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日报——解码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2025-09-23 20:40:27)
标签: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崔岱远

西安日报

阅读与思考

网刊选稿

分类: 读书有感
西安日报——解码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解码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崔岱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雷焕

  在生活变迁日新月异的今天,崔岱远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像一台时光显微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置于文化史的透镜下。这部作品最动人的突破在于:它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而是作为持续呼吸的有机体——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穿衣吃饭、行礼走路的细节,实则是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

  作者以考古学家般的精细,从“双手接物”这个微小动作切入,挖掘出深藏的民族精神密码。当我们用双手接过长辈递来的茶杯,这个看似本能的动作,实际延续着《礼记·曲礼》中“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的千年训诫。崔岱远敏锐地发现,这种肢体记忆比文字记载更顽强地存活在现代生活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无意识桥梁。

  书中对筵席座次的解读堪称文化人类学的精彩范本。作者通过分析圆桌宴饮中的方位排序,揭示出中国人特有的空间哲学:主位坐北朝南不仅源于地理认知,更暗合《周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政治伦理;长辈上座体现着《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的伦理观。这些看似烦琐的规矩,实则是将宇宙观、伦理观具象化为日常行为的文化戏剧。当代人在商务宴请中不自觉遵循的这些规则,正是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觉”的生动例证。

  崔岱远最具颠覆性的洞见,在于发现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者不是典籍,而是身体。当父母教导孩子“吃饭不要敲碗”时,他们可能说不清这源于《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的训诫,但肢体习惯已经完成了文化的代际传递。书中记录的作揖动作、送礼禁忌、称呼规矩等,都是这种“身体记忆”的文化活化石。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刻意避开了常见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那些被精英史学忽略的生活细节。他对拜年时拱手姿势的考据(男子尚左,女子尚右),对压岁钱起源的追溯(源于汉代厌胜钱),甚至对中药罐子不得进门的风俗解析,这些微观考察拼凑出的,是一部属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史。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圣贤的专属领域,而成为寻常百姓的生活智慧。

  相较于同类作品,该书的独特价值在于揭示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在分析电子商务时代的“礼尚往来”时,作者发现微信红包虽然取代了红色纸封,但依然遵循着《礼记·曲礼》“往而不来,非礼也”的互惠原则;现代人虽然不再穿着宽袍大袖,但“得体”的审美判断仍然支配着我们的衣橱选择。这些观察证明,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凝固的形式,而是流动的精神。

  若说遗憾,或许是未能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张力。当作者赞美作揖礼比握手更卫生时,似乎回避了传统礼节与现代平等观念之间的冲突;在讨论家庭礼仪时,也未足够反思其中可能包含的等级观念。这种略带浪漫化的处理,虽然增强了可读性,但多少削弱了批判性思考的深度。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最终向我们揭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典籍馆阁中,而在百姓的举手投足间。当年轻人重新发现汉服之美,当国学课堂开始讲授茶道礼仪,这些看似新潮的现象,实则是传统文化通过日常生活实现的创造性回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