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陶瓷馆08.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2017-03-21 18:31:56)

唐三彩不是瓷器。唐三彩属于釉陶,是上了釉的陶器,与瓷器有本质的差别。先在这里介绍一下陶器与瓷器的关係与区別。

      1. 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2. 瓷器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陶器是由易熔粘土烧制的,器表没有釉或只施有低温釉,胎质粗松,故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瓷器则是由瓷土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胎质致密,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低,敲击时可发出金属般的清脆声音。

      3. 烧制瓷器的温度远高于烧制陶器的。陶器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1千摄氏度,而瓷器需经1千2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

     4. 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玻璃质釉,是透光的,产生异于陶土的青翠色泽(不透光)。


1. "千峰秘色"越窑瓷(青瓷)
 

      越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是中国瓷窑的开山始祖。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熟青瓷于东汉烧制成功,便已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标准。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浙江慈溪、鄞县、绍兴等地是唐代越窑的主要产地,是慈湖上林湖"贡窑"为中心。不仅成功地精制出青中闪黄"艾色"越瓷,还成功地精制出青中闪绿"秘色,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 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 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越窑青釉执壶    唐    公元618-907年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2.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越窑青釉四足水盂    唐    公元618-907年

      水盂是文房用具,盛水以备磨墨之用,是古人读书写字不可或缺的工具。水盂最早出现于三国东吴时期,一直沿用到宋代。到唐代早期演变成敛口、鼓腹、假圈足的 形状。至中期演变成平底水盂,腹部往往画4条直棱线。进入晚期,水盂的形状较多,有圈足水盂、平底水盂、四足水盂等。这件四足水盂,应是唐代后期的作品, 是越窑典型的青中泛黄色调。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唐    公元618-907年
      这是一件传世瓷器中造型独具一格的越窑青瓷碗。器形规整,丰满硕大,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质细腻,釉色匀润,青中闪黄,润泽如玉。早在唐代,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造了许多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这件海棠式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越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盖罐  五代 公元907-960年
      莲瓣纹在瓷器上的出现与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有关。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双勾线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

      此盖罐运用多种手法,以浮雕和刻纹方式
表现多重莲瓣,器身和罐盖同时俱有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勾线莲瓣等等,使得莲瓣不再局现于表面刻划,形象立体化,青中泛绿,活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是同类莲瓣纹主题作品中的精品。
 

越窑青釉刻划花龙涛纹碗    五代-北宋 公元907-1127年

      此碗薄壁,碗中刻纹简约大方,龙纹抽象、写意,如一条水龙从浪涛中席卷而起,十分生动。


2. "类银如雪"邢窑瓷(白瓷)

   唐代陶瓷的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由于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现了大量瓷窑。众多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

  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中国早期白瓷的制作约始于3世纪,湖南长沙等地东汉墓出土的白瓷始终反映这一事实。北朝、隋、唐、五代,北方地区白瓷的制作循序渐进,产区也陆续扩大。最突出的是邢窑,以河北內邱及临城为中心产地。所烧白釉器被唐人誉为“类银”、“类雪”的名品。
 
白釉灯台   唐    公元618-907年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这件灯台,造型均称独特,
其色乳白,胎质与釉质属"硬质瓷",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
 
 
白釉瓶      唐    公元618-907年
  此瓶造型简单,口小,唇沿圆厚,颈短,肩宽大,长圆,平底。丰膄肥大的瓶身似唐代审美观,釉色光亮,色白如雪。
 
 
白釉唾壶    唐    公元618-907年
  唾壶也叫“唾器”,是做痰盂之用的。此唾壶撇口,宽沿,小口如洞,束腰,丰腹,平底,浅圈足。胎细腻、灰白,釉莹润、洁白,造型优雅,具有唐代典型特征。这种带盖唾壶始见于隋朝白釉制品,在唐代墓葬中亦常见。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五代-北宋 公元907-1127年

  此枕胎质细腻色白,釉色洁白,釉厚处微闪黄绿。枕镂雕殿宇形,门窗斗拱、基址台阶极为精巧。殿前门掩闭,后门半启,一人峨冠博带,倚门以待。枕面呈如意形,上刻划缠枝花纹。此枕构思别致,独具意匠,是白瓷中的精品。


3. "瓷泛轻花"长沙窑瓷(釉下彩)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故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唐代诗人刘言史咏茶诗云:“湘瓷泛轻花”,道出长沙窑瓷的特色。


