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2014-10-12 22:54:00)
标签:
娱乐 |
谈起京剧的起源,一般来讲其标志即为“徽班进京”。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即乾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三庆”班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为了生计,都改行转入徽班,从而形成了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的过程中,逐步合并,形成所谓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以及和“春班”。使盛行多年的昆曲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昆曲舞台逐渐衰落,许多昆曲演员也都纷纷转入了徽班。
1840年(清道光20年)以后,京剧正式形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其中,有被称为老生“三鼎甲”的“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三人中尤以程长庚对京剧的形成贡献最大,对京剧后来的发展影响也很大,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第一代京剧演员中,还有老生卢胜奎、王九龄;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角胡喜禄、梅巧龄;老旦郝兰田;丑角杨鸣玉、刘赶三;净角朱大麻子、任花脸等。
接下来,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年(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活跃着享有盛誉的老生“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以及小生程继先,旦角王瑶卿、余紫云等。其中,谭鑫培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了影响巨大的京剧“谭派”,曾形成“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后世老生的很多流派,都是从谭派演变而出的。这时的京剧经常被招进宫廷内演出,逐步取代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另外当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生行还有许荫棠,武生俞菊笙,净行何佳山,小生王楞仙,旦行陈德霖,丑行王长林等,他们对于京剧的成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京剧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流派纷呈、人才济济、盛况空前。涌现出了“杨派”(小楼)、“梅派”(兰芳)、“程派”(砚秋)、“尚派”(小云)、“荀派”(慧生)、“余派”(叔岩)、“言派”(菊朋)、“高派”(庆奎)、“马派”(连良)、“奚派”(啸伯)、“张派”(君秋)、“金派”(少山)、“郝派”(寿臣)、“侯派”(喜瑞)、“叶派”(盛兰)等等,这些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京剧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即被称为“国剧”。由于北京曾更名北平,所以京剧又曾被称为“平剧”。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二黄曲调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郁激愤之情,分为正二黄与反二黄。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长于表现昂扬欢快之情。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总之,京剧唱腔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的伴奏和配乐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即管弦乐,主要有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以上称为四大件),以及笛子、笙、唢呐、海笛等。武场即打击乐,主要有鼓板、大锣、小锣、铙钹,以及堂鼓、水钹、大铙、镲锅、碰钟等。
京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常演的有三四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