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包括引古博今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
彝族结缔婚姻,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婚和姨表不婚等制度,并保留着转房、抢婚等形式。一桩婚姻的结缔,需要一定的程序,即为婚前礼仪、结婚礼仪两部分,每种礼仪过程又有若干程序。
http://ww1/large/005GHr3Pjw1f0694kr1i4j30m80etjxw.jpg
【婚前礼仪】
有说媒取婚、订亲行聘、择日定期、节食禁水等程序,每个程序有其相应仪式内容。
说媒取婚。彝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则请媒人“服嘎”说媒,媒人根据等级、生辰、命宫、禁忌等了解两家是否可以开亲,如果命宫相合,且双方愿意开亲,则择日到女方杀小猪取胆、脾等进行占卜。如果不吉,则该婚姻即行中止。说媒合婚,则媒人往返于双方之间商议聘金。议定之后,男方择日打酒并携一对同窝孵出的鸡等前往女家请婚。订婚后,如果一方毁约,则须加倍赔偿对方的损失,如果男方毁约,则已付聘金则不退。
婚期与闹婚。确定婚前后,女方在婚前十五天左右,举行闹婚仪式。女方择吉日并告知邻居婚期,邻里则凑粮于女方家酿制醪糟酒,每晚相约女方家,唱“婚歌”,赛“克智”、“卡冉”(论辩的一种,老年智者互述见闻,互相攻讦驳难),往往通霄达旦。其间青年男女每天都进行“蜀确”的抢亲游戏。
节食禁水。彝族至今还保留新娘在出嫁前禁食禁水数天的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前半月就开始节食,婚期临近前一周每天只吃一个鸡蛋和喝一碗水,到出嫁那天完全禁水禁食。这种"新娘子饿食饿水"的习俗主要来自彝族"虎妻"的传说,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迎娶的路上如厕,彝族认为那样是不吉利的。
【婚礼仪式】
婚礼,主要包括背亲、迎亲两大程序。
彝族婚礼一般多在秋冬季。正式出嫁时,先由男方根据路程远近在本家支中派出彝称“线木”的小伙子数人或十数人,携酒盛装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接亲。届时,女方亲友邻里相聚等待,其间最为热闹与惊险的为泼水仪式。接亲者至,女方的姑娘们早已在房前屋后“线木”必经的沿途储水设防以待,当“线木”们进入了伏击圈时,姑娘们个个精神抖擞、笑逐颜开地手持竹枪、瓢盆、木碗从四面八方冲出将水泼向“线木”,旁观者在旁助威呐喊,可谓水花四溅,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线木”们冲进屋里坐定,姑娘时常乘人不备冲进来,将盆盆冷水再次泼向线木,还调戏“线木”们,道“为了养大女儿,妈妈脱了九十九层皮,不泼九十九桶水,不抹九十九把锅烟,哪能让你们轻易背走新娘?”线木们则回答:“我们翻越了九十九座山,涉过了九十九条河,走了九十九条路,专程来迎新,不背回新娘怎行?”尔后举行婚宴,宴毕则举行摔跤、“克智”比赛。入夜,女方与“线木”通常通宵达旦唱“牛牛歌”、赛“克智”,举行“索确”的抢亲游戏。至凌晨鸡鸣时分,“线木”们催着娘家给姑娘梳妆打扮。姑娘们边为新娘梳妆边唱着《哭嫁》歌,其内容多为:“鸟中最狠莫过鹰/
迎亲分为报喜、入棚断耳线、摸亲分辫、抢狗食、摔跤、给礼金等过程。
新娘即将到达,女方送亲者将派出二三个小伙子,提前到男家报喜,意为新娘随后就到,叫男方可以准备好婚礼,男家则给前来报喜的人以酒肉招待。
新娘到来之前,由新郎长辈或同寨中有福之长辈充当主婚人,在住宅附近搭一临时“新房”,彝称“也惹”。“新房”一般用新砍的松枝在搭建,内垫松叶或荞麦杆,顶盖竹笆,三周围上竹篱。线木们将新娘背至“新房”入坐,伴娘们坐于其旁。入新房时,主婚人将新娘头上的红蓝二线拆断下埋于房坎下。
新娘入新房,则开始宴客。彝族婚宴,只要是姑娘初嫁,不论天气状况,都必须在屋外举行。除本家支和同寨人外,凡前来参加者不论生熟都不带任何礼物,均视为上宾款待。客人一般为八至十人围坐,每座中间烧一堆火,送上泡水酒、千层饼和相应长条猪肉,让客人尽情饮用。婚宴毕,一般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为了表示“亲谊第一”,一般双方先派出小孩作为第一个出场,以摔成平手为贵。比赛结束,新郎的母亲或其他长辈妇女将特别为新娘煮好的小荞块送来,意为给新娘尝食,表示婆媳友好。尔后举行梳头仪式。一般由新郎的未婚妹或堂妹给新娘梳妆,梳妆时用过年猪油在新娘头上从上而下抹三次,再用梳子梳三次,把独辫分为双辫,以示少女生涯至此结束。梳妆之际,送亲的小伙子们冷不防会抢走前来梳头的姑娘的头帕、披毡等,并以此为条件,要求姑娘们用酒赎回。梳头完毕,新郎之弟将新娘背回屋内,同时,送亲者入屋,相互寒喧后进入象征性的“克智”比赛,以示亲谊。
彝族嫁女,必给礼金。礼金分为开路礼金、舅舅礼金、伯叔礼金、锅庄内方长辈礼金、伴娘礼金、众家族礼金、姨表兄弟礼金等,根据双方事前约定或临时商议而数量不等。“嫁女之日女为贵”,所以,送亲者都会毫无客气地索要礼金,主人家一般也会满足其要求。
在美姑彝族婚宴中,至今还保留着“狗抢食”的习俗。宴客开始,由一老者手持一小棍,将一根条状猪肉或荞饼串于其上,当众作唤狗状叫几声,并说“革勒,革勒,这是狗食,快来抢啊”,此时众人中便有小孩学着狗叫跑到老人手中抢走狗食。
