饿交加中悲惨死去。当时五个儿子忙于争夺王位,67天后新立的齐君才把齐桓公收敛。齐桓公的尸体已经腐烂不堪,蛆虫爬出墙外,恶
臭难闻。可叹一代霸主悲惨离去,齐国霸业从此衰落。齐桓公在位43年。享年73岁。
髯仙有一绝,叹桓公一生英雄,到头不得善终:
四十余年号方伯,南摧西抑雄无敌。
一朝疾卧牙刁狂,仲父原来死不得!
二王冢
二王冢也叫二王墓、二王陵、齐家陵。位于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岗、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得名,二王冢就座落在三山中间。
《水经注》、《礼记》、《齐记补遗》、《山东通制》、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顾炎武的《四王冢记》都对此有明确记载,这两座高大的陵墓为齐桓公与齐景公
墓。齐桓公和齐景公墓东西并列,在鼎足山三个山头的环抱之中,犹如山上之山。从下向上观望,巍峨雄伟。西冢可看出有好几层,逐层收缩,东冢高于西冢,传说
晋永嘉末年曾被盗掘,现在还能看到一个洞口遮蔽在荒草丛中。
站在齐景公的墓顶向东观望可以观齐桓公的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遥想当年,他们是怎么把这两个大的陵墓累积起来的?据说,当时来齐国朝拜的时候,都必须进贡自己国家的土,内行人说,一看这两个冢子上的土就不是当地的土壤,从颜色也可以看出是从别处运来的。(加图三)http://s14/bmiddle/49efb890g63be1a9dea9d<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TITLE="齐桓公墓在青州 <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
当地曾有传说,齐桓公的墓其实不一定在这个高大的冢子下面,齐桓公所埋葬的冢子,有可能是站在齐桓公的墓上向南才能望见的那些无名的冢子里。这个传说也有
其道理,因为历代皇帝有很多虚设的坟墓,称为“虚冢”,以防被盗被掘墓。楚平王如果有很多“虚冢”也许就不至于遭遇伍子胥鞭尸三百的命运。曹操的“七十二
疑冢”就是以设虚冢的防盗手段。
关于齐桓公墓的防盗还有一些传说。附近村里很多人都知道,站在二王陵向南望,在青州邵庄兴旺村一带依山傍涧有一些无名古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大雨的时候
曾经冲出些金银玉器等小件的宝贝,有些农民在田里耕地时就拾了回家。传说有几个人在那里挖出金褛玉衣,因不懂它的真实价值,把上面的玉片拆了当玩意儿分
了。后来盗墓贼闻讯而来,据附近的村民回忆,如果晚上在睡梦里听到一声闷响,那多是盗墓者在墓地里放炮盗墓。当年曾有兄弟两个下到这些无名的群墓中,再也
没有上来,据说是中了古墓防盗设施中的一种毒。具体是什么手段不得而知。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卷32)中关于齐桓公墓的记载,齐桓公陵墓内有“水
银池”,晋代的盗墓者很有心计,为验证是否有毒,牵了一条狗进去,发现狗没有中毒气,才大胆地进去抢盗陪葬物品。很多皇帝在墓穴或棺椁内悄悄地放置有毒物
质,甚至有意在尸体涂抺毒药,形成“尸毒”,使盗墓者不敢贸然进入。进入者不是身染顽疾,就是痛苦一生,或当场中毒死亡,遭遇如同进入埃及金字塔一样的命
运。这种反盗墓方法,也是中国古人反盗墓时最常见的一大“毒”招。
综上所述,虽然文献多记载座落在三山口上的二王冢就是陵墓所在,但没听说有人从中盗得什么宝贝,反而是这些无名的古墓,屡屡有文物出土(论是官方的还是盗
墓的形式)。既然二王冢的坟墓有可能是虚设,那么站在上面向南望到的这一带有文物出土的无名古墓到底哪个是齐桓公的墓地呢?
