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一)千顺·万顺
标签:
it财经房产股票时评 |
刚刚(2023年10月25日上午),国家数据局正式亮相。这个新设立的机构承担着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重任,它会把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都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同时,它还要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重要规划和建设,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来管理。
回溯到2013年11月,当时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概念。十年过去了,这个概念已经从一种理念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国务院最近发布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随着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和深入推进,我国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我们应该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等重要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国家数据局的正式成立,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在金融世界的演变中,普惠金融以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普惠金融,也称为包容性金融,它以资源机会平等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意图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所有金融需求者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以及合适的产品。
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希望金融资源能够合理地配置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将“普”与“惠”达到最好的结合效果,使金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它的目标是在较低的交易成本基础上,为所有低收入群体提供精细化服务及适当的产品,进一步实现每个公民都享有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权利,真正做到普惠群体。
然而,普惠金融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地域和收入差异导致的金融服务不均等问题,使得一些地区和人群仍然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普惠金融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此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后的延伸与拓展,它在2016年G20峰会发布的GPFI报告中被详细地阐述,并号召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利用其数字化的便利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仍然是普惠金融,但它是后者的进一步延伸。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覆盖范围更广,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及获得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门槛,通过向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使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积更广,体现了其特有的优势。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如何确保金融提供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弥补其成本,使其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数字普惠金融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金融生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以期为全球的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启示。
2012年初,深圳钱诚之数字普惠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立,其中的中国网贷指数系统还荣获深圳市政府颁发的2014年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金融创新奖的数字普惠科技机构。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