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韦源考试网
韦源考试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65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2020-03-08 09:03:30)
标签:

教育

分类: 考研专业课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睿琪学习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jiac.100xuexi.com/Ebook/22222.html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2章 教育功能
第3章 教育目的
第4章 教育制度
第5章 教师与学生
第6章 课 程
第7章 课堂教学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10章 学生评价
第11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12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书是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参考大量教育学基础相关资料,对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学习笔记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六章   课程 (重要章节)     
1、课程:

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学科: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教材:

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4、课程论:

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5、教学计划:

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8、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9、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个别差异       
10、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1981年,我国又公布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1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整体性 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全面性      
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15、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6、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的统一。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试读(部分内容)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

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宽泛的理解,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但是根据教育综合性的定义,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学习者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或高效地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工作的全部要旨就在于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多种形式构成的教育影响来直接促使学习者的最大发展,并间接满足整个社会的最大发展需要。教育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共同构成教育影响的各种媒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如下: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这些变化包括:

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

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也得到根本改变;

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市场化”的概念会激发学校不断地进行变革,以提供优质和简便的教育服务;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都将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与农业和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无论是在物质、信息方面还是在资金、知识、人员等方面的交流都日益频繁。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根据这两套理论体系,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受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带有强烈的社会色彩,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作为一种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成为维持社会阶级结构和不平等的手段,一直持续到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劳动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个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本资料由睿琪学习网倾力打造,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睿琪学习网:http://jiac.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张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