【婚后礼仪】
回门返娘家,彝称“约拉姑”,即男方携酒牵牲送新娘返娘家。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路程远近在结婚当天或次日由男方派人随同新娘一道返娘家,另一种是结婚后新娘留在男方小住几日,再由男方派人将新娘送返娘家。届时,岳父母则备酒杀牲,款待客人和四邻亲友,举行泼水、摔跤、赛克智、索确等活动。
彝族婚礼的举行,只能表明双方结缔了婚姻关系,并不意味着圆房。一般而言,婚后新娘如果没有男方的邀请是不能自行到男方的,而到了男方一般也有姐妹伴娘随同,流动居住在邻居家里。新郎要与其同房,只能趁夜悄悄潜入邻里家中找准目标摸进,而邻居们既便发现新娘反抗,都得蒙头大睡,装着不知,不得干涉。
彝族至今还保持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举行了婚礼的姑娘,不论其年龄大小,必须居住在其父母家。过去,黑彝妇女一般不满三十岁,白彝妇女不满二十七岁不到夫家落户。已婚而无性成熟标志的姑娘不能与丈夫同居,否则视为犯禁。至性成熟,其母亲和姐妹则为其缝制一条红、黄、蓝、黑四色相间的羊毛短裙作为标志,并由兄弟护送到男方。媳妇住在娘家的时间无具体规定,一般为两三年,有的长达三五年还更长,此间,新郎可前往岳父母家与之相会,直到新娘怀孕后,才正式落户夫家。
http://ww4/large/005GHr3Pjw1f06978xpfpj30hp0qo437.jpg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喜气洋洋,亲朋满座。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
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断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调的(青棚调),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歌声不停,唢呐声不断。
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彝家人认为:泼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后就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娶亲的队伍进了女方家门后,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完头,接着就开始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这时候,由女方父母请来的歌师开始唱娶亲歌,唱一段,展示一样,且唱到什么就必须展示什么,不然歌师就要用簸箕在娶亲人的头上打三下,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人喝水:先喝茶,后喝糖水,称为"先苦后甜",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回家。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
当人们进行上述活动的时候,新娘一般在楼上梳妆打扮,作出嫁前的准备。动身之前女方的舅辈带着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别,新娘则由哥哥或弟弟从楼上背到堂屋门外与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后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亲。送亲的队伍以一对年轻夫妇为主,其余的姑娘的同伴或较亲的小辈,他们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彝族婚俗规矩】
彝家的规矩,不管路有多远,一律走路,不骑马,不坐轿,如今也有乘坐汽车等,于是,娶亲,送亲的队伍在喇叭和唢呐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背、抬着令人眼共缭乱的嫁妆,浩浩荡荡地向男方家出发了。一路上,人们还弹月琴,唱山歌,跳左脚舞,热闹非凡。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念头进亲经,然后新娘在手持两枝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进大门并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这时,一中年妇女主持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后新郎走出洞房,来自女方家的女宾则陪着新郎留在房中,按传统习俗,晚饭时,新娘一天不得吃两家饭,由陪娘把女方带来的饭菜热了给新娘,并邀约新朗陪着吃。
接着,男方家大宴宾客,之后,在青棚院心中烧一堆火,在家围着火堆弹弦子、唱调子、跳左脚舞,这时,新郎和新娘也参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大家围成圆圈,尽情地唱和跳,且往往跳到天亮。
