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咨及吴咨款田黄印

(2017-09-22 18:37:46)

https://w8.sanwen8.cn/mmbiz/73VDPOBibMuE1Q6by7pRbsRkPiadxOGhQGKZKV7Kv0Sf7tibpKOPanhzCOHHy9xVglKYMcaDybS6UXPsllXEyqULw/640?wx_fmt=jpeg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

获取更多资讯

https://w4.sanwen8.cn/mmbiz/73VDPOBibMuHbjRygF7xfBKNO0uwIb3NPP2dqfaxF80dlO82eE5r8O99bCwSX3xBw6vHIXEfgYIJvGtrNYCVrRQ/640?wx_fmt=jpeg上追商周开新面的吴咨

 


韩天衡   张炜羽


https://w4.sanwen8.cn/mmbiz/yqVAqoZvDibFdT5SgkkibedjPqHmHgugvSyaVexzUbbgVFhqQKYfXN8nzn31ql2nk21v1md76DVPQKpV9P7FyhiaQ/640?wx_fmt=png

自邓石如后,“一灯不灭传薪火”的吴熙载被视为皖派的擎天一柱,实际上有一位年少吴氏十多岁的印人吴咨,不仅是邓氏忠实的追随者,他涤故更新,提纯精炼,开创了一类新颖的金文印式,对邓派发展多有贡献。

https://w4.sanwen8.cn/mmbiz/yqVAqoZvDibFdT5SgkkibedjPqHmHgugvS2lNS025jeSSAsaBV3bCawyh9glNcLtj2Y4qkLbnj78YDVMKRvBue6Q/640?wx_fmt=png

https://w4.sanwen8.cn/mmbiz/73VDPOBibMuHYRh1ePywyQkDlgb71Koe8bvdHcAwwVkle6etuicgs8ia5l0T8v42GMAURJ4O4FcdEWJn11AbRJPbQ/640?wx_fmt=jpeg
吴咨篆刻“观尚斋”

吴咨(1813—1858),字圣俞,号哂予。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资禀颖异,八、九岁即**篆籀,作楹帖、巨幅毫无惧色。花卉师法恽寿平。通六书,善大篆书法。精摹印,篆刻多宗邓石如。吴咨落拓狂狷,嗜杯中物,常酣卧酒肆,有好事者辄以佳石相求,吴咨随手奏刀,无不入妙。曾从阳湖派著名学者李兆洛游,“先生每夸于人曰:如圣俞者始可以艺名矣”。咸丰间江南一带战火连天,吴咨投身戎幕,任盐运司知事,后携家眷赴津门,却无所依,改官山左,讵料到任八日竟病殁。

https://w4.sanwen8.cn/mmbiz/73VDPOBibMuHYRh1ePywyQkDlgb71Koe8K9sEEGSlT1GOfPS4SyrBzRicAcJA4aDHiaQ6OWwc02EDC9RD3GoX9pQA/640?wx_fmt=jpeg

吴咨篆刻“子贞氏”

吴咨早慧,夙好刻印,十三岁就有颇为纯熟稳练的多字印问世。当时师法邓石如的印人寥寥可数,地域分散,未能产生与浙派抗衡的群体。除了吴熙载,唯吴咨能得皖派神髓。江阴适园主人陈式金服膺邓石如,爱屋及乌,对吴咨也极为青睐。道光末延请吴咨至家,篆刻陈氏姓名、字号、斋馆和诗文句等印二百余钮,辑为《适园印印》。吴咨生前刻印数逾千百,但“耻于自炫,故不以存”,随刻随弃。其追宗皖派的作品,皆印从书出,强调书法笔意,线条圆转流畅,布局虚实相生。《适园印印》中的小篆类朱文印,已与吴熙载成熟期作品相近。皖派初期一些生涩已被尽行褪去,所作得生动自然、婀娜刚健之神妙。吴咨个别巨构,章法饱满开张,用刀雄浑圆健,气象骏迈,开拓出皖派古拙奇肆之新面。  


