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大迁徙

标签:
日耳曼人四大公国德国历史当代艺术博物馆创意园 |
分类: 世界历史 |
相传最早的时候,没有天、没有地、没有海,也没有空气,一切都是黑暗的,只有冷和热可以区分,冷是冰雪,热是火焰,它们相接的地方是一条宽而深邃的裂缝。后来冷热相连,产生水汽与云雾,就出现了伊密尔,他是日耳曼人版的创世神话冰雪巨人。

与伊密尔同时诞生的还有一只名叫乌特赫姆的大奶牛,它喷出牛奶供伊密尔食用。母牛以冰为食,吃着吃着,就吃出了深埋在冰里的神的祖先蒲利。伊密尔的身体衍生出很多子女,他们却不辨善恶,互相不容,于是蒲利的孙子奥丁杀死了伊密尔,而伊密尔的鲜血将他的子女淹死了。

奥丁用巨人伊密尔的身体造出了世界,头变成了天,肉变成了地,骨变成了山,血汗变成了海洋,头发变成树木百草,四个矮人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扛住天。奥丁取火球布满天空成为耀眼的星星,最大的就是太阳和月亮。

世界初具规模时,神开始考虑要造出一种居住在这富饶大地上的完美生物。一天,三位神祇奥丁、威利、维在海滩散步,海浪冲过来两截木头,一截是榆木,一截是梣木,奥丁把木头握在手中,赐予他们呼吸和生命,威利赐予他们灵魂和智慧,最后维赐给了他们体温。神给他们起了好听的名字,男人叫阿斯克,女人叫爱波拉,他们世世代代繁衍,成为现在的人类。

奥丁好战且长于智谋,奥丁头戴大金盔,肩上栖着两只神鸦,分别象征“思想”和“记忆”,它们每天环游世界,归来后向奥丁报告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奥丁不仅有耳目还有警卫,就是蹲在脚下的狼,奥丁为了增加智慧、预测未来,以一只眼睛为代价喝到了圣泉,他发明了古文字,给人们带来知识。他不仅是“众神之王”,也是死者之王、权力之王、魔法之王。

周深《This is me》

公元前1世纪中叶,又将凯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

罗马帝国在莱茵一线集中36个军团,总兵力达30万人,并开始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战争。战争初期,罗马军队遭遇了日耳曼各部落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但日耳曼各部落的抵抗都是各自为战,没有联合行动,使罗马人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次进攻各部落。

经过十余年的战争,日耳曼部落大部分被征服,由于无力派出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人居住区,罗马帝国只得迫使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国称臣纳贡,建立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

此时,日耳曼人逐渐意识到,要战胜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罗马军队,必须改变各个部落的涣散状态,于是部落联盟出现了。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的战士,在条顿堡森林同3万罗马军队相遇,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胜利使许多日耳曼部落重新获得独立,这就决定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边界不是在易北河,而是仍然在莱茵河流域一线。

此后王国中心转移到西班牙,6世纪中叶定都托莱多,国势强盛,兼并苏维汇王国,从拜占庭夺回科尔多瓦等地。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罗马奴隶制和解体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础上产生的。

西哥特人夺取罗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隶、隶农和工具。在罗马私有制的影响下,马尔克公社瓦解,国王、亲兵和基督教神职人员成为封建大地主,形成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为了维护王国的统一,国王雷卡雷德一世于589年召开第三次托莱多宗教会议,定罗马基督教为国教。711年,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714年,灭西哥特王国。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后,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拜占庭帝国”。随着罗马帝国日益衰弱,从公元4世纪起,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部落开始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

继西哥特人涌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落还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等。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持续了约2个世纪,他们与当地的奴隶、隶农起义,一起摧垮了罗马帝国,在罗马领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日耳曼诸王国中力量最强的国家。

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下达到鼎盛,征服国土范围包括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西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800年,查理曼在罗马礼拜时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在理论上奠定了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虽然当时帝国仍被叫做法兰克帝国。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泰尔一世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大公国:萨克森、法兰克尼亚、施瓦本和巴伐利亚。萨克森人是日耳曼部落中相当强悍的一支,他们生活在北德平原,因日耳曼地区的维度整体偏高,这样靠北的地区,并不适宜发展农业,经济上的落后,造就了军事上的极端强悍,使萨克森人开启了德意志史上第一个强大王朝,即萨克森王朝,他们的后裔则是著名的普鲁士人。

