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马河原来西起东直门外小街,向东北方向流经酒仙桥,在西坝河村东汇入坝河,是坝河上游一条重要支流,系城区排水通道。”另据《朝阳文史》载:亮马河最初是东直门外一条大车道,因地势低洼,每至汛期雨水便汇聚于此,形成季节性河道。大致在元末,因附近地下水源丰沛,多泉水汇流,逐渐将这条大车道变成一条小河。明洪武初年(1368年)大将徐达攻陷元大都后,将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重修北城墙和开挖护城河,由此这条小河逐渐与北护城河相通,向东注入坝河,因在坝河的南侧,俗称“南坝河”。
明永乐年间,南坝河一带牧草丰盛,皇家在此设御马苑,派太监在此养马,因地处京城东部,俗称“东御马厂”。据《明一统志》载:“御马苑在京城外郑村坝,牧养御马大小二十所,相距各四三里,皆绕以周垣,垣中有厩,垣外地基甚平旷,群马畜牧其间,生有蕃息。”据传,每当皇家使用御马时,由宫里的太监提前到此禀告,随后御马苑的太监将所选用的马匹进行冲洗,梳理鬃毛,配好马鞍、脚镫、笼头等。因御马在河中清洗后要先晾晒干净,所以将御马苑附近的南坝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另传,南坝河地处东直门外,早年间来自京城东部和东北部的客商马车队在进入京城之前,大都在东直门外的南坝河里洗刷马匹,冲掉一路征尘。洗完马后,便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树上,等把马身上的水渍晾干了,再进城,以图吉利,于是就将这条河称为“晾马河”,日久天长被谐音为“亮马河”。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死后,葬于京城之东120公里的遵化,称东陵,后来的康熙、乾隆皇帝也葬于此。当时清室到东陵祭祀时多出朝阳门,经通州至东陵。据传有时也出东直门,经过亮马河继续向东,至东陵。为此在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因横跨亮马河而称“亮马河桥”,后简称“亮马桥”。因该桥消失年代久远,其兴建的具体年代与建筑规模已无从考证。据传桥长约5丈,宽约1丈,为石砌三券拱桥。两侧装有护桥栏杆,远望呈弯月形。当年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帝王到东陵祭祖时均路过此桥,有时还在桥上停辇(车)观赏郊外的风景,所以该桥被俗称为“御观桥”、“过龙桥”、“龙驾桥”。《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清廷皇室谒东陵经此打尖歇息,摘鞍晾马,故曾名晾马桥,后谐音为亮马桥。”在桥的北面有两个村落,分置东西,东侧村落较大,称“大亮马桥村”,西侧村落略小,称“小亮马桥村”。
当年的亮马桥已难寻其踪,甚至连大致的方位也难以确定。有学者考证,该桥大致位于今天横跨亮马河的燕莎桥附近。燕莎桥建于1993年,地处东三环北路与亮马河交汇处,原本称“亮马新桥”,后因表彰为建桥出资捐助的企业而称“燕莎桥”。
清末至民国时期,亮马河数十年没有疏浚过,造成河床淤积深厚,杂草丛生,乃至河道变窄,成为一条臭水沟,连河中知名的鲫鱼、白鲢等多种鱼类都消失了。每至汛期因水量过大,造成排水不畅,河水溢流,给河道沿线村落带来灾害。1981年初开始对亮马河实施分期分段疏浚治理,其目标是“上游为观赏河道,下游为排水河道”。第一期治理于1981年2月15日开工,疏浚中下游河段,以原河道线为基础,适当裁弯取直并疏浚河道。第二期治理于同年11月10日开工,治理上游下段,长950米,主要是河床清淤、边坡护砌及整饰两岸。第三期治理于1984年1月10日至1985年6月5日,治理上游上端,长1223米,主要是清除污染源、河道衬砌、河岸步行道铺设和两岸绿化等。经过多年治理,亮马河已基本恢复了昔日清波荡漾、两岸绿柳成荫的景象。由于河流水质的净化与整体环境的提升,河中消失多年的鲫鱼、白鲢、白条鱼又出现了。今年年底,亮马河四环以里段景观廊道建设工程将完工。届时,在亮马河两岸将会形成别样的都市水岸景观,摩登的建筑将与荡漾的水波、两岸的绿荫交相呼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