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用文学为儿童搭建走进自然的桥梁
标签:
《万物生长》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网刊选稿 |
分类: 读书有感 |

用文学为儿童搭建走进自然的桥梁
《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 作者:胡永红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在地图上不起眼的担杆岛,像是一座孤岛,隐藏在珠江口烟波浩渺处。儿童作家胡永红在新作《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中,用文字架起一座跨越海天的桥梁,让这座生态孤岛与人类文明展开对话。这部以护林员刘清伟为原型的小说,讲述了守岛人刘永清与猕猴群三十五年的共生故事,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的叙事手法,让孩子自由驰骋在文学的美妙王国中。
暴雨中的担杆岛,刘永清为受伤猕猴天梭包扎伤口的场景,恰似文明与自然最温柔的相遇。止血草纤维缠绕指尖的刹那,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生命长河里平等的参与者。作者摈弃宏大叙事,用显微镜般的笔触聚焦守岛日常:白桂木叶脉间的晨露折射着护林人的专注,深夜手电筒光束划破偷猎者的贪婪,台风肆虐时怀抱猕猴幼崽的体温穿透风雨。这些源于真实采访的细节,在文学重构中获得了超越现实的重量——当刘永清为救治树木彻夜翻阅资料,泛黄纸页上的不仅是植物图鉴,更是人类对自然的虔诚手记。
书中猕猴群像的塑造堪称神来之笔。从被救助的幼崽天梭到分娩的王后海娘,每个角色都挣脱了动物符号的桎梏。天梭从蹒跚学步到统领族群的成长轨迹,与守岛人两鬓渐生的白发形成镜像;海娘分娩时的痛苦呻吟,竟与护林员妻子庞虹生产时的记忆重叠。这种跨越物种的生命共鸣,让儿童读者在猕猴的猴生故事里,触摸到比说教更有力的生态启蒙:当台风卷走猕猴储粮,刘永清投放食物的适度干预,恰是文明与荒野共处的智慧注脚。
胡永红的高明在于将生态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图景。担杆岛森林覆盖率从50%到96%的跃升,在她笔下化作树冠在三十五年间完成的海浪式推进;猕猴种群300到3000只的增殖,被演绎成猕猴幼儿园里此起彼伏的啼哭。这些文学化的转译,让枯燥的环保数据获得了叙事生命力。更难得的是,书中对罗汉松气生根的拟人化描写,对白腹海雕捕食的慢镜头分解,都在不动声色间完成自然教育——当小读者为猕猴偷吃野荔枝被酸得挤眉弄眼发笑时,生态系统的精妙已悄然植入心田。
在人性刻画上,作品打破了模范人物的塑造窠臼。刘永清的伟大正在于他的不完美:接到儿子重病电话时颤抖的双手,母亲临终未能尽孝的愧疚,让这位环保英雄回归到有血有肉的人间坐标。妻子庞虹的形象更添亮色:从都市白领到岛主夫人,她将实验室里的严谨转化为喂养猕猴的耐心,用数学教师的理性梳理着生态数据。二人在野菠萝丛中的简朴婚礼,台风夜相拥守护树苗的剪影,构成了现代版高山流水的寓言——爱情的最高形态,或许就是找到共同的生命支点。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突破,在于将生态文学从拯救者叙事转向共生哲学。当刘永清制止过度投喂猕猴,当他在白桂木周围留出自然演替空间,这些细节都在叩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书中反复出现的观察者视角颇具深意:护林员望远镜里的猕猴社会,何尝不是自然反观人类的镜子?这种双向审视消解了传统环保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让儿童读者初窥生态主义的真谛——保护不是施舍,而是对生命共同体的自觉维护。
这部作品留下的终极叩问,或许比所有答案都更重要:当人类走出自我中心的迷雾,是否能在万物生长的和声里,找到真正的文明坐标?担杆岛三十年的绿色奇迹给出了沉默而有力的回答:每道生命微光汇聚之处,孤岛便不再孤独。
合上书页,担杆岛的涛声仿佛仍在耳边回响。这座曾经的 “孤岛”,因刘永清们的坚守与热爱,成为生命交织的绿洲。胡永红用文字搭建的,不仅是儿童走进自然的桥梁,更是成人重新审视文明的镜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