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云海-甘露
云海-甘露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9积分
  • 博客访问:192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章译文

(2019-01-15 12:17:19)
标签:

佛学

教育

历史

文化

杂谈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者,中空,圆内之空,圆孔之内可通有无。圆孔被气填满,气中含有多层能量源孔德,孔的内蕴。若宽泛到人类的层面解读,就是守静抱一、虚怀若谷之心胸。就是胸怀之内在。守静抱一、虚怀若谷者的容颜内蕴,是和大道相伍相伴。道(炁)这个物象,恍恍惚惚有,恍恍惚惚无,人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下或可有所感知。惚惚恍恍中有气有象,恍恍惚惚中有质有形,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可感知其精微精妙,其幻化之境大多与现实无二,其幻化之境携带着很多的现实信息。自今及古,道炁长存,其在浩瀚太空,俯视万物众生。我(作者老子)为什么懂得万物众生的由来和结果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有人类,就离不开健康的话题。健康的第一道守护是养生,然后是医药。而养生的根本是养精气神。想了解精气神与天、与人之形体的关系,《道德经》是其窗口之一。】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字词解读:曲:弯曲,委屈、忍让、退一步。枉:弯曲。伐:讨伐,声讨。矜:读jin今,骄傲、夸耀。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者大容,容者大成,试看水流向海,试看大路朝天,经弯历曲,终就大成,大成者才有大全;弯曲了、歪曲了,就会趋向于直、趋向公正;低洼了、不足了,就会趋向于盈满;有敝了就谋划着翻新更改;少了,就计划着得,多了就产生迷惑。这就是圣人持守千古不变的大道致理、抱守天下人人尊奉的生存模式,而为天下楷模的道理,不固执自己的见解,而是兼听他人的想法,所以能够明白;不自作主张、而且能够参考他人的思路,所以能够践行彰显;不自己挖自己的墙角所以就有功劳存在;不自己炫耀自己所以就能够长久的被人接受;只有保持不争的心态,才能够达到普天之下谁也争不过的态势。古人所尊奉的曲则全,怎么能说是没有道理呢!的的确确是大全而归之的法门。

【曲,不是人生的存在模式,而是生存过程中的小插曲,就如同小不忍则乱大中的,是为大者的必备经历。】

【章外解读: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大视野、大观点。大到超越政体、超越民族、甚至超越人类。老子思想更是将思维延伸到纵向的元始大太空(老子的大道意境),然后,立言、立论、说家说国;然后知行合一,度此人生。其(圣人)人生所尊奉的生存模式,是审视品评、深思熟虑、瞻前顾后的大成,是大民族、甚至是全人类都尊奉的生存模式中的楷模。圣人之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圣人之在天下,为天地立心,为人类汇聚正能量,为民族增强凝聚力,为家国营造大安和。】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听之不闻名曰希)

说这听之无声、闻之无味的大自然。极强的狂风刮不过一个上午的时间,对这个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认知的不足,导致了有不相信的群体出现!

【章外解读: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把这句话,放置在现实中,分两种解读:
其一:人与某一事项之间。由于人们对这一事项了解的不够,日积月累就产生了不信任;
其二:人与人之间。其中又可分为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你拿什么让我相信你和把两个人等同的放置在大社会中。
古哲圣贤,立言立说,大都把两个人等同的放置在大社会中,主张从我出发,在第一时刻相信他人。你在第一时刻不相信他人,他人怎么能够相信你呢?由此环环生疑百相纵出。所以《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言: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在第一时刻延续诚信、在第一时刻斩断不诚信链条。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期待他人对我的诚信,这个期待,将第一时刻,变成了第二,而且将自己能做自己主的要务,变成了对他人的一种期待,放弃了持守总门的岗位,无形中将诚信的保守、延续。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字词解读:企:同跂,踮起脚后跟;跨:迈出好大的一大步;贅:读zhui坠,额外的、多余的、累赘。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后跟的站立,不能够维持长久,大踏步式的跨越,也不能走完长途路程;能兼听则明,只深信自己,不兼听他人的见解,终究只会在狭窄的范围内打转转;自作主张,不与他人谋划,终究会落得孤掌难鸣。前后矛盾,自己挖自己的墙角,怎么能够建功立业呢!反之,自己夸耀自己,只会是遭人讨厌,又怎么会长久呢。这些失常态的现象,用修道者的思维而论,就是余食贅行:就是有多余的财货、多余的想法,将自己的身心劳累。既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或许也不喜欢这么做。所以,有道者,谨行常态,是不会这么偏激的处理事情的。

