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2YIANgzy78V7jxGyI98&690
该印边款为:
心如工画梅 刻此为赠。余将南行,即以志别。乙丑六月十又一日,曼生。
这一段应该是陈鸿寿本人所刻,而下一段应是受赠人,善画梅花的心如所写。
予自甲辰年与曼生交,迄今二十余年。两心相印,终无闲言篆刻,予虽与之能同。其一种英迈之气,为余所不及若,以工制 □ □ 而论,余固无多让焉。心如出此见示,漫记数语于上。秋堂。
至于是否由书家个人篆刻,无从考证,我很怀疑,那个秋堂应该和心如不是同一人。这很正常,文彭就有个专用的篆刻师叫李文甫。跟初始所想完全不是一回事,呵呵!
另外很好奇这款章的材质是“石经火”,查了一下,不得要领,个见是为了增加沧桑感,更主要的原因应是烧过的印章就不能再下刀了,有自赏兼封存之意,一般应是上家所为。请方家指正!
再上一细图看看刀口走势吧!印评者形容陈氏用刀风格为峻峭,晚年流于程式化,比如他的另一方印《江郎山馆》基本上是同一风格。
乡音室乡公前辈前段日子曾发表大作《平生不敢爱梅花》,诗文颇有唐贤风采,在当今的时代,尤令人感叹!大作开篇就提到这尊印,巧合的是没几天俺就在展览上看到TA,这里特以此文向前辈致敬,只是不要唐突才好——我也不敢(无处)爱梅花。
细竹友,瓶底儿兄,清趣阁老师近期都有关于赏梅的大作发表(按博文发表顺序排位),诸君莫要错过哈!这里以此印给他们助兴。
前几天还雄心勃勃地想要把展览所见数百方印展示给大家,可做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主要是自己水平太差,外行人干内行事,出力不讨好。如果不再有后续,这篇就是结尾。
俺发这些,并不是有收藏古代名家的野心,只希望有一天,能求得一方好石头,让心仪的大家撰写,再找能手镌刻,永作纪念以慰此生!
有事没事,就着喝一壶吧!
因本人水平有限,文字部分有谬误,所幸清趣阁老师发了《有关[问梅消息]》一文指正,清师的文字精彩绝伦,绝对值得一看再看!
又
: 德国十年兄少年英俊,勤奋好学,去年我们见过面,一起参观了上博,玩得很开心。十年兄最近发了二篇有关印章的文章,我都看了,非常好。今天下雨,吃饱了空无事做,就说说「问梅消息」印吧!
此印传承有序,曼生所刻无疑,此印之精,仿者不能及。从印章边款的信息,涉及三位雅士,曼生、秋堂、心如。心如是画梅的画家,秋堂与曼生都是篆刻大家,当时齐名,宗丁敬,兼及秦汉。与黄易、奚岡等,称之浙派,仨都是杭州人。曼生的边款不难理解,乙丑年六月,南行前,刻了此印送给心如,励志作别。乙丑年是嘉庆十年(1805年),时年曼生37,曼生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秋堂的边款讲述的是,他自甲辰年与曼生交往后,二十年交情深厚,一起硏究金石篆刻,俩人的功力各有千秋,互不相让,「予虽与之能同」可见俩人同一水平。甲辰年是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曼生时年才16,秋堂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他22。最后二句「心如出此见示,漫记数语于上」讲的是心如拿了这方曼生刻的印,去给他看,他就写了这些刻在上面。
曼生、秋堂、心如是谁?以前文人雅士都以字、号相称,那么三位就是:陈鸿寿、陈豫鐘、王土仪。
陈鸿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国清代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嘉庆二十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学者、书画篆刻家。出身金石世家,乾隆时廪生。深于小学,工书篆籀,摹印尤精,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为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一。阮元任浙江督学时,曾铸文庙大钟,钟上记铭文,请其摹仿古文勾勒,端整壮丽,极受赞赏。嗜好收集金石文字,毡蜡椎拓,积卷数百本。见名画、佳砚,虽重值必购之,尤其爱好古铜印。画兰竹秀逸有致,亦工画山水,尝辑《古今画人传》。享年四十五,著有《求是斋印谱》、《求是斋集》。
王士仪,字心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画梅。《墨林今话、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
「问梅消息」印,由著名收藏家华笃安先生与夫人毛明芬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
华笃安(1900~1970),字国良,著名文物收藏家,江苏无锡人。著名印章、尺牍收藏家,早年为实业家。华笃安先生广泛搜求明清篆刻流派印章及明清尺牍,藏品极为丰富。1983年,华笃安的夫人毛明芬秉承先夫遗愿,将华先生收藏的珍贵明清流派印章1546方,珍贵明清各家诗翰尺牍78册、散页257件,悉数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1984年其夫人毛明芬女士将先夫平时积存的人民币十五万六千元,捐赠常州市,设立华笃安教育奖励基金。
顺便说说石经火,石经火也称煨石,是用文火煨的,石料质地都比较差,没有人用田黄去煨的。也有赔葬品出土的,在地下经历石灰闷烧,可能会有好石头。名人印章仿品奇多,仿品不肯用上等好料,有的买煨石刻,有的刻好后,放在灶堂内的热稻柴灰中煨,以此作旧。有关「问梅消息」印怎会是火经石,不得而知,可能入过土,也可能其它不确定因素造成,如此残缺不全,一定经历坎坷。此印可谓二大家的精美作品,行情不会低于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