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的大原则是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当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的感觉。即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壮数要先少后多,艾柱要先小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酌情而施。
艾灸的补泻,施载于《黄帝内经》。需要用补法时,急吹几口气,让火快点燃烧。这是古人对施灸补泻操作方法的具体载述。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腧穴的性能,酌情运用。
施灸的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对面部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在艾灸的整个疗程中,患者不能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果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艾灸后如果马上洗手,最好是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摄氏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用于冷水。
遇到患者大悲、大喜、大怒等不稳定幸情绪时,艾灸的效果会1大打折扣。
太饥或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有的人喜欢边灸边吃东西,这样效果也很不好。
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早上或者下午,白天没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晚上灸,尤其对于失眠的病人来说,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