无论是在文献记载的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高大陵墓里,还是在传说的青州市邵庄兴旺庄一代无名的群冢里,都是在青州境内,应是确定无疑了。
三山
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东高初中教务中心主任、历史教师崔怀永,把我们带到了二王冢,他说,如果不到二王冢的山顶,就难以真正体会什么叫“三山口”。他说的
二王冢就是上面谈到的,位于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青州市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二王冢。墓顶上面燕子斜飞,蝴蝶乱舞。真是芳草萋萋满别情,荒冢一堆草
没了。
举目环望,可以看到的三山就是上面提到的鼎足山,鼎足山因紫金山、牛首山、菟头山呈三足鼎立而名。紫金山,当地人也称为辛庄子山,附近开满了紫金花,七十年代因紫金山而建立了紫金山水泥厂,现在已经被个人承包。这座山已经被挖掘到地下,现在已经禁止开采。
三山脚下一对中年夫妻正从枣园里出来,他们指着邻居家的田地说,邻居家的玉米一直种到齐陵镇郑家沟村的院子前。
三山脚下,张石羊村的北边有一群自称齐王子民的老人,建了一个老年活动的土场子,立了一石碑,上写“青州市东高镇太极拳协会太极宝地”,场子内还有个大石碑上刻着巨大的红“武”字。他们经常来这里舞拳耍剑,颇有盛时齐国的遗风。(加图四)
http://s10/bmiddle/49efb890g705fcfca61d9<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TITLE="齐桓公墓在青州 <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
二王冢东西并列座落在三山之间,沉睡的齐王头枕群山,脚踏淄河,确是风水宝地。
传说当年齐桓公要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临淄城西的愚公山,而不想葬在城南的鼎足山上。因为葬在鼎足山上会破坏临淄作为大国京都的风脉。但是他深知自己的五个儿子不孝,向来和他对着干。于是桓公把话反着说,叮嘱五个儿子一定要把他葬到城南的鼎足山上。
或许是良心发现吧,新国王这一次却听了父亲的话,果真把桓公葬到了城南的鼎足山上。(还颇近人情地把为齐桓公殉死的晏娥儿葬在齐桓公的身边)。当地老百姓
说,这样一来,就把临淄的风水全破了,以后的齐国再也没有象桓公时期那样辉煌强大,因此便有了“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说法,至今还在当地流
传着。
鼎足山上,碧草苍苍,知了声声。明代诗人王衮《景公冢遇雨》曾描绘了二王冢附近的初春景色:
小店疏篱野水旁,肯容闲客暂追凉。
云封枣叶连村暗,雨洗荆花溢路香。
尝酒招邻拼得醉,借驴寻寺偶成忙。
眼前齐景遗阡在,一体萧萧蔓草荒。
四王冢
只要来青州市境内看“二王冢”的,一定要涉及到“四王冢”,所以“四王冢”的情况不能不做介绍。“四王冢”又名“四豪冢”,当地百姓俗称“四辈坟”、“四
女坟”、“四王墓”,为战国时期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湣王、襄王之墓。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原东高镇境内的鼎足山西南、青州市邵庄镇境内。四冢依山而立,一基
四巅,东西并列,壮若山丘,绵延相连。墓基东西总长541米,直径均约45米。按自西而东的顺序:第一个是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齐宣王
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齐湣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齐襄王墓,高 23米,周长
130米。四墓间相距100——160米不等,俨然四峰并峙,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四王冢”后各有四座无封土的小墓葬,应是殉葬墓,当地百姓称之为“狗
冢子”。四王冢无论从建筑规模、形制、文化内涵,还是文物完好程度、历史研究价值,在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可与各朝代王陵相媲美,因此有专家称之为“东方
金字塔”。(加图五)
http://s12/bmiddle/49efb890g705fd004037b<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TITLE="齐桓公墓在青州 <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
四王冢在文献中记载明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齐记补遗》、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顾炎武的《四王冢记》都对此有明确记载。
