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大学801中外哲学史考研历年真题

(2020-03-05 13:27:44)
标签:

教育

分类: 考研全套

2021年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801中外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考研全套资料

韦源考试网提供免费下载试看:http://weiy.100xuexi.com/Ebook/105799.html


 

说明:本全套共包括14种电子书、14种打印版(赠品)。

 

哲学简介

哲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受到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国内外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最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

2就业方向

级别 就业方向 优点 缺点
博士 高校、部分研究机构出版社等 工作切入点等级较高 学习周期长、难度大
硕士 学校、出版社、公务员、文秘等 社会认可度高 相比其他专业薪资较低
本科 政府机关、文秘等 无明显优势 薪资低

3就业前景

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在所有专业中排行第230位,并且在所有哲学专业毕业的同学中经过数据分析得知,其月平均工资约7583元,最低工资约2665元,最高工资为102000元以上,其中14.4%的同学选择在北京发展;您可以根据以下就业前景分析报告做出自己的决定,但该数据仅作为参考,特此声明。

哲学是所有学科里对分数要求最低的,只要你肯动脑筋想问题,哲学一点也不难。一般学哲学的,要么考公务员,要么继续升学,或者拿了文凭直接上社会找工作。 具体的主要工作有教师,政府公职人员,企业科学管理和政策规划人员。只有老师是最合适的工作。学哲学的人其实不多,因为哲学里面有许多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就全国来说,专业的也就那几百个人。

哲学博士一般的就业是:高校任教,某些事业研究机构,出版社和期刊杂志社,当然,还有公务员。哲学硕士一般是较低等级的学校任教,出版社,还有一个就是文秘,以及政府公务员,这个层次的哲学人才很社会欢迎的。本科生就业相对就要差些,主要是机关公作人员或者企业文秘。

哲学部是实用型的学科,主要是锻炼人的思维和办事能力的,以爱好为主。具体要看你个人的选择了。哲学系毕业生的工作分为三类:一是教师,教师是哲学专业毕业后最适合的工作;另外,高校内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员也算这一类。二是公务员,我国公务员考试有专门要求哲学专业的,哲学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一定优势。三是企业政策决策及管理人员,这个工作并不要求太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依据个人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竞争上岗。

4哲学就业前景相关问答

关于哲学系的就业前景

古往今来 ,大多哲学大师的家庭背景都是物质条件很丰富的  ,就是因为哲学不能成为赚钱的工具 一般人不会抛下安身立命的大问题而去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但是还是有一些背景比较一般的哲学家 比如说康德再者 ,性别这个问题 ,真的有成就的哲学家大多都是男性 ,男性可能要比女性更加思辨 理性吧,哲学的分数线一般都比本学校的其他专业要低的,而且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也越来越少,很多学校多把哲学与其他专业尝试着结合起来 ,比如我现在的专业是管理哲学方向的至于就业  ,哲学确实比较困难 ,考研的居多 ,不过哲学的就业率不是最差的。

哲学的就业前景怎么样?哲学类的转什么专业比较好?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是主要的大体就业方向,不过如果考个公务员到是不错的选择。

报哲学专业,以后就业方向怎么样?

报得话当然可以,但是这需要很多的时间研究知识了,而且哲学在大学里不是太受关注。哲学关键是你在高中时的哲学的打好基础了,大学里的学习就要好很多了。不过说是就业的话最好是读研究生后出来当大学教师。不读的话就要去考公务员或者到研究所里去工作,不够这些不太容易进哦。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哲学的话,建议你最好不要这个专业。

试读(部分内容)
https://g.100xuexi.com/images/blank.gif

1.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6.性三品

答:“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东汉王充根据禀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二、简答题

1.为仁由己

答:“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2.道通为一”

答:“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庄子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

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道非事物,故可称为“无”。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道”的缘由

源自于“道通为一”。“道通为一”者,即在“道”的层面上,在“道”的审视下,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真意义和正确价值的。庄子认为把它们的分判化去,将它们看作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

万物在经验世界层面上的差别,包括有在性质、功能、时间、空间和价值上的种种差别。“道”由化解这种种差别而获得。“为”、“形”、“可见”、“高”、“深”、“先”、“后”等概念,都是用以描述经验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庄子认为,“道”没有这些特性,不能用这些概念来描述。“道”既不能用这些知性概念来描述,显得神秘。然而它越被置于神秘的地位,越凸显了它对经验事物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的化解功能。

“道”既然化去、超越经验事物的种种区分,不再具有经验事物的种种特质,那么,从经验的立场看“道”,“道”可被视为“无”、“无有”。

(3)庄子“道”的生成

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对待性及由对待性引发的种种差别与区分而建立;

借拒斥作为宇宙本源本始的实存性而生成。

存在界的种种差别,其实即出自人认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认知加给世界的。因而,消解经验知识凸显的“道”,实即以未落人经验分判之前的一种自然一本然性的存在状况为“道”。这种道纯属于一种精神境界。可见,庄子的“道”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本资料由韦源考试网倾力打造,韦源考试网专注于考研和考证辅导!

韦源考试网http://weiy.100xuexi.com/

      联系电话:15983002071  韦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