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产党员高尚品格的展现·共分六次发·其三·穰原徐君泽/评论

(2025-04-29 08:25:32)
标签:

共产党员高尚品格的展

现·共分六次发·其三

·穰原徐君泽/评论

共分六次发·其三·

 

   共产党员高尚品格的展现

    ——《渠首精神的洗礼》的精神价值

                             穰原徐君泽/评论

 

     

 

20241030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冬日暖阳高照美丽乡村游览的佳日。作者如约来到邓州美丽乡镇建设重点“小镇”——杏山旅游开发区韩营村、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旧址门前》......

文本就是如此艺术的开讲了。

作者和本文描写的主人翁韩庆海一见面,来了个特写镜头:主人翁腰板笔直,站直如松;音质洪亮,声响如钟。

当他和韩庆海的手紧紧相握时,感到了他的精神活跃的强度,再看他的双眼炯炯有神,再看他气质是风度翩翩、气度不凡,他已经79岁了,完全不像一个耄耋之年的高龄老人。

这里作者直接发话:我很佩服他身老心未老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奋斗精神,那么一种仍保持农村基层干部的那种特有的一种风度、气质、举止、谈吐!

这些内容,完全符合报告文学的要素。多数报告文学,都是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由人物引出故事、情节和环境,使人物立体饱满,能彰显出优秀品格,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

让我们从《洗礼》文本中,一起来感受“韩庆海”这个艺术形象。

“他(韩庆海)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亲自参与者,韩营村村容村貌的亲力亲为者,韩营村支部书记的‘帅’印曾经掌控者,韩营村历史变迁的建设者、设计者、裁决者,韩营村人民群众的曾经领导者,韩营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倾情拥护者,韩营村人‘主心骨’的被爱戴者。

1968年冬,为响应国家引汉济黄的号召,在南水北调渠首工程,邓县(后改为邓州市)率先组织5000多人,用30天的时间修建了5000多间茅棚,并筹建了粮库、煤场,供销社、医院、汽车站等基础配套设施。19691月,又抽调500多名干部,组织2万多名民工,而后不到一个月民工增至4.2万人。1974816日通水,1976年全部工程结束,8年的时间内邓县投工、投料、投资估计在1.3亿元,按现价值大致估算超10亿元出去。完成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以及下洼枢纽,包括灌区在内共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若筑成1米宽的墙可绕地球一周半,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米,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每天劳动强度长达12个小时,每半月休息一天,工友们形象地诉说叫:讨厌土地的活(劳动强度大),喜欢土地的杠子馍(工地能吃上的蒸馍且呈杠条状),工地上自力更生,民工们自己开荒种地,饲养猪羊,喝黄汤(即水质差),尿黄尿(尿汁浓),特别喜欢山戴帽(即下雨)。

“当年引丹工程有141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2280人致伤致残,……

“韩庆海用手指着引丹全景图,当年的陶岔引丹工地上,红旗高扬、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呐喊阵阵的壮阔场面,被 ‘定格’‘固化’犹在咫尺,近在眼前。

“看到一张张照片,悉数一件件实物,追述一段段记录,表达一个个故事,韩庆海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些个实物照片在诉说,是它们见证了邓州民工顶风雪严寒、迎烈日酷暑,用镢头、铁锤、十字镐等这样原始简易的劳动工具,完成了陶岔渠首引水工程,为南水北调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于吃苦、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陶岔精神。

邓州人用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铸造了渠首精神;韩庆海是渠首精神的创造者,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在一生的步履中实践着这种精神。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