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深秋梦韵
深秋梦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中大海的意象

(2014-07-24 17:31:2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资料

大海一直被冠以"自由,力量”的象征。它的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惊天动地,狂放不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一直受到古今中外作家的青睐,成为作家构思写作的源泉。诗歌中的带还意象更是多不胜数。在此,仅以普希金的《致大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韩东《你见过大海》为例,简析诗歌中的大海意象。

        普希金生活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下的19世纪,社会黑暗,普希金公开揭露沙皇的暴行,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被放逐。这首《致大海》就写于1824年、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前。

         全诗分为三层:诗歌第一节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的讴歌大海。在诗人眼里,大海时而温柔娴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深情缱隽;时而仰郁幽怨、、、

其次,诗人海声情并茂的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概,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也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诗歌第八节至第十三节为第二层:诗人深情缅怀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对已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诗人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静批判,还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

           最后两层位第三层,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恋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发对独裁,只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在普希金眼中,大海就是自由的象征。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他卧轨自杀。海子一直是一个矛盾的人,有着二重性格:柔弱的第一自我与坚强的第二自我进行了长期的内部斗争。一方面:海子生性孤僻,恋爱失败,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面,海子又沉迷于个人王国,遗世独立(《黎明的黄昏》)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链理念额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文化姿态。海子一直是精神的金字塔顶孤独的王。这个用心灵唱歌的诗人,一直都是渴望倾听远离沉器的美丽的回音,他与世俗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果。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诗人却又用实际行动拒绝了对尘世生活的介入。我似乎听见了当时诗人柔弱的外在与坚强的内在抗战心声,而诗人认可的最终还是退回到自我世界和主观情境的哪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想象自己有这样一个既可以喂马劈材挂心粮食蔬菜的房子,又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超越尘世的理想彼岸)的姿态和空间。也许,就像她喜爱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拥有的那座木屋。那是他的精神王国。

         大海是孩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

          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是一首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在诗中,人和大海是联系已经回归到一种单纯的联系。至于你见过的大海是怎么样的,都被诗人所忽略。在世人看来,人与大海的联系,不过是现实存在中的现象联系,而以往人们所赋予大海的问文化含义与英雄色彩,全是生活现象之外的东西。诗人海用"你不情愿、让大海给淹死”一句平淡而又实在的话,道出了人们的“畏死”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拥有的生活、理想、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前烟消云散。

          可以说,在诗中,大海被完全颠覆。大海那崇高,自由,雄伟,深沉的美学价值被忽略。摒弃了人们寄予大海的种种想象与文化意义,还原了最本真的大海。本诗以大海为喻,揭示了日常所见与文化想象的方差和我们于世界真实联系的空缺。

          在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大海一直是一个为世人钟情的意象。在文本解读中,尽管大海意象是相同的,但所表达的主题也是有差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