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日报——没有时钟的日子

(2025-11-12 21:17:34)
标签:

铜漏史话

内蒙古日报

北疆文物

网刊选稿

分类: 原创
内蒙古日报——没有时钟的日子

                                                             没有时钟的日子
     钟表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人类最早的计时方法是观察太阳影子的方位,并由此发明了日晷、圭表。日晷通过晷针影子指向刻度盘读数,圭表则测量正午影长确定节气。‌
  自商周以来,漏刻逐渐成为主流计时工具。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铜漏,壶底斜出的流管虽已残断,但紧贴内壁的云母片仍保持着精密的控水度,当水从0.25厘米的细孔渗出,壶中浮箭随水面下降,一天的时光便在水滴声中流逝。

  隋唐时期,漏刻技术达到高峰,出现多级补偿式浮箭漏,通过多级漏壶逐级补给稳定水位,提高了计时的精确性。唐代的钟鼓楼便是以铜漏为基准,击鼓报时,控制着整个城市的作息节奏。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多种漏壶的设计原理,其中“莲花漏”因精确度而闻名。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记载的水运仪象台,底层司辰机构由铜壶滴漏驱动,通过数百枚齿轮联动,让木人整点报时、时辰击鼓,堪称古代版的“天文钟”。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集前代之大成,于1316年铸造出四级铜壶滴漏。4个壶自上而下名为日壶、月壶、星壶、箭壶,放于阶梯式座架上。日壶壶盖精设进水孔,日、月、星三壶暗藏虹吸原理,下端均装有龙口。受水壶为箭壶,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箭壶中。箭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长66.5厘米的铜尺,尺上刻划十二时辰。铜尺前插放一支木制浮箭,下为浮舟,当顶壶滴水注入次壶时,浮箭随水位攀升,每刻钟铜尺便如钟表指针般移动。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铜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雷焕  供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