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

标签:
奥匈帝国大拇指广场八音盒陈列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 |
分类: 世界历史 |
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曾在这里生活过,向全世界放射着光辉,欧洲文化的各种潮流都在这里汇集。这座音乐之都的真正天才是把一切具有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奥地利文化。

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这种犹如音乐柔和过渡的艺术,从这座城市形成的外貌中就已经可以看出。在经过几百年的缓慢发展,城市边缘的房屋,有的倒映在多瑙河的巨流之中,有的面向辽阔的平原,有的散落在园圃和田野,有的分布在树木葱郁的阿尔卑斯山最后余脉的不陡的山岗上;人们几乎感觉不出哪里是自然景色,哪里是城市的起端,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可是到了市区,人们又会觉得这座城市的平面发展宛若一棵树的年轮似的一圈一圈层次分明;在古老的要塞围墙的旧址上是一条环城大道,用华丽的屋宇环抱着城市最中间、最贵重的核心。贝多芬曾在这里的利希诺夫斯基侯爵府上演奏过;海顿曾在这里的埃斯特哈齐侯爵府上做过客;这里的朝廷城堡曾见过历代的皇帝,这里的美泉宫曾见过拿破仑。

谁都知道维也纳是一座享乐者的城市。享受美食属于一般享受,而从事音乐、跳舞、演戏、社交、讲究修养和风度仪表,才是这里的一种特殊艺术。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头等重要的事,不是军事、政治、商业,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这座剧院在公众生活中具有其他城市几乎不能理解的重要性。

这座皇家剧院,即城堡剧院,对维也纳人、奥地利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座演员在上面演戏的舞台,而是唯一真正具有高尚情趣的“宫廷侍臣”。观众从皇家演员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榜样:一个人该怎样穿着打扮,怎样走进房间,怎样谈吐。舞台不仅是使人娱乐的场所,而是一本教人正确发音、学习优雅风度的有声有色的教科书。——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已经远去,但作家茨威格所描述的关于艺术、咖啡馆等表现维也纳人的松弛感的历史遗迹仍然完整地保留下来。每个人点一小杯坐好几个小时,聊天、写作、玩牌、收邮件,你消费的是时间和空间,付的却只是一杯咖啡的价钱,20
世纪的风云传奇,很多都藏在一间间不起眼的咖啡馆里。
奥地利的历史,起源于东法兰克王国,公元 962
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其疆域鼎盛之时,包括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丹麦南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及法国北部和中部。

在德语中,奥地利意为“东部地区”,起初只是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国巴伐利亚、斯提利亚东部的边疆领土。1156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

1282 年起,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并在不久后被选举成为帝国皇帝,其后 200
年,奥地利逐步吞并了斯提利亚、蒂罗尔等地,使国土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邦国。


1454
年,奥地利公爵艾伯特和利奥波德签订协议,将国家一分为二,交由他们的子孙分别掌管,北部是统治上奥地利地区的奥地利公国,南部则是斯提利亚公国,君主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453
年,英法结束了百年战争,法国开始着手国家的统一,大举进攻西欧的大国勃艮第,勃艮第公国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王国,但在百年战争时期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1477
年,被称为“大胆的查理”的勃艮第公爵死于乱军之中,由于没有男性子嗣,勃艮第公国宣告灭亡。

前一篇:神圣非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