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2018-01-18 08:56:13)

《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带学生欣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后感受深刻。

(一)在“欣赏·评述”课中融入“造型·表现” 课的内容的重大作用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在“欣赏·评述”课中融入“造型·表现”课的内容的作用,它一改以前欣赏课上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场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相对比,直观性强,学生感触深,有利于激发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兴趣得以延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环境的正确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保障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条件之一。

(二)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

《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欣赏课怎样上?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具体到教学中怎么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我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课,又设计了参观展览图片、观看短片、讨论、欣赏《1812序曲》等活动,改变了以往欣赏课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得欣赏课出现了气氛热烈的场面。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不排除教师的指导作用。但这里的指导不是命令式的,而是服务性的。教师通过创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个人认为,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画家毕加索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基础上,没有对这两点的了解,就不可能对这幅作品有真正的认识。所以,在欣赏《格尔尼卡》之前,我就为学生布置了有关毕加索的作品和相关的艺术品,为欣赏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张贴黑人面具艺术品,并突出了《亚威农少女》,教师对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形成要有深切的了解,这也正是一个教师上好欣赏课的应该具备的知识底蕴。一个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美术史知识,否则,他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作为“切入点”,将探究性学习引向何方。教师的美术史知识越是丰富,教学上的“切入点”越多,创设的学习情境就越容易使学生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老师为学生出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想一想、说一说。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学生在回答时,必须先要仔细地观摩作品。应当看到,许多学生不知道认真地观摩作品,也不知道探讨作品中的什么问题。但是,欣赏活动的第一步骤就是对作品的看,没有看,也就没有说。看是吸收,是感性的活动;说,是付出,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这一进一出就构成了欣赏的活动,它绝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而是两种活动的综合。把作品中的一些形象和艺术手法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这也是促进学生认真欣赏、积极表达的好办法。

(四)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这一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名教师恰如一位导演,教材、教参好似剧本,学生就是演员和观众。”这句话是否值得考虑呢?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一名演员。我认为这种比喻更为恰当,更适合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因为教师以导演自居,势必会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使课堂教学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尊重、和谐、信任等关系。把自己看成是导演,也看成是一名演员,就意味着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只有这样做,才能创设出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

 

2018-1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