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与运算符号的由来
(2014-12-12 17:14:3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3/7 × 49/9 - 4/3
知道什么叫综合算式吗?
综合算式是指一个算式里同时有加减乘除的算式,但是至少有一个级(有两种符号):
2+3.5x30=107
5+7-2=10
4+1-1=4
1+1+1不是综合算式,因为只有一个符号:+
综合算式(四则运算)应当注意的地方:
1.如果只有加和减(一级运算)或者(只有乘和除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例如:2+1-1=2,先算2+1的得数,2+1的得数再减1。[1]
2.如果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同时有,先算二级运算
3.如果一级,二级,三级运算(即乘方、开方和对数运算)同时有,先算三级运算再算其他两级。
4.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数(不管它是什么级的,都要先算)。
5.在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三级,然后到二级、一级。
四则运算符号: “+、-、×、÷、=”,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可它的由来怎样的呢?
500多年以前,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威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去掉的意思。于是,加号“+”和减号“-”就产生了。但是它们被大家公认,作为运算符号,是从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正式应用开始。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运算的结果称为和。
举例:1+9=10,10是1与9的和。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是加法的逆运算。
用途:①求剩余;②比较;③加法逆运算。举例:问题:已知x+3=5,求x=? 答:∵5-3= 2,∴x=2。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整数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纯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如此类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举例:①求几个几是多少;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③求物体面积、体积;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是乘法的逆运算。
举例: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几份或一份是多少;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听了这么多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课下同学们自己了解一下数学中其他运算符号的由来,大于号,小于号等等
附:远古时期,古希腊人和印度人都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把两个数字写得分开一些来表示减法。中世纪后期,欧洲商业逐渐发达。一些商人常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表示重量超过一些;画一个“-”,表示重量略微不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过“+”和“-”的记号。公元1489年,德国人威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正式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加减运算。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大力宣传和提倡,这两个符号才开始普及,到1603年终于获得大家的公认。
×、÷符号的使用,不过300多年。据说,英国人威廉•奥特来德1631年首先在他的著作中用“×”表示乘法,后人沿用至今。
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学相当发达,大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用“3/4”来表示3被4除。许多人认为,现在通用的分数记号,即来源于此。直到1630年,在英国人约翰•比尔的著作中才出现了“÷”号,据推测他是根据阿拉伯人的除号“—”与比的记号“:”合并转化而成的。
×、÷却没有普遍使用,一些国家的课本中用“.”代替“×”,而在俄国和德国的出版物中一般用“:”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