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2020-03-11 18:20:25)
标签:

教育

分类: 考研专业课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百分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13423.html


 

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第1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 学习理论
 第4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编 学习心理
 第9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学习动机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学习的迁移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
 第13章 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 知识的领会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 知识的巩固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6章 知识的应用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
 第17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 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编 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20章 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1章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习题详解

  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2章 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22.2 复习笔记
  22.2 课后习题详解

  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编 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第23章 教学设计
  23.1 复习笔记
  23.2 课后习题详解

  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 复习笔记
  24.2 课后习题详解

  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本书是冯忠良、伍新春著《教育心理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教育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配套教材《教育心理学》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真题。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教育心理学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基本遵循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24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主要根据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并参考其他教育心理学教材整理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结合本教材和最新参考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三章       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

一.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   迁移的分类

(1)       测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前者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不需要产生性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运用。后者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运用。

(2)       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

前者指概念和态度的迁移,其迁移范围大,后者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其迁移范围小。

(3)       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前者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的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后者涉及有意识的应用先习得的抽象知识与新的情境。

               (4)近迁移与远迁移

 

       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和想象力等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2.       相同要素说

以桑代克为代表,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是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

3.       概括话说

以贾德为代表,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同原理。

4.       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

5.       学习定势说

由哈洛提出用于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

6.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1.原有知识的可用性;2.原有知识的巩固性;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7.       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越大。

8.       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策略的效用自我评价。

第十一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实质上使其行为和思维不断地组织为有机的整体结构,这种结构他称之为图式。

2.       认知发展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和动作来认识,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

(2)       前运算阶段

儿童不能进行逻辑转换,他的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静止性等特性。

(3)       具体运算阶段

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儿童能认识到客体虽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4)           形式运算阶段

具有以下思维能力:1.假设-演绎思维;2.抽象思维;3.系统思维

                      缺点:在年龄上分的太细。

                      教学含义:1.学习准备;2.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3.教学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a.按动作式-图像式-符号式的顺序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b.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引导他们回答和思考假象的问题来促进他们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

                            c.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反思和促进思维发展。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1)注意的发展

                            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分散性降低,对注意的意识和控制能力增强等方面。

                     (2)记忆的发展

                            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善于运用策略来帮助记忆。

                            2.元记忆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3.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变得更富有建构性

                            4.工作记忆的发展

                     (3)规则的发展

                            教学含义

首先,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有助于我们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确定教学内容。其次,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为我们指出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途径

              4.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涉及从初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认知发展的结果应当是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将儿童的发展水平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在水平

                     教学含义: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支架(及支架教学)
试读(部分内容)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第1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它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

1.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9世纪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背景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教育背景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而在此过程中,心理学知识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

(2)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同当时心理科学的发展是直接相连的。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19世纪后半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其产生的原因是:a.当时社会生产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b.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理科学产生很大影响。

应用试验室测量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尝试

德国的亥姆霍兹(H.Helmhohz)对反应时的测定及对视觉、听觉的研究,韦伯(E.H.Weber)、费希纳(G.T.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研究,英国高尔顿(F.Galton)的自由联想实验等。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与联想等进行实验研究,由此促进了心理科学的迅猛发展。

高尔顿与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提出的。他早在1869年就用统计的方法研究能力的遗传问题。他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以一种量表来测量人的能力。在他看来,人的智力是不同的,其差异来自遗传的不同,人的智力是可以测量的。后来,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创立了统计学,为测量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

(1)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

a.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原名《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该书主要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理论。

b.1835年,赫尔巴特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

c.在19世纪中叶,由他的学生(威勒与贝内克等)将“明了”阶段分为“准备”与“提示”两个阶段,并由此产生了“准备、提示、联想、系统与方法”的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欧美普通教育中广为流传。

乌申斯基

在教育工作中最早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他于1867年发表的《教育人类学》第一卷(此书的中译本书名为《人是教育的对象》),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史都有重大意义。

卡普捷列夫

俄罗斯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2)教育心理学的早期著作及其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早期著作

a.美国

在美国,有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讲话》(1899);卡特尔的《智力测验》(1890);勃朗与哈特的《电报密码的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1877)、《关于电报密码的研究》、《习惯体系的获得》(1899);桑代克的《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1898)。桑代克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对教育心理学的发生有着重大影响。詹姆斯的机能主义与生物学化的心理学观点以及对心理实验的提倡,对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b.日本

在日本,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依泽修二的《教育学》(1882),最早题名为“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贺长雄的《实用教育心理学》。此后,汤原久一于1899年又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从教育方式去观察和组织起来的心理学。

c.德国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1885)。

特点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多数是把心理学知识通过推论,移植于教育的,对实际的教育心理学问题很少专门研究。这类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促使人们去关心教育心理学问题,但并不等于很好地解决了教育问题。

3.实验教育学运动

(1)梅依曼是“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

实验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a.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同成人身心发展的差异,使教材、教法心理学化;

b.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教育活动个性化;

c.儿童学习与疲劳,即儿童在完成学校及家庭作业时身心的疲劳程度,研究怎样创造在学习上费力少而收效多的条件,使学习“经济化”;

d.有关学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较各科教学方法的优劣;

e.依据对儿童的各科学习成绩的测验,确定教学理论及方法;

f.关于男女儿童同校问题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等。

基本观点

a.十分推崇实验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实验教育学应研究儿童发展及教育方法;

b.主张在实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与教育教学方法。

(2)拉伊

德国教育家拉伊于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描述。拉伊的基本观点有:

教育实验可以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检验构成教育系统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教育实验应由假设的成立、实验的计划与执行、在实际上证明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三个阶段构成;

人的意识产生于肌肉受到刺激以后经过内化所产生的反应;

把教学过程设想为“刺激——内化——反应”的过程。

(3)评价

梅依曼与拉伊重视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实验研究思想,对欧美的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可能。在他们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实验教育运动。这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