金石学研究至乾嘉时进入了鼎盛期,出土的商周青铜彝器和原器拓本也极为丰富。嗜好钟鼎铭文的吴咨“所见金石文字极多,凡点画之微,偏旁凑合,屈折垂缩之细,皆能悉心融贯,虽繁文沓字,位置妥贴,无不如意”。乾隆间出土于陕西凤翔的散氏盘,其铭文为西周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引起了后世学者与书法篆刻家的极大关注。年轻的吴咨在杭州时参古玺章法,集散氏铭文,镌成“子贞氏”一印,章法疏朗空灵,比先前驳杂的程邃古文印在取篆上更为醇正,在其他嘉、道印人作品中确属罕见,也与当时风靡印坛的浙派作品和自己摹效的皖派作品拉开了距离。


邓石如之伟大在于开创了“印从书出”这一全新的篆刻创作理念,他将婉畅流美的小篆书法融入印中,与追求方折,崇尚汉代缪篆的浙派形成两极对比。但皖、浙的篆法均在秦汉之后,吴咨则上追三代,充分利用不断面世的先秦青铜器铭文和学术考据成果,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不被当时正统金石学家所重视的两汉镜铭,取字入印并印化,使此“书”不再囿于“二李”(李斯、李阳冰)小篆一系,拓展了印人们的视野,突破了传统印章的配篆范畴,对“印从书出”理论作出了新的诠释。吴咨作品对晚清印人王大炘等极有影响,也成为赵之谦大范围地撷取铜镜泉币、砖瓦权量等出土文字入印的先声。


自“子贞氏”之后吴咨又创作了许多纯正、充满异趣的金文印,无不古艳清丽,动人心目。吴咨在步趋邓石如之际,另辟蹊径,时有创获。只可惜其生前作品未能远播,更不幸的是造物忌才,命运多乖,吴咨春秋仅四十六,无奈地削弱了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

世称邓派印学名家,还有一个吴咨,他年辈比吴熙载稍后,所以附列于此。”