【章外解读:馀食贅形。养生家以安心神为要,以五色、五味、心潮澎湃为贅形;修炼家以自然清静为宗,以杂念纷纷为贅形;常态人生以妄念为贅形;家庭以不合为贅形;夫妻以不真(贞)为贅形;官以贪为贅形;国以乱为贅形;天下以战争为贅形。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一种虚无之,混然存在,先于人类、先于天地而生成。寂静呀空旷呀朴素无杂,独立无朋唯一不二,周而复始不勤不慢,恒定常存浩瀚无际,是化生天地万物的第一源头,可以说是天地之母。我(作者老子)也不知它的名与字,就用一个字来代之,勉强着用来作为它的名。(那么,什么样的物状可以称之为大呢?),大就是看不到到边际,就是大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是大到可承载包容万有,大到不遗一粒尘土,大到将我也纳入其中,大到就在我们身边。浩瀚玉宇,道、天、地、人,可称之为四大,四大之中人占其一。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其四者之间,维持最佳(恒定长久、天人合一)依存关系的自然法则,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大道、道效法自然。

   
【浩瀚太空,从无到有,有有相生。无者,真无、虚无;有者,虚有、实有。老子名道,把大太空从无到有的元始第一呈现,将万有起源的论述追溯到最最元始的终极第一。形成了中华民族对万物(有)起源的完整论述,使得中华文化更加真真正正的博大与精深。道境终极,至高无上(道境的上面再也无上。注,只为了便于理解,可能表述的不失确切。)】

   
【参天法地,是中华先祖寻找人生最佳生存模式的法门,参天法地的结果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天人合一。人效法天地之大,而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效法大地之安泰而成就厚重诚信之人生;效法高天之通透而有灵明之智慧;效天长地久而谋常态;效天覆地载而行大仁;效地法天而不忘宗亲,效天法道而探寻宗源。追根溯源,是各种观点学说都要探知的领域。元始层面上的道,致虚致无。我们为了阐说方便,强强的把大道说成是具备常态稳定性和常态的生化性。其两性是本与末、大与小的关系。大的曰逝,曰远,曰反,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注,这个是相对。就好比天与地 、地与人、人与细胞,(站在一个人的层面上横向观之)大太空有其稳定性,才有这久久岁月中的大气、天地、和人生百岁之间的共融共存;(站在一个人的层面上纵向观之)大太空有其生化性,才有这久久岁月中的大气、天地、万物、人生。横向纵向综合观之,人与大气之间、人与天地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千头万绪的盗用依存。元始之道生化万物,万物之体反过来又载大道,万物之内存道,万物之外有道,人生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也在延伸道性(比如,追求人为制造的性能最佳)。道是元始第一,道是万有之总源,道是生化第一因。大道如水,大道如道,在我们之周围,默默营卫。所以百姓信口言说的道,是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道性总汇。多方汇总,当元始大道其稳定性和其生化性,在久久、久的不能再久的时空岁月中,形成了多个层面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大循环的时候,这个道法自然就是这个循环的核心。道,是文字符号,其背后代指的意境名称,自然是这个意境状态,大道生一生二、生天生地,化有为无化实为虚,总不离自然大法(注:自然无法,全赖自然,强名为)】。
   
【习惯上,看不见摸不找的,我们称之为;看的见摸的着的,我们称之为。当一个人的思维能够拓展到大太空的时候,就出现了真无虚无虚有真有实有的几个概念。所以,对于老子命名的这个元始第一,就可以说是非有非无。】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字词解读:辎重:战争时期应用的器械、物资。燕处:旧时燕子居住的榭堂楼亭,泛指宏伟景观、名胜古迹。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者稳健,轻者漂浮,轻轻者以厚重为根基:静为本源,躁动由静中演化而来,躁动者一时,躁动者以宁静为根本。所以有德君子,于生活细节之处,慎守大道把握方向,务(扬)长不务(避)短,虽有美丽的风景、雕梁的景观,亦是超然。(天道永恒,大理常在),就是无法理解那些肩负重任的王公大臣,怎能只凭自己的爱好而不顾天下呢?(其结果,只能是)轻薄就会失去立足之本,躁动就会失去安和之主宰。