法兰克尼亚公国位于德意志地区的中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北德平原向南德高原过渡的地带,因所处的位置,使它变成了四战之地。从军事上讲,四战之地很难崛起强大的政权,法兰克尼亚公国也是四大公国中相对较弱的一个。

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加洛林家族的成员作为继承者,他们忌惮太强大的诸侯成为新王会危及自己的地位,因此选出法兰克尼亚公爵,即康拉德一世成为新王。

与伊密尔同时诞生的还有一只名叫乌特赫姆的大奶牛,它喷出牛奶供伊密尔食用。母牛以冰为食,吃着吃着,就吃出了深埋在冰里的神的祖先蒲利。伊密尔的身体衍生出很多子女,他们却不辨善恶,互相不容,于是蒲利的孙子奥丁杀死了伊密尔,而伊密尔的鲜血将他的子女淹死了。

奥丁用巨人伊密尔的身体造出了世界,头变成了天,肉变成了地,骨变成了山,血汗变成了海洋,头发变成树木百草,四个矮人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扛住天。奥丁取火球布满天空成为耀眼的星星,最大的就是太阳和月亮。

世界初具规模时,神开始考虑要造出一种居住在这富饶大地上的完美生物。一天,三位神祇奥丁、威利、维在海滩散步,海浪冲过来两截木头,一截是榆木,一截是梣木,奥丁把木头握在手中,赐予他们呼吸和生命,威利赐予他们灵魂和智慧,最后维赐给了他们体温。神给他们起了好听的名字,男人叫阿斯克,女人叫爱波拉,他们世世代代繁衍,成为现在的人类。

奥丁好战且长于智谋,奥丁头戴大金盔,肩上栖着两只神鸦,分别象征“思想”和“记忆”,它们每天环游世界,归来后向奥丁报告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奥丁不仅有耳目还有警卫,就是蹲在脚下的狼,奥丁为了增加智慧、预测未来,以一只眼睛为代价喝到了圣泉,他发明了古文字,给人们带来知识。他不仅是“众神之王”,也是死者之王、权力之王、魔法之王。

周深《This is me》
关于日耳曼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古希腊作家皮提亚斯的旅行记,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恺撒在《高卢战记》中也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一名称,日耳曼一词由高卢语的“邻近”和“人”组成。

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今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冰岛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瑞士人、英格兰人、荷兰人、弗拉芒人、卢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奥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语言为德语。

日耳曼人居住在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茨山脉之间,青铜时代晚期,随着铁器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南迁。

早期的迁徙行动,也有向南和向西发展的,日耳曼部落的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波罗的海南岸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公元前3世纪,他们沿着易北河南下到达波西米亚北部地区,又沿着萨勒河进入图林根地区。

公元前2世纪末,定居在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部落侵入地中海文化区域,直接同罗马人对峙。公元前1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从腹地出发来到莱茵河边,同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经过漫长的斗争,汪达尔人、勃垦第人和哥特人占领了维斯杜拉河流域。

公元前1世纪中叶,又将凯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

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今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冰岛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瑞士人、英格兰人、荷兰人、弗拉芒人、卢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奥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语言为德语。

日耳曼人居住在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茨山脉之间,青铜时代晚期,随着铁器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南迁。

早期的迁徙行动,也有向南和向西发展的,日耳曼部落的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波罗的海南岸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公元前3世纪,他们沿着易北河南下到达波西米亚北部地区,又沿着萨勒河进入图林根地区。

公元前2世纪末,定居在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部落侵入地中海文化区域,直接同罗马人对峙。公元前1世纪中期,大批日耳曼人从腹地出发来到莱茵河边,同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经过漫长的斗争,汪达尔人、勃垦第人和哥特人占领了维斯杜拉河流域。