四王冢墓主之一为齐威王,名田因齐(婴齐),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是一个知错能改,且有雄才大略的贤明君主。他接受淳于髡、邹忌等人劝
谏,整顿吏治,悬赏纳谏,“一鸣惊人”,使齐国国力大盛,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冠;他还重用孙膑、田忌等人,于公元前353年出兵救赵,前341年救韩,围
魏救赵,以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击败强大的魏国,从而雄霸东方,使齐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冢墓主之二为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田辟疆,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301年在位。齐宣王时期,治国有方,因人善用,进一步巩固了齐国“七雄”之首的地位,
是战国时期齐国最富裕、最强盛的时期。他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的规模,招揽天下贤士,发展文化事业,使稷下学宫达到了鼎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
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干预,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燕都,几乎灭燕,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国力之强盛。
冢墓主之三为齐湣王,齐宣王的儿子田地,公元前301年到公元前284年在位。齐湣王即位初期,国力强盛,公元前288年,与秦武王相约,分别称为东、西
帝;公元前286年,灭宋;后又攻楚,侵占了楚国淮北的全部土地;接着又入侵三晋,令卫、鲁、邹三君入齐称臣。并扬言取周天子而代之。由于齐湣王好大喜
功,穷兵黩武,刚愎自用,飞扬跋扈,招致各诸侯国的怨恨。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韩、魏、秦五国伐齐。燕军直抵临淄,齐湣王东逃莒城,并求救于楚,
反被楚将所杀。齐湣王死后,齐将田单火牛破燕,光复了齐国领土,公元前279年,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田法章从莒返回国都临淄。
墓主之四为齐襄王,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65年在位。齐襄王接受齐湣王的教训,与诸侯修好,复建稷下学宫,使齐国的国力有所恢
复。但齐襄王为人偏狭,嫉妒田单,个人能力有限,再加上齐国经过了此次长达四年的战乱,国力大伤,所以齐襄王时期,齐国的地位没有明显的提高。
晏蛾儿
齐桓公姜小白晚年被三个竖臣困住,只在墙上留一个洞,开始太监还来送饭,后来太监也不来了。病饿交加的齐桓公,想坐起来身上却一点力气也没有,向身边召唤
佣人,也没有一个人过来。齐桓公眯着双眼呆呆地切盼着,忽然从墙上掉下一个人来,齐桓公睁眼一看,是一个女子翻墙而入。等这个女子推开窗户跳进来,齐桓公
才看清是小妾晏蛾儿。齐桓公又惊又喜,强撑着问,你怎么来这里了?晏蛾儿说,奴曾经在马车上受主公一幸之恩,常思报答主公,所以不顾生命危险,翻墙来到主
公这里,拼死来见主公一面。话未说完已哭成了泪人儿。齐桓公悲喜交加,老泪纵横地说,我的爱奴,我腹中饥饿,你为我取些粥来。晏蛾儿说,奴罪该万死,没有
办法取粥来伺候主公。齐桓公说,那你给我端杯水来让我解解渴吧。晏蛾儿说,水也弄不来。齐桓公说,这是为何?晏蛾儿说,易牙与竖刁作乱,守禁宫门,筑起三
丈高墙,隔绝内外,不许人出入。齐桓公说,我的儿子也不能进来吗?晏蛾儿说:你的儿子被二人阻挡在外,不得入宫。桓公叹曰:我真后悔当初不听管仲的话,重
用这三个小人,才导致今天的结局。苍天啊,我齐桓公从此就完结了吗?连叫数声,口吐鲜血。又对晏蛾儿说,真可悲啊,我齐桓公有宠妾六人,子十余人,无一人
在眼前,单只你一奴婢为朕送终,平日没有好好待你,深感惭愧。晏蛾儿说,主公一定好好保重身体,万一你走了,奴愿以死相送,奴愿意追随主公到另一个世界
去,永远伺候主公。齐桓公被深深感动,有心想搂过这个可怜女子劝说她好好活着,却更加感到自己的无力,事到如今还能说什么呢?他用衣袖遮住脸说,唉,我死
了以后有什么脸面去见管仲呢?我死了以后有什么脸面见管仲?……连叹数声,绝尘而去。http://s16/bmiddle/49efb890g63be07cfb5ef<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TITLE="齐桓公墓在青州 <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
晏蛾儿见桓公命绝,痛哭欲绝。想叫外面的人,无奈壁垒森严,声音传不出去。想要逾墙而出,却找不到一点垫脚的东西。晏娥儿哭一场昏一场,直到眼泪都哭干
