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石潭古村

标签:
歙县石潭古村旅游散记 |
石潭古村地处皖南的大山深处,地理位置偏僻。古村源远流长,自石潭始祖吴启公长子吴唯迁徙到石潭村,石潭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村三面环山,依山傍水而筑。因高山遮挡的缘故,晴朗天气的大半上午,古村内仍是阴晦朦胧。
过去,由于地理闭塞以及交通不便,村内难得有外人到访。进入古村,只有一条由石桥通往村里的道。如若生人闯入,再想出村,一时半会,可能迂回转圈找不着北。
石潭古村因年代久远,村里的房屋大都破陋不堪,败象险生。狭长的街巷蜿蜒逶迤,循向幽邃的深处。迫于大山雾霭长期的侵蚀,巷弄的旮旯、石阶上,满是翠绿的苔藓,倒是为这个灰蒙迷离的古村添上一抹鲜艳的亮色。
面对山多田少的窘况,石潭村村民和其他徽州人一样,不甘示弱,他们秉承老祖宗——中原士族不屈不挠的坚强脾性,走出大山,经商学艺。徽州有句古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就是徽州人的真实写照。
现在在村里居住的大都是老人、幼童。年轻人以及有本事的人大都出外打工、经商,古村的空巢现象显得异常的明显。空巢现象在中国的许多偏僻乡村普遍存在,这是时代的进步抑或人性的……
石潭,是吴氏家族的聚集、居住地,位居“徽州八大姓”第三。其实,吴氏家族与其他大姓氏族一样,均来之古远的中原地区,他们是中原士族以及难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自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的八王之乱以及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的永嘉之乱等多次兵乱后,绝望至极。他们不再忍受度日如年的兵燹战乱,于是“衣冠南渡”,举家迁徙,来到了长江以南的徽州一带,筑造家园,安顿歇息。
在石潭古村的首排巷弄中段,至今仍矗立着二处古祠堂,它们分别为叙伦堂和春晖堂:叙伦堂为吴氏宗祠,建于明嘉庆年间(1554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该堂为徽州传统廊院式祠堂,五楹三进。梁架结构精巧,雕镂装饰精美。因中进有大小梁一百根,故又名"百梁厅";春晖堂又称上门祠堂,建于清代,这两座祠堂都是吴氏宗族祠堂,一为宗祠,一为支祠。两处祠堂古色古香,蔚为大观,是歙县的重点文保单位。
在过去,油菜花只是一介寻常的普通农作物,中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随着中国民众生活的改善,出外旅游需求不断升温。如今,小小的菜花身价陡升,成了应季性旅游的香饽饽。到了歙县这种山岭地区,山地种植油菜花的优势似乎比平原更胜一筹:“青山碧水黄菜花,山峦风景美如画。”
近几年来,石潭村利用自身的油菜花优势,大力发展应季性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潭的油菜花景观在歙县首屈一指,无怪乎大批的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聚集石潭。美艳的油菜花景致,无论是摄影高手抑或拍照菜鸟,出手皆成佳片。
去石潭村旅游,景点不需付费。但由于石潭村的油菜花景观只有从山上往下俯瞰,才能收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因此,游客必须上山。到山上景点的小交通,统一由村里安排景区小巴(10元),十分钟左右车程即可抵达山顶最佳摄影点。如若为了健身或省点钱登山,那可得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