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迎来两场高等书法教育作品展
标签:
健康时尚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巅峰资讯 |
11月3日,由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向未来·8090高校青年教师书法创作展暨教育论坛”在杭州世界旅游博览馆热烈绽放。
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丁向阳,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郝风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彤,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徐海,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刘利,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钱晓芳,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仁坚,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涤非,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书法研究》顾问李伟国等出席。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主持开幕式。
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124所高校的530组投稿,覆盖本、硕、博等多个人才培养层次,全景式地展现了当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蓬勃生机与丰硕成果。“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把书法篆刻放置在超大体格的现代化杭州世界旅游博览馆球厅展出的确吸引观众眼球,“抬望眼”,规格不一、形制缤纷的作品可以用现场级的震撼来形容。
球厅屋顶充满工业风的弧形屋脊线与自然山体背景相呼应,体现出简约的东方哲学理念,书法篆刻的符号元素、美学表达在这样的语境中竟毫无违和感,混凝土与宣纸、硬朗的几何感建筑结构线条与富有墨色章法变化的书法线条碰撞,隐隐有点穿越感也是相当耐人寻味。耐人寻味的当然还是书法篆刻本身的独特存在,它既可以在中国古典建筑、自然山水的怀抱里散发幽香,又能在当代性的建筑磁场烘托下扮相英俊,年轻的高校书法篆刻求索者、布道者通过“实临—意临—创作”,于堂庑开廓处“守正·筑基”“思辨·问道”实在是美轮美奂。
同步举办的书法篆刻创作专题论坛,邀请全国30余所高校的5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围绕“当代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路径”“青年教师在创作与教学中的平衡与突破”“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当代转化”“如何应对生源多元化、学科交叉化新挑战”等议题展开积极对话。一方面梳理与呈现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成果与教学思考,另一方面印证成熟、多元、开放的全国高校书法篆刻教学排头兵的竞争力,为书法篆刻艺术“向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年视角与活力。
看当下,向未来。拥有中国书法高校教育奠基之功的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这场书法篆刻盛宴又一次彰显了国美通、专、博、厚的力量。对于书法来说,文化底蕴太重要,对于书法教育来说,技术训练首当其冲,尽管各个高校的书法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八大美术学院的教学质量也错落不一致,但学院取胜的势头则是日甚一日,美术学院的教学成就成为衡量书法篆刻时代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打破僵化局限,学院教育的请进来走出去模式,类似民办河北美术学院开门办学的举措应该拿来借鉴推广。一个想成为书法篆刻家的人如果不经过美术学院的专业熏陶,基本不会有太大成功的希望。高校书法专业的学子,是中国书法的未来,是书法创作的后备力量,他们创作实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书法的发展。如今,书法已经从一个附属学科,即中国画下属的专业,发展成为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书法学本科专业也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既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也给书法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由技入道,技道并进,是放在今天高校教育面前的重要教学内容。
11月2日进行了“2025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获奖作品评选。沈浩认为学院书法要发挥自身优势,尝试改变“展览体”入侵书法领域的被动局面,学院受训过的青年书家责无旁贷,而且要对产生“展览体”书法土壤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