了,才想起自己刚才的许诺。于是长叹一声说,我说过‘以死送君’,但出殡的事情不是我一个小女子能办得到的。晏蛾儿跪在齐桓公的身边,擦干泪痕,解开扣
子,脱下衣服,轻轻盖在齐桓公尸体上,然后站起身来拼上尽全身力气用肩膀抗下两扇窗户,盖在衣服上,就当是棺木和土将其掩埋。最后向着齐桓公跪下叩头做最
后的告别,主公慢行,等待小奴一起相送!以头触柱,脑裂而死。张石羊村的老人充满敬意地指着晏蛾儿的小墓说:“为齐桓公殉死的晏娥儿就葬在齐桓公的身
边。”看来齐桓公东北角的小墓很有可能就是晏蛾儿的墓。谁能不同意把一个忠于爱为爱殉死的女子陪葬在桓公身边呢?一个凄美的宫廷爱情的牺牲品。一个痴情的
被王宫亲情倾轧的绝世女子。一个懂得爱情箴言的幸福女子。临死之际,齐桓公才明白,放弃身外之物,晏蛾儿才是与自己真正相伴的人。
历史记载,齐陵镇郑家沟村南二王冢附近(也就是现在青州境内张石羊村西北的二王冢)有晏蛾儿墓,高7米,直径9米。青州市北辛村的一个老大爷正好从二王冢
坡上自己家的枣园里回来,他听老辈子的人讲,晏蛾儿墓东侧是女水泉子的源头,群泉并涌,清澈见底;以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到初十的庙会,更是商贩云集,热闹
非凡。
田齐六陵
田齐六陵,就是上面提到的二王冢和四王冢两大部分,合称田齐六陵。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其中的“四王冢”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你可能会问,上面说的二王冢不是春秋姜齐小白的陵墓吗?怎么又被称为战国田齐的陵墓了呢?这是因为齐国的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加图七)
http://s13/bmiddle/49efb890g63be292cb16c<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TITLE="齐桓公墓在青州 <wbr> <wbr> <wbr>斜阳芳草话沧桑" />
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曾经来二王冢考察,根据规模、形制和所在地理位置,联系田齐王族世系与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详细的稽考,提出了新的
观点,写下了《田齐六陵考》,青州市二王冢山上立的石碑“田齐王陵”有可能是根据张学海的这一观点定论的,此碑立于1988年。张学海认为,“二王冢”和
战国墓“四王冢”都是方基圆坟,这种墓葬的形式至少春秋中期的齐桓公时还没有。所以“二王冢应该是战国墓”。“二王冢”与“四王冢”南北相望,距离不远,
应当是同一时期的墓葬。春秋末年之后,齐国田氏执政,姜齐的平、宣二公实际成了田氏的傀儡,不一定有如此之大的陵墓;康公则被迁于海滨,老死当地。因此,
“二王冢”应当是田齐君主的陵墓,“二王冢”和“四王冢”有可能是田氏齐王墓。“二王冢”应该是侯剡、田齐桓公午。虽然称呼相同,姜氏“齐桓公”的登基时
间比田氏“齐桓公”登基时间早300多年。
张学海说的另一个齐桓公是战国时期的人是田氏代齐后的第三代齐王,姓田名午,生于前375年卒于前358年,在位时虽没有大的功绩,但他的儿子却是不亚于
老齐桓公的齐威王,齐威王为政期间曾任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公元前353年—341年两次出兵救赵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马陵战役,
打败了强大的魏国而称霸东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围魏救赵”、“滥竽充数”等成语都是出自这个时候。“四王冢”分别是田齐桓公的四个后代:儿子、孙
子、重孙子、第三代孙子。
齐国历史上之所以出现两个齐桓公是因为田氏代齐前386年后,仍然沿用了齐国的国号,但倘若田齐桓公能像他的儿子一样,自封为王的话就不会叫齐桓公了,也
许会叫齐桓王,叫公是因为尊奉周天子,叫王就和周王并列了,那是大不敬的罪名。实际上此时的周王已经只剩下一个名号,没有哪个诸侯国把他放在眼里了。
按照张学海的说法,《水经注》、《礼记》、《齐记补遗》等古代著述难道都是错误的吗?我们期盼着有一天,有人以铁的事实证明二王冢的真实主人。
齐桓公墓千年依旧,青州大地一年千变。为什么齐桓公已经去了这么多年了,还有人在谈论齐桓公有关的故事?因为他曾经创造过齐国历史的辉煌,推动了齐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
(下)2007.9.11
(摄影:王庆和)
(刊2007《潍坊日报·今日青州》, 6897字。后收入青岛出版社《我爱青州》)
上海外经贸大学齐欢教授曾在2010年来此留言,大意是:
齐桓公的墓在河北省澧县,国家2级文物。现在可循的直系后代是他。
放此供行家研究探寻。
本人文章,仅供参考,不必做史料看待。如有重大出入和谬误,请海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