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顺万顺!深圳市中小微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二)
(2023-04-22 12:12:07)
标签:
it财经健康情感时评 |
千顺万顺!深圳市中小微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二)
虽然,2020年初以来,政府实行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有所下降。政府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融资实现“量增、价降、面扩”,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加快落地,直达实体经济,多措并举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是,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大。一些中小微企业本来就处境困难,又面临停工停产、订单流失、销售困难、投资下降、效益下滑等局面,加之房租、贷款利息、员工工资、社保缴费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叠加年前结清工资、材料等款项等因素,企业现金流风险进一步加剧,资金链面临断裂。针对特殊时期中小企业的特别困难,政府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扶持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随着这些措施逐步落地和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状况有所缓解,不过形势依然复杂,中小微企业融资仍然困难,甚至还没有恢复疫情前的融资生态。
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是世界难题,不只在中国,需求和风险似乎是一个天然的矛盾。
(一)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自身因素
1.中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
天然因素,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管理比较粗放、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初期使用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部分小型微型企业存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存在着倒闭或者破产的可能性。
2.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
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严谨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理念淡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经营情况。财务控制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导致其信用水平较低,财务风险较大。造成企业财务不规范的原因很多,如经营随意性强,没有专门财务人员等。但根本原因还是目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交易规范性差,加之企业为避税,作虚假报表,银行很难从其报表上的数字评价其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中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缺乏融资意识
目前的贷款制度要求比较高,中小微企业无法达到,这样就导致中小微企业信用普遍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信用差、抗风险能力不强,这样就会增加中小微企业无法还贷的概率;中小微企业的财务和产权情况比较模糊,经营效率也不是很高,在防止风险方面也不尽如人意,这就可能导致中小微企业无法遵守合约要求;中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管理制度,在公司的治理方面显得有些不足。而作为银行,是否批准企业的贷款申请,就要对企业的安全情况、履约情况、收益情况等进行考虑,而中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就导致其安全得不到保障,中小微企业的高负债率表明中小微企业资本性融资存在困难或障碍。
4.企业环保手续不完备
部分企业不符合信贷政策的相关规定,无法达到金融机构贷款准入的基本要求。环保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问题,极易引起民众关注。但在实体经济中,由于国家环保规定严格、内容繁多。很多地方采取各种手段绕过污染问题,大力支持本地特色产业行业发展。这些产业企业众多、经营活跃,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应是银行支持的重点,但由于多方之间的博弈,完全符合国家环保要银行对企业的支持。
(二)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因素
1.无抵押、担保难是制约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最大瓶颈
企业贷款时金融机构要求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抵质押品,否则难以办理贷款。由于中小微企业资本弱化的经营模式和固定资产比率低的财务特征,其能用于抵押的实物资产很少。银行较为青睐的抵押资产如土地一般采取租赁形式,难以通过有效的抵押担保满足银行风险缓释条件。担保公司在自负盈亏的经营情况下往往提高担保条件,无形中限制了小型微型企业资金的融通,繁杂的担保手续,苛刻的反担保条件以及高昂的担保费用,让中小微企业望而却步。调查显示,企业认为,对中小微融资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中,缺乏抵押或其他有效担保占调查总数的62%,企业经营或财务状况不满足条件,占比为32%。这说明,受调查的企业也认为抵押品和机构担保以及自身实力对于中小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信息不对称约束中小微企业融资
由于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督等方面的机制不完善,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同时,企业对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关政策了解不够。彼此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交易成本增加,融资困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体现了需求与供给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不缺乏稳定的大型企业客户源带来的稳定回报;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客户不仅规模小、数量多、分散且风险高,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因此就注定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效益最大化与风险稳定性,服务大型企业的偏好。
3.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冲突
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因此在经营管理中,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控是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指标,因此金融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以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并降低风险,而这却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瓶颈。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通用的原则是“抓大放小”,银行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下,更愿意给大中企业贷款。同时,考虑到银行的经济效益,银行一般都不想开展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限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使得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效益出发,通常不愿涉足中小微企业贷款。其次,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是相互对立的。最后,中小微企业贷款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利益是有矛盾的。
4.部分中小银行偏离支农支小定位
一些中小银行偏离主责主业,未能有效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当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占比已超85%,资产占比超30%,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市场份额也已接近50%。但是近年来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匮乏、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一些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过度,偏离服务社区、支农支小定位,偏离了主业,也制造了金融风险。
5.政府部门缺乏对中小微企业的有力支持
一是财政出资的正规担保机构少,资本金规模小,对无法从普通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企业给予担保支持有限。二是融资担保、抵质押品管理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当前国内抵质押品管理机制还不顺畅,如应收账款融资面临棘手的确权问题,制约了后续的抵质押融资配套服务。三是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数据公开水平较低,可获得信用数据依然较少,致使金融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的信贷投放。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政府部门数据开放意识不足,数据开放的制度、规则、标准欠缺,导致数据封闭在各政府部门内部;另一方面,共享平台大多采用公共事业单位形式运作,数据归集能力强,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弱,缺乏市场化思维,平台作用得不到体现。四是信贷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企业了解度偏低。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大多数企业对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均较低,对国家信贷政策的认知较为浅显,普惠金融、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落实成效不够显著,造成政策红利难以真正帮助企业生产经营,推动辖区经济增长。
(三)中小微企业状态信息混沌
仅本报告中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小企业大数据库三者所反映的信息,部分就是相互矛盾的。
事实上,虽然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角之一。不过,和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相关部门与中小企业自身了解中小企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与发展态势,都很模糊。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涉及中小企业的统计工作尚不完善。即使是作为国家的统计职能部门国家统计局,在工业生产方面,也只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按月进行统计,按照企业的大中小规模进行的统计几乎没有开展。长期以来,在分析研究中小企业问题时,由于缺少及时、准确、全面的有关数据,使得分析研究工作难以深入,甚至根本无法展开。
近十多年来,全国一些地方曾编制过“中小企业指数”,有的地方还坚持到现在。但因工作量大,除“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外,其它“中小企业指数”都比较简易且频率不高,无法满足需求。
总而言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不敢贷的本质原因在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抗经营风险能力弱,贷款缺少足额抵押物和担保,风险暴露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不愿贷的本质原因在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高,中小微较为分散,金融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有效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而人员实地调查获取企业数据无疑增大了人力及时间成本。
当前造成深圳市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中,其中中小微企业自身因素是主要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造成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中小微企业人员素质低、技术落后、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产权模糊、信用能力原因等;其次是金融机构因素,包括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等;最后是政府政策因素,包括利率政策的缺陷、税收政策的缺陷、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等。
除了上述原因外,深圳市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还面临诸多障碍。如经营环境有待优化、金融管理体制有待健全、资本市场尚存缺陷、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数据要素应用亟待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