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2020-04-01 15:18:24)
标签:

教育

分类: 考研专业课

李秉德《教学论》笔记和课后题详解

睿琪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964873.html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过程论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目的论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原则论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主体论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课程论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方法论(一)——教学方法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方法论(二)——教学组织形式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方法论(三)——教学媒体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教学环境论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反馈论(一)——教学评价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反馈论(二)——教学管理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余论——中外教学论研究及实验的现状与展望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作为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该教材为主,并结合其他教学论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教材各章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对部分习题的答案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适当延伸和说明。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试读(部分内容)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

对于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其中,“教的人”不限于教师,但主要指的是教师。“学的人”不限于学生,但主要指的是学生。

2教学的地位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来源,而教学又是学校实施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包括总务、人事及其他行政工作,均应围绕教学工作来进行。

3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以上各方面互相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2教学论与研究教学规律的学科、书籍和文献的区分

教学论与研究教学规律的学科、书籍和文献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论所着重研究的是关于教学的较高层次的一般规律,而它们则不是,或不全是。具体区分如下:

(1)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论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它在许多地方给教学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它并不涉及教学的方向与内容。

(2)学科教学法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法研究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法,它所讲的内容也是属于规律性的东西,但它必须根据并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它和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两门学科各有其独立的范围。教学论为各科教学法提供了一般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也会丰富教学论的内容。

(3)各科教学指导书或参考书与教学论

各科教学指导书或参考书主要是根据教学论、学科教学法提供的规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向教师提供具体教学建议,主要目的在于使用。它们和教学论在理论层次上的距离是很大的。

(4)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或汇编与教学论

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或汇编属于实际经验的描述,一般都是具体的、个别的、比较零碎的,而教学论则是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的。

三、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1教学活动诸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所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学生这个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

(2)教学目的

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而也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内容或课程

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表现为现在人们常说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最好改称为课程方案)、各科教学大纲(最好改称为某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各种教材——文字的及音像的。

(4)方法

这里所说的方法是广义的。它包括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校园,教室设备和布置,以及当时气候与温度的变化等。无形的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还有课堂上的气氛,等等。

(6)反馈

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进行的情况要靠反馈来表现。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寡效也仍是反馈的一种表现。

(7)教师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依靠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即便是学生的自学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仍属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绝对少不了教师这个要素,它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2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中心的地位。

(2)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的发展所制约。在双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它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是为达成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但直接受其制约的是课程与方法。也可以说,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

(3)课程

课程主要受教学目的所制约。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决定教学目的,同时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也就是说,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而课程形成之后,就成为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东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4)方法

方法主要受课程所制约,它是为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它必然也要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产生着关键的作用。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受外部条件所制约。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外部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的和不利的。教师有责任与学生一起,尽量创造、控制环境,使环境对于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利的影响。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

(6)反馈

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它是师生双方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但也需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去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除了包括测验与考试等的教学评价以外,教师对学生课外特别是课堂上表现的观察,也是捕捉反馈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