【题外话:文化,就是文而化之;文化,就是文载其意而有化于人。文化是前人的智慧流传,是历史的产物绵延,文化有宽泛的适应性和超前性。优秀的文化,有其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政体的内涵,永远是人类美好生存的深厚底蕴。文化没有错,错的是人类离文化有多远、能否掌握文化的核心、如何解读、如何(能否)引用。文化就是文化,躺在书店里、躺在书本上、躺在心里,就形同虚设。握之在手心领神会,再合于行为,当你成功,当你平安,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则其功用显而不现。】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此句也可在养生层面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字词解读:瑕:玉上的斑点、瑕疵,谪:旧时的高级官吏被降职,并调到边远的地方。关楗:将两扇门紧闭在一起的木棍,俗语门插棍。袭:继承、接替、传承。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大善之行,好似自然天成,不会留下什么辄迹可寻;大善之言真实圆满、积极向上,不会掺杂虚情假意;大善之计合于天道合于自然,用不着刻意谋划;善意之闭藏,虽然没有象闭门栓一类的工具做封闭,只靠自我约束,也同样是不可开启;善意之结盟,虽然没有捆绑式的约束,但仍然是团结一心,牢不可破。这就是古代圣人常常以善念救人,而不放弃一人,常常以善念救物,而不抛弃一物之原由。这就是所说的袭明。袭明者,承袭、接引、践行天地之光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则是善人之资。在现实中,(若)不尊重善者、不爱惜不善者,虽有大智慧,也会生出种种迷惑。本文之理就是这种说辞的要妙所在。

   
【章外解读: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好与坏、善与恶,是两极,其中间存在的不好不坏、不善不恶,是构成人类社会主体的广大区域。人类从蒙昧中走来,人生从蒙童开始。人非圣贤,不可能终身为善,人非强暴,亦不可能终身做恶。我们的现实社会就是众多的现实人生,在生与存的过程中的交织汇聚。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脱离这个现实社会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交织汇聚在一起的横断面(今天现实),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明天的时候,人类所具备的追求美好的天性,就希望把握当下、营造未来。在理念层面,善不爱其资、恶(wu)不爱其师,其结果就会是一分为二,终成其小;反过来善爱其资、恶爱其师,其结果就是合二为一,终成其大。这个把握大方向、营造大气氛,就是正能量、就是引领现实社会积极向上。那么如何营造呢?就是大爱。什么是大爱呢?营造常态不失;教化失者不再失;化干戈为玉帛……。谁来实现这个大爱谁就是善者。善人是不善人的师表,不善人是善人的反衬资本。反之,不善之人不尊贵其师表,虽然有再多的知谋也不会找到大常态的大方向,终将在迷惑中徘徊往返;善人不爱其资本,不仁爱施教,那就是自伐,自己否定了自己,连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究竟是教化他人的人,还是需要他人教化的人,其结果是知与行不能合一,只能是在原地打转转。此两者影印到社会中汇聚交织的结果,更是乱象横生,环环相扣。】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字词解读:忒:读te特,差错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注,再次强调,每一个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版本,都是一扇窗口。老子将大道、天理、治国、齐家、人生、养生,一理贯通,一语多指,任由来者接引阐说。】

   
看到了、了解到了一个人刚键、激进、威猛、刚烈的表相,我们还要墨守承认其存有柔性平和的另一面,(并且以此面为基础与之交往),就像溪水一样,处低下而能汇流。人生柔弱处下,平易平合,就会道理不失、仁德不离,慢慢的就象又回到了婴儿的状态;知道对方闪亮的优点,也还要容纳对方致命的缺点(并加以引导补救),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生存模式。尊奉这个生存模式,其德行就不会出现什么差错,慢慢的就又回到了无有极变的安然状态。知其荣而不离,共其辱而不弃,心胸象天下的空谷一样不惊不喜,平淡待之。虚怀若谷,常德乃足,德丰道全,慢慢的就又回到了从前浑全致朴的状态。有了这个浑全至朴的状态,守之,可养生,可养神;散之,可成器,可成仁、成义、成智、成勇、成将、成士、成技、成术。有德圣君,各用其长,服务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能够称之为经营方式,是顺从自然之体态之象形,而雕琢而经营,不会轻易的割舍某一个地方,不会轻易的放弃某一生民;经营大体制者,量其所长,各尽所用,皆可服务于国家,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武断取舍。

【章外解读:(一)知其白,守其黑。地球在大太空中的自转模式,再加上人,在某一处生存的这个立足点,就形成了黑白交替的自然现象;任何物体,只要放置在阳光下,就有阴影,人也一样。虽然人生都在努力学习、都在努力借鉴、都在努力规避,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生可以自豪的说:无缺无憾。所以人与人之交(间)、既得要在有优点时相亲相近,还得要在有缺点时不离不弃(尤其是二人交往模式中的夫妻关系)。这样形成的社会风气,才不至于在原点上倒退,才是有可能积极向上的存在模式。积极向上,天下尊奉】。

