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幽州台歌》的音韵和意象

(2018-09-22 14:55:37)
标签:

文化

时评

历史

分类: 读书杂记

                                               《登幽州台歌》的音韵和意象

记得初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心里曾经闪过一丝惶惑:这是诗么?它只不过说了句大白话而已。

按照主流或常规的诗歌定义,诗歌成为诗歌要有两个条件:一,有一定韵律和节奏。二,用意象来表达感情。优秀的诗歌还必须具有跨越时空界限,打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感染力。

但是,这首诗里似乎没有形象,也似乎没有韵律。当然,它是感人的。千年之后的我们依旧被它感动。张中行先生就曾对此诗赞叹莫名,说:“言简意深,可称为古体诗的绝唱,可惜再找这样的一首就难了。”

那么,《登幽州台歌》是否音律和谐?查韵书,我们可知,《登幽州台歌》四句末字分别为上平声十一真韵(人),上声二十一马韵(者),下平声十一尤韵,去声二十二禡韵(下)。按古代作诗规则,即使是律诗,二十一马和二十二禡都是可以算押韵的,何况是古体诗。也就是说,在唐朝时“者”和“下”是押韵的。用唐音朗读,本诗应该是朗朗上口。读者谓予不信,不妨看李白《赠常侍御》:“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诗中“者”“下”是押同韵的。

解决了音韵问题,那这个意象问题呢?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记,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以右拾遗身份随军参谋,协助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曾数献奇计,而不被采纳(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之知也。”他不是用意象来创作诗歌,而是用整首诗来创设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就是其本人,饱含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的情结。这个情结很多后人都会有,所以感慨至深,能动人心魄,夺人眼目。这是诗歌史上“再找这样的一首就难了”的重要原因。

 

【更多文章参新浪“得其所吧”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445189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暑假总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