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标签:
教育校园 |
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的建设工作,旨在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公共安全教育的实训和演练场地。学生通过项目体验、实践、互动等方式接受有效训练,可最大限度地掌握识险、避险、逃生和自救的基本要领。本文侧重探讨了上海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的策略、成效及其思考,以期为持续推进公共教育安全场所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场所;建设
为贯彻落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要求,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本市启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场所建设,为广大中小学生学生提供“情景式+体验式”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和演练场地, 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上海有140多万中小学生,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和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中小学生成长的环境日渐丰富,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公共安全隐患,为此,本市从2008年起系统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与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和其他事故事件6个方面。近10年来,本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在教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传统的公共安全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缺少互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影响到实际教育效果。安全教育应有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已在国际上形成共识。2015年市教委联合9家单位联合印发了《促进本市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 其中,正式启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场所建设。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
关键策略
受市教委委托,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负责区域和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各区教育局则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区域和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工作。为顺利推进区域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的建设,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采取以下工作策略和措施:
统筹规划,强化管理
共享场所的建设在公共安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教委通盘考虑,从市、区、学校三个层面,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的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于东方绿舟青少年活动营地建设了市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市实训基地),面向青少年学生,突出实训和体验,通过模拟体验、多媒体实训、基本演练、综合演练等方式,提高安全规范和防护技能,培养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的应对能力;每个区至少建设1个区公共安全教育体验中心(以下简称体验中心),每个体验中心使用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分别围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现场急救”等主题,以体验、实践、互动为主要方式开展建设,并向周边学校辐射,共享教育资源;每所学校配置1个安全教育体验教室,为学生提供安全教育教学、体验活动的场所。使用面积小学一般不少于64平方米,初中一般不少于68平方米。通过构建市、区、校三级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场所,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场所都能接受公共安全教育体验。
加强管理,明确年度建设项目和时间进度,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使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市实训基地于2015年底启动,目前主体建筑已经竣工,体验场馆展示设计计划于2017年底完成。各区体验中心和学校体验教室计划于2020年完成,目前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截至2017年12月底,长宁、虹口、闵行、宝山、松江、金山6个区已建设区域公共安全教育体验中心11个,其中消防主题馆3个、交通主题馆2个、地震主题馆1个、综合体验馆5个; 16个区共完成体验教室528个 。
整合资源,协同合作
在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推进中,各区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落实项目经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推进项目实施。虹口、嘉定、徐汇等区教育局与未保办、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方案,确定项目,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场所顺利建设和竣工。杨浦区成立由区教育局、发改委、科委、财政局等9个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发挥决策、统筹、协调作用,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嘉定区根据区域整体规划布局,提升部分学校公共安全体验教室的功能,建设消防、交通、地震、现场急救安全教育主题馆,建立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嘉定区公共安全教育综合体;长宁区教育局和区民防办共同建设天山初级中学的长宁民防安全教育馆,面向全区学生开放民防安全教育活动;杨浦区同济小学和普陀区明翔学校的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也汇聚了教育部门和红十字会的力量;上理工附属初中请区民防办专职人员为学校安全教育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体验活动。公共安全教育场所建设,为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体验安全氛围创设了条件。
因校制宜,推进应用
各校校情不同,公共安全教育场所的建设情况也不同。因校制宜制订建设方案,在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是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策略。杨浦、嘉定、普陀、松江、浦东等区对每所学校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结合学校实际,做到一校一方案,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个性化。宝山区鹿鸣学校“螺丝壳里做道场”,充分利用教学楼二、三、四楼的门厅区域设置消防、交通、急救安全教育体验区域;金山区教院附小、崇明区长兴中心小学将安全体验教室与相同题材的创新实验室统筹合建,做到空间使用效益最大化。
为充分发挥公共安全教育场所的作用,部分区和学校在场馆运营、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闵行区纪王学校消防安全体验馆成立专门工作组,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开发了校本课程,设置专业讲解员,提高了场馆使用效益。大部分区引入安全体验管理平台,采用最新物联网技术,支持上海市电子学生证,实现对安全体验教室进行计时、计人、计次的日常管理,而且还能查询与汇总学生在专用设备上进行体验、训练的相关信息。支持多种设备实时登录查看与管理,为后续开展安全体验教室的跟踪、监督与评估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主要成效
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的建设与相关活动的开展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竣工的场所开放后,受到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欢迎,尤其是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得到真切感受,取得明显成效。
由于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场馆创设了生动、形象、逼真的模拟环境,学生可参与互动、实践操作等,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中,嘉定区交通安全体验馆已于2016年12月2日第5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正式启动,开馆后,学校、社区纷纷前来学习体验,开放11个月已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122批次,4131人次,其中学生3127人次,家长、社会观众1004人次。
(二)学生安全意识得到增强由于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模拟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生动、形象、逼真,融知识学习、场景体验、技能训练、互动实践、环境烘托于一体,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真切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安全的重要,安全意识得到大大增强。虹口区实验学校学生在参与虹口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的体验活动后表示,安全教育确实十分重要,平时一定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成效明显提高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场馆将知识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行为和认知方面得到感悟,从而转变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习成效。通过知识学习、场景体验、技能训练、互动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及识险避险的方法、技能,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
(四)安全教育资源辐射分享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场馆虽然是由教育部门建造,且设置在学校和教育机构内,但作为公共安全教育资源,体验场馆在向学校师生开放的同时,也向社区和居民开放。2016年,上理工附属初中全新的安全体验教室建成开放,馆中设立了自救结绳技能实践区、急救互救与心肺复苏术假人区、电子灭火演示区、交通标志与交通安全学习区、厨房安全使用校正区等,不仅能让学生开展专题体验活动,而且定期设计贴近学生和居民生活的安全体验活动,向居民分享安全体验教育资源。此外,该校还培养学生成为安全教育的宣传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家庭安全教育的传播者和志愿者。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
若干思考
根据推进计划,全市所有中小学都要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成后的管理工作不能松懈,必须坚持“建设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让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学习与体验功能,成为中小学生命健康成长的园地。
场所建设为公共安全教育提供了条件与环境,要使场所发挥长效,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门专业学科,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目前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学校应与消防、交通等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对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同时适当聘请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到公共安全教育场所进行指导。二是开发课程,提高水平。组织教师和有关专业部门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开发设计不同年级的安全教育体验课程方案,构建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吸引学生参与体验,提高体验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提升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水平。
(三)辐射推广在建设区体验中心、校体验教室,为本区和本校学生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体验活动的同时,认真设计好主题方案,制定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实行对外校与社区开放、对外区和全市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场所的教育和体验功能,让广大师生和社区居民共享公共安全教育资源。
摘要
[1]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7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本市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指导意见[Z].2013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9家单位关于印发《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的通知[Z].2015
[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装备指南》的通知[Z].201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