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远去的农具
标签:
种麦农具西安日报西岳原创散文网刊选稿 |
分类: 原创 |
秋分后,关中大地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随处可见大型拖拉机挂着旋耕机、播种机穿梭于国道省道,沉寂了几个月的乡村被马达的轰鸣声、农人的吆喝声唤醒了,一块块土地伸展腰肢、敞开胸怀、迎接一粒粒麦种的到来。
笔者二十世纪70年代出生于渭北农村,家里几亩旱田主要种小麦,经历了四十多个夏收秋播的繁忙景象,见证了耕种农具由繁到简,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化的变迁。
没有耕种,就没有收获。记忆中,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祖祖辈辈还延续着传统的耕种方式,所用的农具犁、耱、耧、耙、耰(犁地或播种后打土块的农具)等一样都不能少。
那时候,每年7月,家家户户开始揭地(关中方言:犁地),关中地区主要由牛、骡子套着犁揭地。
犁是一种古老的农具,相传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犁又是乡村中最重要的农具,乃农具之首。
印象中的犁,呈弓形,除了犁铧和犁身外,全是木制的,木料必须是桑、槐、柳、榆、核桃、枣木等硬木不可,只有木匠中的能工巧匠才能做出优质的犁来。现在还能看到,有的农家保存下来的犁多是“曲辕犁”。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组成。一位农人驾驭不了犁,就算不上一位合格的农人;一个农家如果没有犁,就够不上标准的农家;一块土地,如果没有犁的翻耕,就长不出好庄稼。犁铧溜溜地犁开土地,温温润润的泥土就迤迤逦逦翻卷过去,杂草野花就翻筋斗似地被埋进土里。翻起来的湿润泥土,透着光泽,释放着泥土特有的馥郁香气。揭地的老把式,会将犁、牲口、土地融为一体,揭过的地犁沟均匀,就像一件精湛的艺术品。
揭过的地,会有大大小小的土块,关中人俗称“胡基”。趁着刚刚揭完地,土块还比较松软,勤劳的关中人会去地里打胡基。打胡基的农具“耰”,就是一种手工的碎土农具。秦汉以后,碎土农具主要是耙(杷)。耙有人力和畜力两类。人力耙出现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依材料有竹木和铁齿之分,竹齿耙主要用于打场,“推引聚禾谷”;铁齿耙,又名铁搭,主要用于翻土和碎土,齿数有三到八个不等,牛耕出现之前,曾广泛地用于翻土。畜力耙是从铁齿耙发展而来,主要用于耕后碎土和平整地面。
耱,是用畜力拖动的磨碎较小土块的农具,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是一种用树枝或荆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主要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为播种和出苗提供良好条件。农谚云:“耕得细,耱得光,既抗旱,又保墒。”一场秋雨过后,趁着绝佳的墒情,农民们将地里的农家肥和化肥均匀地撒到地里,套上牲口,再揭一遍、耙一遍、耱一遍地,平平整整并带着墒情的土地格外妩媚,静静地等待着播种。
播种用到的农具叫“耧”,即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耧车又称耧犁,畜力条播器,有三脚和二脚之分。崔寔《政论》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这里所说的“三犁共一牛”,即后来的三脚耧。耧车由耧斗、耧脚等构成,耧脚直通耧斗,斗贮种子。使用时,前面由畜力牵引,后由一人控制,种子顺着耧脚播种到地中。使用耧车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元代又创造出了下粪耧种,使其又增加了施肥的功能。耧种的发明与改进,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也为机械化收割准备了条件。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农耕工具,大型拖拉机带着铁铧犁,不到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深翻五六亩地,旋耕耙耙过一遍,拖拉机带上机械耧车,不到一天时间连耙带播种全部搞定,大大节省了人力。很多传统农具一一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在农耕博物馆中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那些农具上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闪烁着说不完的乡愁……
前一篇:内蒙古日报——西周青铜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