◇蒋寿元


        沙孟海先生1984年所著的《印学史》一书中提到,“世称邓派印学名家,还有一个吴咨,他年辈比吴熙载稍后,所以附列于此。”
        吴咨为清代篆刻家,常州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卒于咸丰八年(1858)。字圣俞,号哂予、适园、寄舫等。吴咨的祖先原先祖籍安徽,后迁居宜兴,明代初年由宜兴迁居武进,遂为常州人。祖父皆官知县,但家境很贫寒。吴咨从小聪明过人,好学不倦,八九岁时即研习篆书,文字学。得到乡里前辈的器重,对客挥毫,作楹帖或巨幅,毫无懦色。他受业于乡里阳湖派古文学家李兆洛,李氏字申耆,号伸琦,三河口人,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凤台县知县,辞官归里后,好读书,藏书逾五万余卷,工诗和古文,专心于考据训诂,又致力于史地之学,造就人才甚众,亦喜书法,学术著作等身。吴咨从李治学刻苦,在精通六书上,狠下功夫,为学好篆刻打下扎实的基础,书法上擅长四体,很得先生的赏识,每夸于人曰:“圣俞者始可以艺名矣”。平时他还酷爱绘画,独追黄筌,徐熙遗意,笔法效南田翁。可惜未见其绘画作品存世,甚为憾事。篆刻上从小受外祖父、清代篆刻家赵学辙的影响,赵为嘉庆四年进士,由御史出任湖州知府,善书法、篆刻得清江阴篆刻家沈凤私传。吴咨篆刻师法邓石如派,在学习秦汉印上下过苦功,并博览有关金石篆刻文字,心摹手追,颇与古会,治印法度精严,每作一印,对一点一划,偏旁安排都不轻易放过。曲折、方圆变化达到匠心独运,直到自己满意才奏刀刻制。偶用金文作古钅亦,直接取资于原器铭文拓款,古姿可喜,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13岁时所刻印章已高出一般的印家,师邓石如能得其神髓,别具面目。吴咨一生清贫,颠沛流离,潜心艺事,一生仕途坎坷,为求一职到处奔波。他46岁时,援例官山东盐大使,到任后八日即生病而卒,因终生未有子女,由其30年交情的老友汪日   方 为其安葬。(汪日    方    ,常州人,道光甲辰举人,官山东莱州府同知,善书画,精鉴赏。)吴咨在世曾撰有篆刻论文“续三十五举”手稿,可惜已失传。存世有“适园印印”印谱两册,是吴咨当年为江阴陈式金所刻230方印辑成谱,1911年据原谱出版成两册,内有自撰序文一篇。因英年早逝,否则在篆刻艺术上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留下更多的传世作品。上海博物馆藏有吴咨的墨迹和印章作品。吴咨的金石与徐璇甫、吴  亻隽    、徐  三庚、赵之谦、吴熙载、王尔度等并称于世。并列入晚清金石六家之首。其弟吴敬为近代篆刻家,字子慎,亦工篆录。
       邓散木先生评曰:吴咨功力至深。
       沙孟海先生评曰:学问审博,法度精严,沉着稳练,自有面目。
       方去疾先生评曰:他是早慧的艺术家,每印章法均苦心安排,创作态度非常认真,如果假以时日,想必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吴咨(1813-1858),字圣俞,号哂予。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资禀颖异,八九岁即习篆籀,作楹帖、巨幅毫无惧色。花卉师法恽寿平。通六书,善大篆书法。精摹印,篆刻多宗邓石如。吴咨落拓狂狷,嗜杯中物,常酣卧酒肆,有好事者辄以佳石相求,吴咨随手奏刀,无不入妙。曾从阳湖派著名学者李兆洛游,“先生每夸于人曰:如圣俞者始可以艺名矣”。咸丰间江南一带战火连天,吴咨投身戎幕,任盐运司知事,后携家眷赴津门,却无所依,改官山左,讵料到任八日竟病殁。

吴咨早慧,夙好刻印,十三岁就有颇为纯熟稳练的多字印问世。当时师法邓石如的印人寥寥可数,地域分散,未能产生与浙派抗衡的群体。除了吴熙载,唯吴咨能得皖派神髓。江阴适园主人陈式金服膺邓石如,爱屋及乌,对吴咨也极为青睐。道光末延请吴咨至家,篆刻陈氏姓名、字号、斋馆和诗文句等印二百余钮,辑为《适园印印》。吴咨生前刻印数逾千百,但“耻于自炫,故不以存”,随刻随弃。其追宗皖派的作品,皆印从书出,强调书法笔意,线条圆转流畅,布局虚实相生。《适园印印》中的小篆类朱文印,已与吴熙载成熟期作品相近。皖派初期一些生涩已被尽行褪去,所作得生动自然、婀娜刚健之神妙。吴咨个别巨构,章法饱满开张,用刀雄浑圆健,气象骏迈,开拓出皖派古拙奇肆之新面。

金石学研究至乾嘉时进入了鼎盛期,出土的商周青铜彝器和原器拓本也极为丰富。嗜好钟鼎铭文的吴咨“所见金石文字极多,凡点画之微,偏旁凑合,屈折垂缩之细,皆能悉心融贯,虽繁文沓字,位置妥贴,无不如意”。乾隆间出土于陕西凤翔的散氏盘,其铭文为西周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引起了后世学者与书法篆刻家的极大关注。年轻的吴咨在杭州时参古玺章法,集散氏铭文,镌成“子贞氏”一印,章法疏朗空灵,比先前驳杂的程邃古文印在取篆上更为醇正,在其他嘉、道印人作品中确属罕见,也与当时风靡印坛的浙派作品和自己摹效的皖派作品拉开了距离。

