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2019-07-05 16:25:18)
标签:
教育 |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别的差异
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在现象,可以归纳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对立冲突的一些本质特点。
(一)共性与个性
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理想目标,强调和谐、统一。《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更是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为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整体价值,将群体价值、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之上,强调先有“国”,后有“家”,最后才到“个人”,视个人为群体的依附,忽视或者轻视个人的价值和实践作用,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否定和拒绝作为个体个性的张扬,认同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性,即整体性、民族性,是一种共性文化。虽然网络文化的创造是网络群体的贡献,但是网络文化却是一种个性文化。网络技术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种族地位等差别,将不同的人们置身于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为个人个性的发挥和满足创造了条件;网络空间的传播手段有别于现实空间的传播手段,网络空间的传播手段趋向于更易于张扬个性的符号、图像等数字手段,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单向传媒变成了个人的双向交流,e-mail、bbs等的具个性魅力的网络传播方式使每个人既可以置身于信息收发的起点,又可以置身于信息收发的终点上,使媒体真正的成为“个人化媒体”。网络技术为个人价值理性的张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传统文化那种只强调个人工具性群体价值性的理念在网络世界中不再有存在空间。
(二)现实与虚拟
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的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而网络文化的诞生则是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赛博空间中的一些虚拟的现实。现实与虚拟无论在传统世界中还是在网络世界中都是相对存在着的,在传统的世界中现实与虚拟虽然是泾渭分明的:现实具有客观实虚拟则具有非客观性,但是二者之间却有一个内在的主线相连。即便是精神性的虚拟,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对某些事物的升华,具备某些现实性的色彩,并没有完全的脱离现实;而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与虚拟却没有明确的界限,即便是现实也是基于时空缺陷、由数字化编织而成的虚拟现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正的现实。传统文化立足于现实世界,反映三维的物理空间,揭示“世界1”和“世界2”的奥秘,具有了现实性的色彩;而网络文化则是立足于崩溃塌陷的时空(地域时空转为流的时空),反映虚拟的网络世界,揭示“世界”的内容,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三)烦琐与简便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辨色彩较浓,所以传统文化相对于网络文化等他质文化比较而言略显空洞,形式大于内容。思辨性思维考虑问题全面,而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是也往往过于对一些枝梢末节问题的探究,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实际用处”的繁文缛节,过于烦琐。而网络文化则注重文化的实际用处。换言之,网络文化是在“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中诞生的,缺少那种类似伦理教化性质“空洞”内容的存在空间。人们追求的是“本我”状态,从而使网络文化变得直接化、简便化。人们的交流不再附加一些附属性的内容而直奔主题,甚至一些正统的表达方式被改变为简洁调侃式的表达方式:东西———东东;再见———88;支持———顶,等等。网络文化追求的是实效性。为了直达目的,过程中所需的手段、途径能省则省,能简则简。面对这些“不伦不类”的网络文化,在传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主导现代社会的人群既欣赏它的简洁方便,又困惑于它与灵魂深处的潜在条条框框的格格不入,引发了思想和伦理等方面的阵痛。
(四)前喻与后喻
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后代人必须向前代人学习;并喻文化是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而后喻文化是老一代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农耕社会属前喻文化社会,工业社会开始出现并喻文化,而信息社会则是一个后喻文化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形成于农耕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它立足于现实回顾过去,它的开创、传道、解惑均按着长辈—晚辈的秩序进行,属前喻文化。而网络文化诞生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网络
文化的内容、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等等均是由年轻人开创,并由更为年轻的一代人推动前进,年长者处于被迫接受的被动地位,它立足于现实却展望未来,网络文化的前进轨迹遵循着晚辈—长辈的固定轨道,是一种典型的后喻文化。
(五)天理与人欲
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直在研究人,但是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几千年发展却一直存在着二律背反:关注人的同时却又忽视人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关注人、研究人。关于人的行为、礼数的研究颇有成就,但正是这些所谓的关于伦理纲常的研究,一方面促成了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另一方面它要求人们违背本性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却也恰恰泯灭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关注人,却泯灭人性。与传统文
化受制于管理阶层不一样的网络文化,是由最为普通的网民所创造并演绎的,而且从社会心理方面分析,网络文化则是由每一个网络终端的网民宣泄最为人性化的情绪的综合体。网络文化有冰冷冷的一面,但是网络文化是在用冰冷冷的外在形式传递着最为温情的人性关怀。网络中每一句赞扬和责骂都是人性最为真实的体现,不带有一点儿虚假的外衣。更为主要的是,网络文化更加注重为人的服务,网络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人的方便而设计和考虑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表面关注人,但实质上却泯灭人性的发展;网络文化是在用调侃、冷冰冰的形式,传递着真正的人性关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本质区别,除了上述的几种以外,还存在着有限与无限、伦理与技术、封闭与开放、纵向与横向、本质与现象等一系列对立面,但上述几种已经足以说明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格格不入,已经能够说明生活其中人们思想深处的困惑。
二、张扬具有民族个性的共性文化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对立冲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提高会越来越激烈,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解决,人们的思想会变得更加混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而目前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就是张扬具有民族个性的共性文化。民族文化是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宝贵财富,起到民族传承作用。失去了民族文化,民族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而且使得文化霸权主义有了可乘之机,何况今天的国际行为主体仍是民族国家。因此,在现阶段(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上,在全球文化、全球文明塑造的过程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延续。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已经既成事实,文化的全球一体化势在必行(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等特点,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刚刚起步,但全球文化交错、融合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为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主体在巩固、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赛博技术、网络技术,文化的创新、整合不应该停留在文化的自由发展层面;为防止文化间的冲突碰撞,更应该注重操作层面的研究,即加强对各种文化的积极引导———挖掘、张扬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的共性文化(文化是人性在实践中的提升和总结,不同的文化只是人性在不同层面结合各种不同成长介质的外在表现。肤色、种族可以不同,但人性是相通的,亦即不同的文化是相通的、有共性的)。在全球一体的共性文化下张扬民族文化,避免单线进化,塑造一种多级制衡、多元并存、互相交流、互相发展的文化态势,以期实现理想社会中的全球大同文化。传
后一篇: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