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美”“小美”:文景盛世之美

(2025-10-22 11:15:21)
标签:

健康

时尚

收藏

图片

文化

分类: 巅峰视线
“大美”“小美”:文景盛世之美


国庆中秋假期,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文景之治——帝陵深处的盛世图景”特展备受瞩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本次展览由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展览共展出184套(253件)珍贵文物,打破地域限制,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两千里山河、穿越两千载岁月的对话。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观众或驻足于精美文物前,静静品读西汉盛世的物质文明成就;或跟随讲解员的讲述,深入探索帝陵深处的思想文化内涵。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杨志国表示,本次展览与2025北京文化论坛同步开幕,实现了专业论坛与公共文化活动相呼应,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进京办展,也是该院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巡展。“展览精选的文物,以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考古研究成果为主要展示对象,围绕‘汉家陵阙’‘治国之道’‘盛世华章’3个部分,全面呈现文景时期国家治理智慧,展示西汉盛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武站说。


在“汉家陵阙”部分,瓦当、空心砖等文物展示了汉代帝陵的恢宏气象。“秦砖汉瓦”一词家喻户晓,是对秦汉时期砖瓦的概括性俗称,也常被视作秦汉建筑文化的代名词。其中“汉瓦”主要指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的汉代瓦当,它已成为代表秦汉建筑文明与艺术成就的标志性符号。


展览中,出土于汉景帝阳陵的“千秋万岁”瓦当,曾高悬于盛世的门阙之上,静观天下的安宁与繁华。杨武站表示,它铭刻的不仅是对岁月长久的祈愿,更是那个“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的盛世。岁月的尘埃难掩其光华,它所代表的休养生息之政与黎民醇厚之风,早已成为穿越时空的千秋典范。


“治国之道”部分通过官印、骑兵俑、度量衡、车马器等文物,展现了文景时期政治上的汉承秦制、经济上的与民休息、军事上的秣马厉兵。展厅中,一尊着衣式行走铠甲武士俑就以其生动造型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杨武站解读道:“这尊武士俑以泥质灰陶烧制而成,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南区外藏坑。其造型生动逼真、制作精良,工匠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捕捉到了静中有动的神韵。”


“科学检测显示,陶俑表面残留有纺织品与铠甲痕迹,证实其身穿丝麻衣物,外覆皮质铠甲。”杨武站指出,“铠甲的甲片连接方式承袭秦制,表现为上片压下片、左片压右片,以便于活动。”陶俑上身微向前倾,腰部弯曲,呈行走姿态,似背负重型装备,故被命名为着衣式行走铠甲武士俑。


“盛世华章”部分则将家畜、钟磬、金器、舞伎俑等文物分为“仓廪实足”“礼乐昭彰”“风华绝代”3个主题,集中展现文景时期的艺术、生活之美。


展厅中,两尊塑衣式彩绘侍女俑格外引人注目,来自汉景帝阳陵的她们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大美”和“小美”。杨武站指着这对侍女俑说:“她们是此次来京15件一级文物中的‘颜值担当’,也是阳陵陶俑的艺术典范。”“大美”和“小美”的得名,源于二者体型的直观差异。“大美”通高63厘米,身宽25厘米;“小美”通高53.2厘米,身宽15厘米。虽体型有别,但二者同为汉代典型的塑衣式彩绘侍女俑,是将人俑身体和衣服整体一次模塑成型后再施彩,无需额外装配木质手臂或丝织衣物,堪称汉代陶塑艺术中兼具写实性与审美价值的精品。


来自薄太后南陵的凤鸟纹龙首金花饰是另一件备受关注的瑰宝。杨武站介绍,薄太后南陵在汉文帝霸陵以南约两公里处。“这件金饰由纯金打造而成,整体外形宛如一朵扁状柿蒂花,花瓣舒展,中空玲珑。表面浮雕龙首,龙嘴大张,利齿毕现,尽显威严气势。龙角向后延伸,其两侧各饰一只灵动凤鸟,翩然欲飞。在长安地区,如此风格的金银器实属罕见,其背后正是文景时期文明交汇的生动印记。这件金饰以精湛工艺与独特风格,揭开了文景时期一段绚丽的文明交流画卷。”杨武站说。


本次展览也引发各年龄层观众的共鸣。来自天津的金女士说:“之前去过汉阳陵,听说这次阳陵的‘大美’‘小美’来了北京,想再来看看,拍一些特写。”


来自北京的70岁的刘先生激动地分享他的观展感受:“这个展览主题的站位很高,我特意一大早赶来看看。文景时期轻徭薄赋、重视民生的治国之道,对后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更响应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理念,这样的展览太有价值了。”


策展人语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 杨武站:

作为治世典范,“文景之治”的智慧光华穿越千年,在此次特展中璀璨再现。特展聚焦汉景帝阳陵、汉文帝霸陵出土文物,依托珍贵遗存,以实物为证,生动解读“文景之治”的治国之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载体。


本次展览突破地域界限,将陕西帝陵考古成果与北京文化中心定位有机结合,是一次跨区域文化共享的创新实践。希望通过帝陵文物这一独特视角,引导观众超越对“文景之治”盛世表象的认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国家治理智慧与文化包容精神。


“大美”“小美”:文景盛世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