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佛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2015-01-28 18:07:58)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在龙里县麻芝乡龙从街去三元新安的山路上。有一段古驿道,宽2米左右,用块石铺墁。在上坡段,有块石台阶。已被县文物部门载入文物目录,申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距龙从街一公里左右古驿道上,至今留存着一个古佛洞和一株古银杏树。古银杏树传说有一千多年了,有几个人合抱大。高二十多米,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形成一片绿荫,可供行人来往休息乘凉。因时间久远,树干下部已成了空洞,可容三、四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烧毁,但它生命顽强,在人们认为它可能已经死去的十多年后,又从根部和树壳上长出了新枝。显现它“地球活化石”的生命力。

 关于“古佛洞”资料(一):

       在古银杏树旁的山崖下,有一个岩洞,高约三米,长十余米。有寺庙(庵堂)遗址和垮塌的洞口围墙,在堆积的乱石中有一块原立在墙门口头上的石匾。刻有“古佛硐”三字。石匾已断裂,有一尊佛像和“众姓捐修”等文字。据查,古佛洞建庵堂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地处驿道,官方和民众先后在这里建过寺庙和庵房,供人憩息烧香敬佛。更为神秘的这个深邃的山洞,明末清初旅游家徐霞客和陈鼎都先后来到这里,还著书说他们进过此洞。书名《黔游日记》和《黔游记》,至今让人难觅真迹。特别是陈鼎先生的“黔游记”文章,近二十多年来,一直让人追逐它,遐想无限。为了开发龙里县旅游资源,古佛洞在等待勇敢者去探索,以揭开几百年尘封的面纱。

    

关于“古佛洞”的传说记载(二):

    

一是陈鼎先生文章。(见于商务印书管《学海类编》中的《黔游记》)原文:古佛洞,深四十里,中有大溪,水声如雷,昔有人持炬入游者,见苍龙偃息溪中,鼾声如雷吼,惧而返。余入游时,当冬月水涸,溪水仅尺,遂褰裳已渡,其中景物真天造地设,浮图高十六级,每级三丈余,皆玲珑,有阶可登,每级俱有瞿昙像,香炉炬台,皆天生成者,石钟石鼓,击之声闻洞外,万山俱响,百谷皆鸣,数十里都震动,苗人尽惊咤奔视。次日下午,从后门出,迂道百五十里而抵龙里,余从者尚伺洞口庵中。驰骑召之乃来。

二是,解放初有农户在古佛洞开荒种地,从洞中挖出“古佛硐”石匾,还发现洞中有很深的山洞,七十年代有作者谢石波君调查后著文称:••••••洞门前建有庵堂,名古佛庵。现已荒废,只存地基,从残碑看出,古佛庵堂建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有“平越县正堂”、“龙里县正堂”、“镇远府、水城理苗府、都江理苗府”的官员和“上下来往客商捐资修建。”庵旁至今还耸立着一株古稀苍老的大银杏树,••••••树龄千年以上••••••古佛洞门高二点五米,宽十米,砌有围墙和石拱门,近年从土中掘出一块石匾,匾高六十厘米,长一百二十厘米,上刻阳文,正中有“古佛硐”三个字和“嘉庆元年季冬月吉日立”(公元1796)、“众姓捐修”等字。

谢石波还写有:“洞内三十米处,洞眼被淤积的泥土堵塞,仅露一条宽零总三米,长五米的缝隙,人不能进。从缝隙看去,内宽敞宏大,幽暗深邃,神秘莫测。据附近群众说,解放前勘测黔桂铁路时,设计人员深入洞内,乘橡皮艇渡过阴滩,铁路因故改道。明代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四月十二日曾游此洞,记于《黔游日记>中,清代著名文人陈鼎亲身探测其洞…”

就是陈鼎在书中写的一篇奇文。书中记有他从湖南进入贵州后,先到平越县城和葛镜桥(今福泉)、贵定的母猪洞,今牟珠洞及瓮城桥,随后到了龙里县境的“古福洞”然后游了县城南的留人洞(即留音洞)和观音洞,在进入贵阳前,还游了龙洞(龙洞堡的见龙洞)。(特注:关于“福”字与“佛”字,陈鼎游洞是康熙十年(公元1671)谢文说“古佛洞”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始建晚了113年,原来的“福”字改成了匾上的“佛“字,说的都是一个地方,

