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2016-08-17 18:46:28)
标签:

转载

 刀虽名贵非三十  仍有匿藏物为证

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字齐刀——因刀币身铭文“齐造邦长法化”六字而得名。据载考为公元前386年,田齐取代姜齐为齐侯,颁铸“齐造邦长法化”六字刀币以作纪念,乃中华最早之纪念币。

    六字齐刀,乃为泉坛大名誉品之一,曾获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封爵,长期以来,皆通说其发现存世数量在三十枚以内,以证其珍罕稀缺。据此,2009年北京中拍国际拍卖公司曾拍出一枚六字齐刀,成交价竟达一百万零八千元人民币,其究竟是否真实完成交易,并不敢断言,然而通过此似也可见其价值之高。

    通常,六字齐刀上铭文笔画不尽相同,其文字内容是目前考证刀币铸造年代的确切实物史料。据考,其刀身背面多有文字,有“化、日、上、吉、工”等,少数为光背。也有研究者把六字刀面铭文前三字释为“齐返邦”、“齐建邦”等,意即“复国”,认为是齐襄王退燕复国,重返都城临淄(公元前279年)后所铸。

    又据考,“六字齐刀”出自石范,青铜质地,其刀体大而厚重,边廓深竣,铸造精湛,彰显雄风。历史以来,六字齐刀出土及传世稀少,诸多文献所载个人或博物馆收藏此刀寥寥无几。有载曰前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活先生曾在其所著《古钱新典》中提到山东各地历年来出土的齐刀共32批次(笔者注,此应该为不包括民间出土),有六字齐刀的仅9次。而这32批次出土的各类齐刀数量为4950枚,但六字刀却仅有16枚,只占全部出土齐刀数量的0.3%,并且因考古顺便发掘得之,而绝大部分又被各级博物馆所珍藏,散落于民间的六字齐刀相对极少,珍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古泉之藏和其去处,并无人能尽知通晓。官考可见,官博得藏,而民间其实亦是同样,这正是古泉这一特殊文物及其收藏的一个基本特点,而只认官考官博之物,无视民间藏珍,则又正是当代中国文物鉴藏之霸风邪气。

    基于此,今日便将本人所藏之一品六字齐刀,遣上博来,展其雄风,示其英姿。展目此刀,乃东北宝库之一辽西出土之生坑筒子开出,绿锈盎然,莽莽苍苍,如山峦叠嶂。其锈皮附着紧实,绿锈之下,又为黑锈,层层深入骨髓,且可见点点水银之沁。一言以蔽之,此等大美真锈,耄耋之相,伪作难为,实乃大开其门,无话可说。

    其刀身通长约178毫米,重约48.21克。其面铭文“齐造邦长法化”六字清晰可见,背铭“工”字。看其字廓书意,书写典型无邪,鼓凸纤细。刀外延廓深竣高凸,刀身厚重,果然名不虚传,确乃当时精湛之铸品矣。

    在此,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今华谱所载一枚六字齐刀,其背字为“卜”,与本品不是一式,币身长短(其载拓可能非准确1:1)和文字风格亦有一定差异。而对照民国丁福保编著《历代古钱图说》所载之唯一一品“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拓图,则本品与丁著所载拓图全方位吻合,二者正是地道同胞矣。

    由此,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有资料曰,所谓六字刀最长尺寸为182——185毫米,重42——47克之说,并不准确,它仅仅是某一式六字刀的尺寸和重量,不能作为标准。有人据此作为衡量真伪之标准,实乃错之又错。而事实上产生的这种差异,应该是不同的背文式和不同铸范批次所致。

    显而易见,本人所藏此生坑六字齐刀,并未在所谓“存世三十枚以内”之列。如此以来,恐又生刺激,有人必曰,怎么可能还有如此生坑名珍。这种“怎么可能”,其实是一些人深受古泉存量肆意臆估毒害之故。前多文已经不厌其烦的提到过,普天之下,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统计所有或者其中某种批铸古钱的存世量。所有批铸古钱的存世量,只不过是一个针对相对时空内所见所闻之主观见解而已。

    前不久去山东德州陵县出差,主人安排参观了该县博物馆,其中见到馆藏数枚齐大刀,里面虽然没有六字刀,然听馆长介绍,前些年,县上修路挖出了一个埋藏钱币的坑,里面全是一捆捆一坨坨结成筒子的刀币,由于当时不是官方考古首先发现,坑挖开后,立即被周围村民几乎一抢而空,等到县文物部门得到报告知晓前往后,坑中已经所剩无几,续清理剩下的,即为如今馆藏剩下的这几枚和一个筒子。而这一坑众多成捆成坨的筒子中,有没有六字刀?保不准儿就有,如有的话,其散落民间则是必然。而这些散落之真珍,其数量又有谁能统计得准呢?

    总而言之,古泉不管出多出少,以什么方式或形态出现,不可凭想当然或者个人喜好断真伪估数量,而只能是根据实物观其形看其色察其锈,只要实物综合诸因素过关,则真实即为存在矣。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下图是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所载“齐造邦长法化背工”拓图。其中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一式的六字刀刀顶之弧较短,至刀尖亦较短,这样它就比其它式的总长度略短。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下图为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所载之“齐造邦长法化背卜”拓图。由图可见,其面文书意和文字布局与本展示之品和丁著拓图均为不同,呈现可以明确辨识的差异。同时,其刀尖更为上翘,此导致这一式的总长较长,达到至少182毫米以上。
[转载]战国名珍《齐造邦长法化背工(六字刀)》赏议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便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六字齐刀的版式变化和不同背文导致的诸多不同特点,尤其是造型上的差异。那种抱着一幅谱载拓图或者以这一幅拓图及其实物,去通判通吃所有六字齐刀的行为和观念,实是一种地道的蛊惑,是完全错误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