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分析:经营贷“涉房”揭秘(一)千顺·万顺

(2023-09-20 09:36:26)
标签:

it

财经

健康

情感

时评

深度分析:经营贷“涉房”揭秘(一)千顺·万顺

在金融市场的繁华背后,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一直存在。这种顽疾不仅涉及到金融稳定和监管政策,更是影响到了广大普通购房者的利益。

一、现状: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经营贷,原本是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发展而设立的贷款。然而,近年来却有大量资金通过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给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负面影响。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经营贷进入房地产市场,但这种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

二、利益驱动

贷款中介之所以敢“拍胸脯”保证放贷,仰仗的是其背后一套完整的分工、分润体系。这其中包括壳公司交易、假经营流水炮制、记账公司养壳、关联账户委托支付等环节。通过这些操作,贷款中介能够为购房者提供低利率的经营贷,从而降低了购房者的房贷压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存量房贷利率即将下调,对于房贷在身的人,是随行就市调整划算,还是转经营贷划算?融资中介算了笔账:“按照现在的LPR和深圳的房贷利率下限,银行最多只能给你调整到4.5%,但是我们可以做到3%,中间有1.5%的利差。300万贷款1年可以省下4.5万元利息,10年就是45万元。”

  申请经营贷的前提是申请者名下必须有壳公司。经营贷置换房贷的基本操作流程分步:赎楼(由按揭中介垫资)-买壳(分注册或者过户两种方式)-养壳(按月记账报税)-申请银行贷款(虚构经营流水)-抵押入库、银行放款-提取贷款(虚构贸易合同、关联方托收支付)。

  整个过程中,贷款中介、卖壳公司、记账公司和银行是四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转贷费用收取上,可以分四种。

  第一种是赎楼的过桥利息,由贷款中介收取,通常为贷款额度的1%

  第二种是买空壳公司的费用(通常由贷款中介居间介绍),价格5000~7000元,由卖壳方收取。“一般金额比较大的,比如超过300万,我们会建议买一家公司来操作。”

  第三种是经营贷办理费,为贷款额度的0.8%~1%,按揭中介收取,价格可以谈。

  第四种是养壳公司费用,市场价为200/月,一年2400元。

  为了缩短分润的链条,一些贷款中介自己也养壳、设立记账公司,并声称提供“知根知底、干净安全”的买壳服务。“我们只买公司净壳,不开对公账户,不会有任何对外的欠款。”

  房贷转经营贷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是银行,这也是各个贷款中介的“核心竞争力”。“不同银行的要求不一样,我们将根据您的资质和需求匹配银行。我们主要和大行合作,大行额度充足。”中介表示。

  一位银行业内部人士表示,要顺利地做成经营贷,银行里有两个角色尤其重要,一是房贷按揭部门的客户经理,一个是小微企业信贷部门的业务经理。前者帮助顺利赎楼,后者帮助顺利进件并通过审核,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交给中介来办。

  除了拥有公司外,向银行申请经营贷需要满足诸多条件,比如证明公司正常经营的流水、放款时所需要的采购合同、提款时受托支付的公司账户等等,贷款中介都能一应炮制和安排。

押经营贷利率则节节下滑。以广深为例,2022年市场主流的住房抵押经营贷产品利率在3.75%左右,今年已经跌到3.1%。不久前,广州有银行推出的经营贷产品,利率更是跌破了3%

  三、潜在风险:金融稳定和法律风险

  然而,这种行为并非没有风险。首先,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会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带来负面影响。其次,这种行为存在严重的法律风险。一旦被查处,不仅会面临被收回贷款的风险,还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四、解决方案:加强监管和金融教育

  为了解决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提高金融素养:加强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使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投资和消费,防止被不法中介所误导。

严格控制房贷审批:银行应加强对房贷申请人的资质审核,严格控制房贷审批,从源头上防止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对于已发放的房贷,要定期进行贷后管理,及时发现  并纠正违规行为。

加强信息披露和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使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之间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协同作战,共同打击经营贷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行为。

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对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既要鼓励创新,又要防止风险外溢,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营贷“涉房”背后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金融素养、严格控制房贷审批以及加强信息披露和共享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