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焕
唐代在隋代青瓷、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所谓“南青”即越窑青瓷,“北白”即邢窑白瓷。其中最珍贵的当属越窑秘色瓷。
关于秘色瓷,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秘色越器》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徐夤在诗《贡馀秘色茶盏》中赞叹:“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过去,人们提到秘色瓷器,都沿用宋代文献,说它是五代时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越窑”,专为宫廷特别烧制,是皇家专用之物,“臣庶不得使用”。至于它是何种瓷器,何种釉色,后人只能从留世稀少的诗文里,领略它那非凡的风姿。
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扶风县发掘法门寺地宫,4枚至高无上的佛骨舍利和大量奇珍异宝的出土立即轰动海内外。当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物账碑》记载:唐懿宗“恩赐……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共计14件唐代瓷器珍品,经专家核实考证,它们居然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其中,一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釉色晶莹,胎质细密。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瓣瓜棱形,圈足稍外偏。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通体施明亮青釉,有开片。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而精致细密。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2厘米、颈高11厘米,重615克。净瓶,为佛教专用器物,是洗手用的净水瓶。
此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陈放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坎上,当时,“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29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据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馆长考证,“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罗坛场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与别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没有被纳入地宫《衣物账》内。但从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圆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来看,上博研究员陆明华认为“法门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其制作达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这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现珍藏于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