公元前1世纪中叶,又将凯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

公元前1世纪中叶,又将凯尔特人逐出,最终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

罗马帝国在莱茵一线集中36个军团,总兵力达30万人,并开始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战争。战争初期,罗马军队遭遇了日耳曼各部落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但日耳曼各部落的抵抗都是各自为战,没有联合行动,使罗马人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次进攻各部落。

经过十余年的战争,日耳曼部落大部分被征服,由于无力派出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人居住区,罗马帝国只得迫使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国称臣纳贡,建立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

此时,日耳曼人逐渐意识到,要战胜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罗马军队,必须改变各个部落的涣散状态,于是部落联盟出现了。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的战士,在条顿堡森林同3万罗马军队相遇,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胜利使许多日耳曼部落重新获得独立,这就决定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边界不是在易北河,而是仍然在莱茵河流域一线。

公元11年,罗马帝国再次越过莱茵河,对日耳曼人发动新的征服战争,并取得了局部胜利。公元17年罗马军队占领是施特拉斯堡、温迪施和美因茨,但已无力继续深入。公元1世纪下半期后,罗马人开始在莱茵河东岸建立界墙,这意味着罗马帝国最终结束了征服战争。

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正式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划入帝国版图,建立了两个行省: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前者首府是美因茨,后者是科隆,两省总督由当地罗马驻军的副将担任。

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正式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划入帝国版图,建立了两个行省: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前者首府是美因茨,后者是科隆,两省总督由当地罗马驻军的副将担任。

公元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实行四帝共治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此后帝国分分合合。直到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位儿子,从此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孤独的牧羊人》

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正式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划入帝国版图,建立了两个行省: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前者首府是美因茨,后者是科隆,两省总督由当地罗马驻军的副将担任。

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正式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划入帝国版图,建立了两个行省:上日耳曼行省和下日耳曼行省,前者首府是美因茨,后者是科隆,两省总督由当地罗马驻军的副将担任。

公元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实行四帝共治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此后帝国分分合合。直到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位儿子,从此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孤独的牧羊人》
公元376年,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部落受匈人袭击,他们在获得罗马皇帝同意后,渡过多瑙河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公元418年,西哥特人不堪罗马人的压迫起义反抗,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

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继位后,于507年在武耶战役北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所败,失去高卢大部分土地。

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继位后,于507年在武耶战役北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所败,失去高卢大部分土地。

此后王国中心转移到西班牙,6世纪中叶定都托莱多,国势强盛,兼并苏维汇王国,从拜占庭夺回科尔多瓦等地。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罗马奴隶制和解体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础上产生的。

西哥特人夺取罗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隶、隶农和工具。在罗马私有制的影响下,马尔克公社瓦解,国王、亲兵和基督教神职人员成为封建大地主,形成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为了维护王国的统一,国王雷卡雷德一世于589年召开第三次托莱多宗教会议,定罗马基督教为国教。711年,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714年,灭西哥特王国。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后,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拜占庭帝国”。随着罗马帝国日益衰弱,从公元4世纪起,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部落开始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

继西哥特人涌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落还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等。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持续了约2个世纪,他们与当地的奴隶、隶农起义,一起摧垮了罗马帝国,在罗马领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日耳曼诸王国中力量最强的国家。

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下达到鼎盛,征服国土范围包括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西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800年,查理曼在罗马礼拜时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在理论上奠定了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虽然当时帝国仍被叫做法兰克帝国。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泰尔一世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大公国:萨克森、法兰克尼亚、施瓦本和巴伐利亚。萨克森人是日耳曼部落中相当强悍的一支,他们生活在北德平原,因日耳曼地区的维度整体偏高,这样靠北的地区,并不适宜发展农业,经济上的落后,造就了军事上的极端强悍,使萨克森人开启了德意志史上第一个强大王朝,即萨克森王朝,他们的后裔则是著名的普鲁士人。

法兰克尼亚公国位于德意志地区的中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北德平原向南德高原过渡的地带,因所处的位置,使它变成了四战之地。从军事上讲,四战之地很难崛起强大的政权,法兰克尼亚公国也是四大公国中相对较弱的一个。

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加洛林家族的成员作为继承者,他们忌惮太强大的诸侯成为新王会危及自己的地位,因此选出法兰克尼亚公爵,即康拉德一世成为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