  长沙窑瓷产品造型多变,装饰手法丰富。所制的釉下彩产品,以铁、铜绘饰于器体,烧制成大量褐、绿斑点图案和状物图像的产品。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此外,还成功烧出了红色,为以后釉里红瓷的烧造打下了良好的期础。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0.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荷花纹执壶      唐    公元618-907年

  执壶流口下彩绘荷花及叶,以绿彩绘出荷花粗梗轮廓,再用褐彩细勾荷花纹理、荷叶脉络,笔触简单却细腻,大方而典雅。多色调的釉下彩开创了日后绚美多姿的图画彩绘。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1.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卉纹枕       唐    公元618-907年

  此枕釉下彩绘褐、绿色花瓣,色调柔和。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已经比较成熟,采用蓝、绿、褐、黄、红等多种彩料。长方形圆角枕是唐代典型的瓷枕样式。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2.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壶       唐    公元618-907年

  口沿外卷,短颈,筒形深腹,平底,两系。前有短流,后置三轮弧形曲柄。流系之下饰鸟栖椰枣纹模印贴花装饰,在贴花图案及四周刷有圆形褐彩斑块,器身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光亮。
  
鸟栖椰枣树纹具有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特色,具有异国风情。
  模印贴花和釉下褐彩圆斑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之一。这种装饰手法多见于壶、瓶、罐类器物。



4. "白月蓝天"花釉瓷及其他窑瓷

  唐代北方瓷窑烧造的花釉瓷,以黑、、或黄褐釉为地,饰绘或挥洒天蓝或月白釉斑点,烧成产品装饰风格自然,色彩強烈对比。
  以河南鲁山、郏县两地产品最负盛名,禹县、內乡及山西交城、陕西铜川也有烧造。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3.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花釉双系罐  唐    公元618-907年

  此罐器形周正,双系,内外皆施黑釉,近足处露胎。外壁黑釉地上施乳白色釉斑,釉面光滑细腻,如脂似玉,窑变精彩漂亮,制作大气。
  此工艺为唐代新颖工艺,称为“花釉工艺”。唐代河南鲁山窑花釉二系罐标准器(唐钧),是宋钧瓷前身窑口所产,故海外则称此类器物为“唐钧”。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4.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邛窑青釉褐绿斑壶  唐    公元618-907年

  邛窑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省境内,以邛崃固驿窑烧瓷最早。瓷器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始烧于南朝衰于宋朝,时间踌度约800年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邛窑是中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

  邛窑在品种、器形、装饰上与湖南长沙窑有诸多共同点,邛窑的青釉绿斑、青釉褐绿斑与釉下彩绘在风格上虽与长沙窑区别不大,但邛窑什坊堂器物上均使用化妆土,而长沙窑只有部分使用化妆土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5.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岳州窑青釉执壶 五代   公元907-960年

  岳州窑在今湖南省湘阴县的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等地,湘阴旧属岳州,故名。是隋唐五代时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
  瓶身修长端正,口呈洗形,腹部淡淡的翘起一层莲花瓣沿,造型生动秀美,釉色匀净,不失为佳作。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0873_16.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西村窑青釉凤首壶    公元960-1279年

  西村窑址位于广州市西村,生产时间于北宋时期,产品分粗、精瓷,前者为主,后者属于青白瓷,釉色以青釉为主,黑酱釉次之。

      上端作凤首状,凤首顶作花瓣形口,束颈,鼓圆腹,浅圈足。此执壶造型甚为别致,凤首雕刻甚为精细,采用捏塑,剔刻等工艺将此传说中的动物表现得气势传神,呼之欲出。通体施青釉,底无釉。器身刻牡丹花,底足处刻莲瓣纹,花肥叶大,雕工犀利。10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近300年间,中国陶瓷业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在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为宫廷烧造一代佳品的同时,南北各地名窑也以各自不同的制作技法向世人展示各种精彩纷呈的佳作,并在烧造中形成各种体系。

      北方辽瓷和西夏瓷的烧造,使这一时期的陶瓷宝库中增添了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1. 五大名瓷窑之首:汝窑天青瓷 (河南临汝)

      汝窑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汝窑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1.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汝窑盘 北宋 (公元960-1127)

