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罗慧雯|整理
1、《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作者:李海鹏、陈江
媒体:南方周末
刊发日期:2008年5月22日
当外界对北川的认知多停留在一个个“生命奇迹”的时候,这篇报道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地震之后这座县城的真实生态:废墟里从不时传出声音到渐渐归于死寂;救援官兵们从为一个幸存者被救出而欢呼雀跃到逐渐习惯挖出死者,即便有生者也憔悴到有心无力;寻亲者从面临水库决堤险境时,为救亲人不顾危险留守到逐渐走向绝望;当地还不时出现随地捡宝或搜刮银行的“趁火打劫者”……这一切残酷的景象都印证着北川的无力,也让很多人对于当时在救援专业性上存在的问题及救援面临的困境有了更多的认识。全文细节之处的对比刻画让人震撼。
2、《回家》
作者:林天宏
媒体:中国青年报
刊发日期:2008年5月28日
没有让人触目的死亡人数,没有对废墟或嘈杂或死寂的现场描述,这篇报道从一对夫妇焦急地往返学校和家中找寻因地震失联的儿子数日、在现场亲手把儿子的尸体从废墟中挖出来,到即便经过随时可能遭遇不测的归路也执拗地走近4小时带儿子回家、回家后全身瘫软、沉浸在伤痛中难以自拔、曾经家中的景象不复存在……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刻画都让人能更切身地感受到,地震在痛失亲人的家庭心口留下的痛。这一切比冷冰冰的死亡数字、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来得更为直白真切,也更戳人心。
《雅安地震大考》
作者:胡格 王晓庆 王婧 章涛
媒体:财新
刊发日期:2013年4月29日
这篇报道通过穿插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在救援方面相比的变与不变,依旧在追问,且直击痛点——仍然存在的救援短板、所处的地震断裂带面临的严峻的后续防治形势。正如文中所说:“做得好,是默默无闻之举;做不好,可能导致天灾加人祸的群死群伤。”
1、《天津港爆炸人祸始末》
作者:包志明 黄凯茜 赵复多 王和岩 王歆慈 周淇隽 汪苏 周东旭 崔筝 邱嘉秋等
媒体:财新传媒
刊发日期:2015年8月24日
这篇报道通过扎实的采访,还原了从爆炸发生前、救援队伍赶赴现场救火时一直到爆炸发生后现场的场景,从事故的复杂性、消防救援的专业性,到瑞海公司的背景、监管方面的漏洞、安全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等等,让天津港爆炸事件的“人祸”定性更显而易见,也将爆炸发生的始末串联得愈发清晰。
2、《新京报》天津港爆炸事件系列报道
媒体:新京报
在天津港爆炸事件中,《新京报》从前方到后方推出的一系列报道表现抢眼,从纸媒到新媒体,层层追问事故原因、挖掘相关责任方的背景及责任、深入事故中的不同群体、解析事件中人们存在的困惑、灾难带来的影响等;利用超过70个报纸版面、每天6-11篇报道,及时呈现一手消息,跟踪事件进展;新京报新媒体平台的各公号也从不同的角度跟进这一热点;动新闻还以3D动漫形式还原现场部分场景;其《天津爆炸》的航拍作品斩获荷赛奖。《新京报》在该事件的统筹与报道中呈现的专业态度值得借鉴。


刺猬公社
原创出品 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商务合作:1309471843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