邓石如之伟大在于开创了“印从书出”这一全新的篆刻创作理念,他将婉畅流美的小篆书法融入印中,与追求方折,崇尚汉代缪篆的浙派形成两极对比。但皖、浙的篆法均在秦汉之后,吴咨则上追三代,充分利用不断面世的先秦青铜器铭文和学术考据成果,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不被当时正统金石学家所重视的两汉镜铭,取字入印并印化,使此“书”不再囿于“二李”(李斯、李阳冰)小篆一系,拓展了印人们的视野,突破了传统印章的配篆范畴,对“印从书出”理论作出了新的诠释。吴咨作品对晚清印人王大炘等极有影响,也成为赵之谦大范围地撷取铜镜泉币、砖瓦权量等出土文字入印的先声。

自“子贞氏”之后吴咨又创作了许多纯正、充满异趣的金文印,无不古艳清丽,动人心目。吴咨在步趋邓石如之际,另辟蹊径,时有创获。只可惜其生前作品未能远播,更不幸的是造物忌才,命途多舛,吴咨春秋仅四十六,无奈地削弱了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

吴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圣俞,又字哂予,号适园,清江苏常州人。官山东盐使运,《墨林今话》称其通六书之学,精篆、隶、善画花卉、鱼鸟,生动无不精妙,取法恽寿平而运以己意。刻印尤精。篆刻宗邓石如,每印章法皆苦心安排,舒畅妥帖,能融会秦汉、宋元,印文处理善变化,分朱布白颇灵巧,平中有奇,奇不失稳。著有《续三十五举》、《适园印存》、《适园印印》等。

  吴咨款田黄印章(长宽各5.3cm 高15.5cm 重1080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1/d1775d0048eb4c7cb8b9d9b7fe75df9a.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1/ccc4ff56412b446cba52d6b5255d2e3b.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1/d7803a03907f4e978002d89be610ee12.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1/a97df9b4e4704926aa01aeece11e9fcd.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1/b010386ac5b7450082be1d3f9d000247.jpeg

   此块吴咨款田黄印章,其材质为田黄冻石。通体呈橘皮黄,质地通灵,细润凝腻。整体采用了薄意雕工艺,整体景象环境清幽,意境深远,尤其雕工随原石的形状进行工笔山水构图,栩栩如生。印章肌理之下,萝卜纹清晰可见,红筋错落有致。田黄冻石因其质地细洁通灵,素来产量极少,甚为难求,价值极高。

  据了解,2014年5月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中,一件吴昌硕雕刻的田黄石印章成交价为1380万元人们币。这件田黄石印章5年前仅拍235.2万元,5年中价格大涨6倍,涨幅令人咋舌。眼下,质量上等的精品田黄石价格已经升至20万元1克。俗话说,“一两田黄十两金”,可如今这市场行情已经堪比“一两田黄万两金”。为什么田黄石印章价格飙升如此之快且升至如此之高?

   针对田黄石印章涨价幅度如此之快,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田黄石石材价格上涨。田黄石产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寿山村的一条小溪边,真正的田黄石产地独有而狭小,全世界仅此一处,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开采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截止目前田黄石材已趋近枯竭。据有关资料称:“田黄石有史以来全部的开采量加起来还不到500公斤,而且永远都不会再增加了。所有有关田黄的收藏、买卖、交易、馈赠都只能在这500公斤的范围内进行。”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但是却从侧面很贴切的反映了田黄石的缺稀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田黄石价格会上涨。

  第二,印章收藏的持续升温是整个印章市场的行情。伴随着鸡血石、青田石价格的水涨船高,田黄石等寿山石印章价格也不例外,名家的篆刻价格从几年前的每个字几百上涨到如今的成千上万,甚至有些大师的作品飙升至每个字数万元、数十万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