      汝窑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存世最稀少的名品,也是古代最名贵的瓷器品种之一。这件作品采用芝麻状细钉支烧,通体满施天青釉,釉色莹厚青绿,釉面布满细小不规则的开片,看上去有一种素雅清逸的美感。



2. 白釉刻印定天下:定窑及白瓷 (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

      以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为中心窑区的定窑,在唐代即开始烧造白瓷,五代、北宋及金代为其成熟发展期,至元代趋向衰落。

      五代产品精细轻薄,部份已开始进入宫廷。北宋至金流行的刻花、印花装饰,代表这一时期的瓷器刻花、印花的新水平。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银、铜口。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2.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白釉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 唐  (公元618-907年)

      海棠碗:唐代越窑生产的碗式之一。椭圆形,口和碗身作海棠花式,口微敛,圈足外卷(高1 0.8cm,口径23.3×32.2cm,足径11.4cm)。通体施青黄色釉,胎坚硬,呈灰色,并泛氧化赭红。因为采用支烧,故内心和圈足上各有1 6个支烧点。器形优美,釉质温润,是唐代越窑罕见之品。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3.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白釉「官」字刻花莲瓣纹盖罐   五代  (公元907-960年)

      通高7.8厘米 口径5.7厘米 足径5.5厘米。器作圆形,圈足,球面形盖,盖顶有一瓜蔓式钮。器、盖外均施白釉,盖内无釉,器身及盖均饰刻花莲瓣纹。底心刻有一“”字。
      
带有“”字的定窑瓷作品,传世及出上有较多作品保存,以盘、碗等造型作品居多,似此造型的作品传世稀少,相同的作品更难得见,此器造型规整,胎体薄匀,釉层匀净,制作工巧,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五代定窑白瓷佳品。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4.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白釉「官」字刻花荷叶式笔掭  五代 (公元907-960年)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
      此笔掭塑造成一片荷叶状,
两侧叶缘向內卷曲,叶面刻荷叶脉络纹,极似一片自然捲曲的荷叶。淺圈足。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5.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白釉「新官」字菱口盘  五代 (公元907-960年)

      定窑瓷器上的题款有五种,如:“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题款是刻在生坯上的。另外也有宫廷玉雕工匠在瓷器上刻的,如“奉华”、“聚秀”、“禁苑”、“德寿”等。这些铭文多为当时的宫殿名称。
      此盘盘底题款
新官”,胎薄而轻,具有定窑白瓷特点。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6.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宋代瓷器珍品。高40.7厘米,口为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颈饰六道弦纹。肩部安六个管状直流,长圆腹、浅圈足。施白釉。宋代多烧五管瓶,六管瓶较少见。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7.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白釉划花莲鱼纹瓶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此瓶为李政道先生捐赠。瓶身细长,鼓腹,瓶身布满莲花、叶、鱼、水波纹,运用图型比例、位置安排,让观众产生前后有序的层次感,花在上为主题,叶居中,水波和鱼居下,宛如一池生趣盎然的莲鱼水塘。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8.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金 (公元1115-1234年)

      这件定窑盘胎体匀薄,釉色白中微微闪黄,外壁有定窑瓷上常见的"泪痕"特征,口沿包镶铜边;盘内印云龙纹,印纹十分清晰,代表了宋代瓷器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是定窑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9.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白釉红彩「长寿酒」碗   金 (公元1115-1234年)

      定窑瓷器除了刻或印字铭外,定窑小杯有用红彩在杯里写“长寿酒”三字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宋代在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极为罕见。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10.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定窑酱色釉盏托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定窑以产白瓷为主,但也兼烧黑釉、酱色釉、绿釉瓷器。此杯撇口,深弧腹,圈足,盏托敞口,浅壁,圈足。胎质细腻简洁,通施赭红色釉,釉色纯净。整套器物小巧玲珑,完美无暇,是北宋官窑小件瓷器中的精品


3. 紫口铁足粉青玉:官窑青瓷 (郊坛下官窑、修內司官窑)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北宋官窑至今未确切得知窑址在何地。而南宋官窑有重要的发现,继浙江杭州乌龟山下发现郊坛下官窑后,20世纪90年代,在杭州老虎洞又发现了修內司官窑。