“龙里县志”在大事记中载:“1984年2月27日,为开发龙里县溶洞旅游资源,省地质勘探大队与县文化馆组成联合分队,对县境内66个溶洞进行勘查,历时63天。寻找《黔游记》一书中记载的“观音洞”,也到过古佛洞,进去几十米,因洞深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徐霞客和陈鼎先生旅游龙里留下的奇文,特再将“观音洞”原文抄录,供读者参与考证为寻找龙里县的洞穴资源:

“观音洞,深五百余里,从洞中行,秉七日炬,可达都匀境,从来少人穷其穴者,明有直指方君曾尽游焉,余有好奇之癖,因具十日炬,裹一旬粮而入,初数里甚宏敞,愈入愈窄,止可容一身,若是者十余里,乃后愈窄,侧身以行者三里,三里之外,则可驰五马驾高轩矣,中有楼台殿阁人物花鸟之景,皆碧乳溶成者也。至七十里,举炬四照,则无涯矣,因寻石壁以行,壁之畔有泉一泓,甘香如醴,泉之畔有铜釜一。可容十升,壁上有题句云,隆庆三年(公元1569)钱塘方绍宗于此煮泉,笔墨淋漓,字画遒劲,大可爱,是盖直指公所书也,余亦续题云康熙十年江阴人陈鼎亦于此煮泉。行十余里,则不复旷荡矣。竟行九日半,始得达后口,乃都匀府之东尽境穵麻地方,再五里即苗僰中矣。”

 文章来源:龙里县政协资料(更新时间:2013-7-17)       

 

         

2015年1月27日下午,【仁忠拍客】经过此地探寻情况:

在龙丛街210国道与去古佛洞的岔口有一棵漂亮的古香樟

 

http://s6/mw690/005IFIKogy6Pxoj5Fvn05&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从210国道到古佛洞的小路

http://s9/mw690/005IFIKogy6PxlKXNQ488&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山脚下通往古佛洞的古桥

http://s15/mw690/005IFIKogy6PxoidXyeae&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很规整的古驿道

http://s15/mw690/005IFIKogy6PxlMaOnk3e&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http://s11/mw690/005IFIKogy6PxlNhWWuba&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将照相机放在地上自拍一张

http://s13/mw690/005IFIKogy6PxmZeSUkdc&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从小古桥大约走了500米就看见了一些基石,旁边就是【古佛洞】

http://s13/mw690/005IFIKogy6Pxm0ayhS8c&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http://s15/mw690/005IFIKogy6PxmtkyRwae&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古佛洞】洞口用规整的石材砌成,但是没有找到刻有【古佛洞】的石匾

http://s15/mw690/005IFIKogy6Pxmr9b1Ife&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http://s3/mw690/005IFIKogy6PxmaPTyi32&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洞内进去不到30米就被阻挡不通了

http://s13/mw690/005IFIKogy6PxmoJLtiec&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一千多年的古银杏

 http://s8/mw690/005IFIKogy6PxmAdLgj87&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被烧得面目全非古银杏死了十年之后居然又复活了

http://s9/mw690/005IFIKogy6PxmCAAeQ68&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山上【南天竹】的果实很漂亮

http://s7/mw690/005IFIKogy6Pxogpu3Y66&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下山后遇到一位老人,他很热情的给我讲述了有关【古佛洞】的一个传说……

     相传 【古佛洞】半山腰的岩石上有口名叫【一碗井】的水井,古佛洞洞前的厢房住了俩个尼姑,尼姑 每天清晨去打水井里都会有一碗米,仅够她们一天的生活,尼姑觉得很神奇,又觉得可能是井太小的缘故,才导致每天只有一碗米,于是乎请来石匠将井扩大,次日清晨再去打水,发现米也没了,水也干了。从此尼姑再也无法在此生活,只好离开此地。(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不能贪心)

老人还说,听他们的父辈讲,这条古驿道是官府修的,以前这条古道上有驿差、商人、马帮频繁来往,常在【龙丛街】食宿和补给干粮 ,当时,这条小街热闹非凡。

 

这是陈老先生,已有八十三岁高龄,身体健硕,精神饱满  

http://s6/mw690/005IFIKogy6Pxoh6L4155&690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TITLE="古 佛 洞—一个神秘的洞穴"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