【章外解读(二)朴散则为器:朴,与素、与简、与纯组合,寓意,简简单单、单纯无杂。若与相连,则是的达到了极点。这个极点,若言说是形而上之学,可以视之为道、可以视之为一、可以视之为二、可以视之为三,等等;若言说是在人间层面,可以视之为天、可以视之为地,可以视之为安、可以视之为全、可以视之为稳定、可以视之为常态、可以视之为健康、可以视之为良之心。从元始大道层面【注,这个层面,是人类思维上的理解层面是强强之语】来理解朴之散,可以解读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器者,就是一、二、三、万物人类,就是天地人。从人生层面理解朴之散,则泛指人们,在各自的思维层面对天地人我、大道自然、天理人伦、社会国家、民族延续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是内在之)之后,随之反应到具体的行为上,而呈现出的仁、义、智、勇之人生。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用仁者、用智者、用勇者,为国家服务。】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字词解读:嘘:缓缓的呼气。羸:读lei雷,瘦弱。挫:折损。隳:读hui回,毁坏。泰:过分、过甚。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试解天下神器”::就是上一章的朴散则为器,朴者道也。散之为,泛指一、二、三、万物人类。神器:泛指能够化生勃勃生机之器,比如先天的一、二、三、天地祥和,和后天的人间和平、人间稳定、人间长久、人间发展、人间三百六十行的依存关系、天地人的依赖关系……“天下神器”:就是天之下的各种带有勃勃生机的、能够化生祥和、护卫稳定的多个层面。比如,国家的安稳、家庭的和顺、夫妻的合和、大社会的各种依存关系……。】
【注,个人解读,不一定恰当。谨慎参考。】

   
想要取得天下,并且付诸于行动,我要说那应该是不得已的事。天下祥和、稳定的大格局,是不可以轻易的挑战、不可以轻易的打破。妄想、妄为者,终将失败,执迷不悟者终将被正义、稳定的大洪流淹没。若一意孤行,就会连带各种物象或与之同行、或紧随其后,或缓缓的造成结果、或结果立刻的显象;或愈来愈强大、或愈来愈萧条;或缓缓的受到折损,或立即受到毁坏;这就是古代圣贤无为处事,去除最极端的甚、奢、泰(圣贤者居安思危,可理解为去泰者极)的道理。
【本章与第二章所呈现的意境有所相同】

【题外话,老子《道德经》,是人类文化的大构架,是涉及人类生存的三百六十度。其三百六十度大循环,或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或是一失再失失而复还,或是自然条件下的天然,或是人为因素下的必然。常常失失、分分合合,前因后果环环相扣,大循环三百六,终围绕大安和天心(理)主轴。
再者,既然是文化,就含有在思维层面的论述,既然是文化,那就有防范未来之患的假设性、借鉴性、引领性和超前性】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字词解读:取强:将对方之取而代之,泛指对方的强强之项、立国(足)之本矜:骄傲、夸耀、炫耀。伐:讨伐,进攻。已:停止、完毕。

话说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天地常态、大道致理辅佐国家的重臣,是不会主张以强大的武力行动而征服天下的。如果这样做了,很快也同样会伤及到自己。大军炊宿过的地方,先前的沃土良田很快就会长出荆棘杂草;大的战事过后,人力失衡、物资缺乏、瘟疫流行,来自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多重压力、困惑,也会接踵而至。以向善的思维把握战争,有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取而代之、强强毁灭对方赖以生存的根基力量。有了结果不要炫耀;有了结果就不要再继续攻伐;有了结果也不要骄傲、不要蛮横,要以迫不得已、不得不这样做的心态,对待胜利的成果。这样的结果要谨慎把持、低调经营,更不要以战争为基点走向强大。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这句话,虽然是自然规律,但放置在人类层面而言,则是失道的结果【注,人类文化的诞生是为了避免或者减缓各种事态走向极端】。失去常态、失去大道的结果,就会缩短各种存在的生命历程。

【题外话,人类是百岁人生代代传承的类种,这个代代传承,是需要男女婚姻,才可以完成的大项目。就现在而言,人类的(文明)婚姻,早已经进入到以家庭为核心、以国家为依靠的文明时代,也就是说,家国人生的大安和,是人类实现代代传承的大气候、大环境、大首选。也就是说,天下安和、天下稳定、在稳定前题下的大发展,是人类生存过往中的大主题。而尊从、践行、实现这个大主题,是整个大人类(包括地球上生存的所有大民族)前后一贯的不懈努力,才可以托起的大工程;而战争呢?战争是人类一失再失,失而又失的结果,是大常态之末,是损毁性的结局,是与人类建设相背道的摧毁。所以人类的文明进程,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是以军事为主轴。相反,人类文明进步的下一个标志,很可能是继家庭模式的成型之后、继国家模式的建全之后的战争几率的降低(世界范围内一定时期内的战争次数)。在优秀的文明理念还没有照遍全球的时候,军事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保家卫国;理性的第一时刻不发动战争,是战争几率减少的关键。】
阅读(976)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