天亮后,新娘去挑两担水到厨房里,同时在灶里烧一把火,表示新娘已经开始在新郎家烧火做饭,从此就在新郎家生活。这一天,新朗家还要宴请宾客,宾客大多是本氏族内的人,外来客人已经走了,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为四五天,新娘即回到夫家来生活,个别地方有回娘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主要看当地的风俗。
抢婚
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所谓抢婚。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了的,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在滇西北地区,男方出的人一边给女方家送彩礼,一边用毡子强行把姑娘裹走。这时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对付男方来抢婚的人,并把黑黑的锅灰打在抢婚者的脸上。当把姑娘抢回男方家时,抢婚的人们一个个锅灰满面,黑不溜秋的,常逗得宾客开怀大笑。在滇南等地,抢婚的地点、时间都是事先约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里劳动、在村边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抢走了。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按当地彝族的风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识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管用什么形式抢亲,把姑娘抢到新郎家后,都要按当地彝族的习俗,举行婚礼,并宴请宾客。对于抢婚。彝族人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背篓好柴送女家
彝族支系拉乌人结婚是既简便又节约的。男女情投意合,两人相约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篓好柴双双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脸相迎,不过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饭。男的白天帮助女家搞生产,夜里在女家住。一两天后,双双又到男家落宿,男家的父母也知道这姑娘是自己的儿媳。来年生儿育女,两人才背着孩子,备少量酒肉一起到女家,夫妻关系就此固定下来。这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结婚”。若夫妻感情一旦破裂,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嘲笑,所以离婚并不常见。万一夫妻实在不能相处,离婚也很简单,两人带着小锤和铁钻在村外找一个大石头各钻一划,成一个“十”字,表示以石为证,夫妻关系就此结束。
花腰带送情郎
每逢欢乐的“火把节”、“尼遮西节”(腊月二十四)或热闹的赶街天,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花朵、蝴蝶、小鸟的花腰带,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人。
花腰带----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红河两岸的彝家青年,用花腰带传情,别有风趣。当姑娘在劳动中或通过媒人的撮合,和小伙子爱上以后,就要背着和长辈,利用劳动之余或节假日,用各种有色的丝线,精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腰带绣成之后,利用约会的时间,把腰带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得到腰带,心里踏实了,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
现今的彝族婚俗与汉族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彝汉通婚在现在年轻男女中非常普遍。不管是彝族小伙的热情憨厚还是彝族妹子的温柔热辣,你都抗拒不了他们骨子里的豪爽与吸引人。黝黑的皮肤和爽朗的笑容赋予彝族人民勤劳和忠恳。不管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还是强烈的时代色彩,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着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载歌载舞,融为一家,那场面很是热烈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