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生活工作由心不由物
(2022-07-24 13:02:44)学习工作行事,极致即艺术,心脑结合,终归于手艺。任何艺术的思虑,未到达手艺娴熟的程度,皆可归类为夸夸其谈的观念。辩证唯物地看待现实,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以描述现实生活场景,可以透视方方面面,但缘人无论如何飘荡在精神空间里,若无文言语句及功业实践呈现,则其有与无相当,处于混沌之态,六合之外镜像迷离,实不足道。前时与娃聊谈共同学习语文课时,吐露我的心得体会言:“心与情有缘,脑与思相随。谈心即力道,而智慧来自于思考。心力不济则四肢不勤,思考不到则意识茫然。”就诗词歌赋而言,未付诸于文字表述之前归于脑电波,呈现平仄韵味的一行行文字则是心力脉动。由思到行的过程,最终由心力呈现,使后人观赏有所感的,有所震撼的,必然是力量。此力不以时空而改变,却以观察者相应而生分力,因传承绵延而愈发宏大。
通俗地说,艺术的魅力,光芒四射。文赋所能传递的,可以是温馨,可以是冷酷,而温馨冷酷尽皆天道自然,不以世人感受与否而承受与生活人相应的感觉。如此以来,已经脱离了经典物理科学的描述,决非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所能概括了。譬如熵,若阐释追求艺术的主体与客观存在的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无论如何也说不清道不明。因为一个从无序到逐步有序的人(可以称之谓独立的系统),无论如何也难以影响使之从无序到有序的众师之有序。如此可以用文明阐释的简单问题,难道科学就没有办法解释吗?也不可以如此说,科学往往是分科之学,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许没有找到相应的科学,也因研究的对象不属于某一科学认知的具体范畴。譬如牛顿耗尽心力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在爱因斯坦、杨振宁等等物理学家那里却不是问题。运用相对论的观点,运用宇称不守恒的理念,运用对称性与相似性的认知,解释阐发对于文赋力量的传递,迷惑往往会在求解的过程里自动消失了。但缘物理科学一旦上升到可以阐释守恒不守恒、对称及相似等等对象时,则已是心力脑思交融,抛弃了上帝而融入了哲学智慧,以已知预测未知,使得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从有限扩展到相对无限的范围,人处于中则几于道,则可以解释已有及现存文明。
如此一说,决非坚持只有明白物理大家所发现的定理定律才可以认识所处世界,若非则违背了“必与不必”的辩证。我与我娃交流阅读课文的认知,目的是鼓励娃努力向学,在科学的路途上尽力向前,不能以现在的基础认知而沾沾自喜,前面更有解答未知的定律定理等待其学知,因其毕竟还处于求学的少年青春,以盼其在求学过程中文理交融开阔思维。对于已经离开学校自食其力谋生的人,则不必拘泥于未知太多而忽略对现象的认识,如此也是范围的区别。科学的认知,往往需要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生活工作现实确实杂烩菜,不必用某一特定科学术语解释生活现象,因为科学属于生活的一部分,用元素阐释集合(元素∈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完全没有必要,并且也不符合现代科学理念。
科学伴随着各行各业发展,与物质相伴,属于生活,而文明与生活人并行却不在同一集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明不属于任何群类,却属于全体人类。经典文篇《列御寇》中有庄子语:“‘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由是而知,天知而不言,人知而言之。由是也知,庄子能言语时是人,其闭口不言了则类同于天,而曾经所言符合后世自然现象的那部分,如同天语。今日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古人也在感慨:“古之人,天而不人。”恍惚之间,某些古人在今人的精神世界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了。现代人生活,学习各类技能是必须的,各行各业必有各自的特点,勠力而为学识必然有所进步,然好高骛远者戒。屠龙之技,非人手艺。切莫像朱泙漫学屠龙,脱离实际,耗费生命技成而无所用。
诚然,庄周语文:“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确实如天边飘来几个字,人文定律一条。至于后人及后后人如何理解应用,属于文明分化,由得生活人各自实践印证,有赖各自心力。闲聊之际,说与我娃最近听课感受,也仅仅是个人认识,如非为了督促我娃在高中奋力拼搏,我真不知道为何又要从学初中英语了。过往漫无目的自学英语,好像是为了自考,而自考过关后对于游街串巷叫嚷售卖生活用品并没有多少助益。又像自学编程过关,面对斤斤计较的顾客也用不上啊。然而后来几乎遗忘殆尽的那些学识,却帮助我解惑了众多股市指标,大概算是印证了用非所用吧。如今早起朗读初中英语,目的纯粹是叫醒仍在睡觉的我娃起床,重拾这些未来有何用场?除了阅览外文诗篇时不用频繁翻查英语字典,其它真的不知道了。如是狄更斯(Emily
Dickinson)的诗句:"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不用翻英语词典可知道Wilderness,可译作寂寞之境、荒芜之地。
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陪娃阅读高中课程随记
前一篇:清清爽爽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