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复习笔记

标签:
教育 |
分类: 考研专业课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睿琪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1473.html
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章 古希腊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4章 古罗马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5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6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8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1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7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8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1章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2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3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23.1 复习笔记
23.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
24.1 复习笔记
2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第25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25.1 复习笔记
25.2 课后思考题详解
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外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外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本书是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基本遵循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的章目编排,共分25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主要根据《外国教育史教程》并参考其他外国教育史教材整理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结合本教材和最新参考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学无常师”,无固定教学场所。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教育思想:
(1)确立了教育的性质: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2)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3)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有可能是论述题)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
2)寻求道德的“一般”
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
7)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即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文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PS: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已得到问题的答案。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最大代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1)理想国中等级森严的制度: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
1)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2)好教育必须与作坊相联系
3)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
4)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
5)以更改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PS: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2)《法律篇》“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教育基地:学园,有明确的教育制度。
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首次提到强迫教育。恢复一夫一妻制,人性向实,人伦关系、老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
教育制度:
育儿所2——3岁
感观教育
学习观:回忆说
人才观:考试选拔制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精英式的权威人。
教育年龄分期思想:首次划分教育年龄阶段。
世界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教育理论:(1)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感觉的灵魂——动物——德育;理性的灵魂——人——智育。灵魂论的特点: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构建和谐教育。
PS:和谐教育出现雏形。
(2)论教育的作用:
人的形成需要三要素:天性、习惯、理性——心理学基础理论依据。
(3)白板说:形象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
(4)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由国家实施,由法律规定,注意少年人的教育。
(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基地:里克昂学园。
三原则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实验,讲授与自由讲座相结合。
(6)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2)史前教育的概况
前氏族时期。此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母系氏族时期。进入此时期后,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七八岁以后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这一时期出现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青年之家”。
父系氏族时期。进入该时期后,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对后世影响较大。
军事民主制时期。此时期军事教育的地位提高,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二、巴比伦的教育
1.苏美尔的文化教育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
(1)文化与科学
文化
a.泥板书
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们利用本地丰富的黏土资源,就地取材,将黏土和水调匀,制成大小不等的泥板,作为“纸”使用,并将字写(或刻)在上面,然后再把它晒干或烧干,这就成了所谓“泥板书”。最早的泥板书出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所载文献往往由几块到几十块泥板组成。泥板书极为笨重,但它的广泛采用仍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智慧。
b.楔形文字
最初的文字是图画文字,由于图画文字在泥板上书写不便,而在泥板上压出符号则要方便得多,于是从图画文字逐渐演进到楔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苇管或小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刻写而成,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小,形同木楔,故名。楔形文字符号较多,一般分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类。开始有上千个字型,后减少到六百个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在两河流域得到广泛的传播及采用。
科学
在古巴比伦,生产活动及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观察与研究自然现象,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
a.天文学
公元前2000年初,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已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星辰划分为星座,对太阴月的计算与现代只差0.4秒;他们还制定了历法,根据月球的盈亏,定每月为29日或30日;还知道置闺。
b.数学
在古巴比伦,数学也得到很大发展。他们以60进位,会演算四则运算,会开平方和立方,会解二次方程式和某些三次方程式。早在毕达哥拉斯出生之前,他们就已知道了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定理(勾股定理),还把圆周分为360°。
古巴比伦人在医学、建筑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2)教育概况
学校的由来
文字的发明、泥板的广泛使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联系。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司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苏美尔文字最早是由祭司发明,并由祭司首先使用的。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
教学内容及方法
a.教学内容
早期苏美尔人在训练书吏时,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重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
b.教学方法
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课程主要是抄写和背诵长串的单词或词组,也包括数学或文书。
学校中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 [视频]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 [电子书+打印版]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 [电子书+打印版]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电子书+打印版]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电子书+打印版]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电子书+打印版]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电子书+打印版]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5小时高清视频】
- [电子书+打印版]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电子书+打印版]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修订本)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电子书+打印版]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修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题库+打印版]全国自考《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历年真题】【课程代码:01282】
- [电子书+图书]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