     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是南宋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http://www.360doc.com/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郊坛下官窑鬲式炉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赵宋官窑,紫口铁足,为旷世挚珍,历来声价奇巨。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云:“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
      官窑瓷器中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而产生,存世罕少,此鬲式炉即为异常难得的隽品。 此炉摹自三代之青铜器样式,式样古雅大方,胎体黑褐,釉光酥润,纹片错落有致,自有历千年而不泯之风骨,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此器以釉色取胜,以 造型见长,以纹片着称,体现出淡恬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展宋人崇尚纯净一色的审美品味。


4. 神秘的金丝铁缐:哥窑青瓷 (窑址未知)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至今未发现烧造遗址的瓷窑,故可谓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神秘的瓷窑。其烧造年代可能在南宋后期至元代。

      哥窑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


      产品釉色以米黃色为最典型,另有灰青、浅灰青等色。器色开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等,其中大小结合的纹片分別呈黑色和黃色,后人称之为"金丝铁线"。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312/30901004_11.jpg 唐五代瓷器宋朝五大官窑" />

哥窑五足洗  南宋 (公元1127-1279)

       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的哥窑,因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这件传世五足洗,内外施米黄色釉,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这种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开片,被古代文人称为"金丝铁线"。这件作品造型别致,制作极为精美,是一件稀世珍品。
 
 
哥窑贯耳瓶  南宋  (公元1127-1279)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公元1127-1279)
      盘口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平底。通体施米黃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紫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5. 天蓝月白玫瑰红:钧窑乳浊釉瓷 (河南禹县)

      宋、金、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以省禹县(今禹州市 )为中心,为宋五大名窑之一。因古属钧州,故名。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其中以禹县钧台、八卦洞为中心产区的官钧瓷烧造代表了钧窑的最高水平,传世有许多北宋宫廷专用品,制作精美,有的底部还刻有一至十的数码。

      钧窑瓷釉以铜、铁为呈色剂,所烧产品均为乳浊釉,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色泽。
 
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北宋  (公元1960-1127)
      器型是宋朝鼓式洗的代表。口沿箍线清晰,器身上下有鼓钉二圈,鼓钉突出、饱满。器腹斜收,三只兽形足外撇,内收外撇使器型丰富生动。此玫瑰红釉十分难烧, 釉中含适度的微量氧化铜,才能烧出这种颜色,但实际产品呈现纯正的玫瑰色并不多。洗内天蓝色中有蚯蚓走泥纹,条纹细而呈蜿蜒状,原为烧造过程中常见的缺 陷,后来成了鉴定宋钧的依据之一。器底塗芝蔴酱色釉。
 
 

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  北宋  (公元1960-1127)

      盆托,常与花盆配套使用,上承花盆。此盆托为海棠花造型,花口为四瓣,器身较浅,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式足。内外壁釉面为月白色
 
 
钧窑天蓝釉八角龙把杯  金 (公元1115-1234)
      杯高5.1厘米,口径10.3---8.2厘米。杯作八角形,直口,浅腹略鼓,腹以下渐收,平底。一侧附一环形把,把上塑龙首。胎质紧密。器内外施天蓝釉,釉色乳浊失透。口沿釉薄,下腹部及底露胎。此杯造型特殊,制作精巧,为钧窑中的少见之作。
 
 
钧窑天蓝釉红斑碗  金 (公元1115-1234)
      碗大口微敛,圈足稍高,器内外施天蓝釉,釉面有不规则红斑数块,釉色莹润,釉面肥厚,有气泡、纹片,口沿釉厚处微露胎褐色,天蓝釉与红斑相映成趣。
 
 
 
钧窑月白釉荷叶盖罐  金-元初 (公元1115-1300)
      外敷浅青白釉,烧成后色泽淡雅,又称“月白”,腹下部及足露胎。敛口,鼓腹,圈足,卷边荷叶形盖,叶沿和叶中心微露黄褐色。叶盖造型自然轻巧,罐身丰满敦厚,相映成趣。
 
 
钧窑天蓝釉方瓶  元(公元1271-1368)
      高29.4厘米,口径7厘米。通体呈方形,平沿外折,颈腹呈弧线形相连而成,下腹外鼓,至底内收,附台阶状方足,足外撇,形制凝重新颖,传世颇为少见。胎 骨厚重,尤以底部为甚。通体除足端处无釉外,余皆施天蓝釉,釉面光亮凝厚,有密集的气泡和开片。器底胎釉交接处釉呈垂流状,器身折楞釉薄处微显胎褐色。这 类在器底部亦施釉的钧窑器在元代并不多见,当为传世元代钧窑器中的上乘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