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石窟没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雄伟浩大,名声远播,但却是结构紧凑,雕刻精美,窟内的雕刻的礼佛图,飞天,伎乐,神王,异兽,各种壁脚和图案,很多精美,罕见,雕刻史地位不输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堪称艺术瑰宝。特别是巩义石窟的帝后礼佛图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一脉相承,相互呼应,都是北魏王室集中国家财力,能工巧匠开凿,是北魏王室崇佛,礼佛的的结果和历史见证。根据石窟崖壁上刻有唐龙朔年间的《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证实了石窟和北魏王室的关系。学界认为北魏孝文帝在此建“希玄寺”,石窟为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所凿。北朝覆灭后,在公元531年,始有民间信众在巩义石窟寺外崖壁上开龛造像。巩义石窟寺1982年被定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巩义石窟寺在郑州境内河洛镇寺湾村,距郑州约1小时车程。现存五个石窟,三尊摩崖大像,佛像7743尊,一个千佛龛,328个小佛龛,200块造像题记和其它铭刻。历经东魏,北齐,北周,唐,宋,金各代的民间信众,一千五百多年的礼佛和造像,像一部编年史,兴废存亡,历史在瞬刻之间。我特别关注的礼佛图分布于第一,三,四窟。第一窟六幅礼佛图均存,第三窟存两幅半,第四窟存五幅半。以第一窟各幅和第四窟西侧两幅雕刻最为精美。上图是第一,二窟的外景。可见第一窟窟门和窟外雕刻。
(1)第一窟礼佛图:六幅雕礼佛图刻分布于窟门内东西侧壁上。
下面是东侧壁三幅礼佛图。
东侧壁礼佛图分为三列,是以皇帝为首的礼佛队伍,主像是皇帝,太子,王公和大臣。排列按严格的等级进行,可以从主尊的头冠,袍服,仪仗,侍从的数量,以及面部的微妙表情,姿态加以分别。在身高上突出主尊,主尊比侍从高大。
第一列以皇帝为首,缓缓行进。最前面有一棵菩提树,树上有两只小鸟欢唱,带来一派活波生机。树前有一比丘引路。皇帝后面跟随两位王公。第一列王公的侍从数量,袍服,飘带,华盖等级比第二,三列更高。但第二位和第三位王公在服饰,头冠,侍从数量,华盖形制上没有区别。
第一列第一位是皇帝,头戴通天冠加冕旒。面部圆阔丰满,高颧骨,耳大下垂,表情安详,静穆,恭敬礼佛,右手持长颈莲花,袍服和衣袖宽大华丽,裙摆有大皱褶花边,长短各两条飘带起于微微隆起的腹部,长飘带垂至裙摆处,曲卷飘扬,飘带在腹部的打结。皇帝挺腹拱背,脚着翘头鞋。皇帝左右各有一位女侍,右后侧女侍正提握皇帝的坠地裙摆。一女侍在皇帝前面,转身用左手握住香盒,皇帝左手似在伸向香盒取香。华盖在所有礼佛图画面中最为特别,前后有八个下垂的流苏,流苏与伞盖连接处有六瓣花朵装饰。皇帝两侧有盾形羽葆仪仗。从此场景看,北魏服装仪仗已经完全汉化,典型“褒衣博带”风格,但面部身体不在具有“秀骨清像”北魏中期特点。皇帝前后有男女侍从9人。
皇帝后第一位王公,也是脸型圆阔,身躯较胖,鼻尖嘴小,表情淡定,戴高冠,拱背挺腹,腹部隆起,中年略胖身躯。袍服和鞋子与皇帝相似。右手持以长颈莲花,后有一女侍提拉宽大裙摆。华盖前后有五,六个下垂的流苏。有一圆形羽葆。浮雕上仅看到六名男女侍从,按形制应有7名侍从。
皇帝后第二位王公,看来较为年长,面容肥胖,表情淡定,戴高冠,身材肥胖。袍服和鞋子与前面王公相似。右手持香盒,左手伸向前方。前方一女侍面向王公左膝单跪,手捧香盒,王公似将左手伸向香盒。右后有一女侍提拉宽大裙摆。有华盖和单个盾形羽葆,共7名男女侍从。
第二列最前方损坏,应有比丘引路。共分为五组,鞋帽袍服相同,除主像外,均有三位侍从,简朴华盖配三个下垂流苏,单个椭圆形羽葆,形制相同。第二列人物应为王子,贵族
第二列第一位人物已损坏不清,第二位人物看似青年,表情沉静,目光向下,左手执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似在念诵佛经。头戴高冠,露出发际(也可能是头冠在发际处分为两层),宽袍大袖,没有裙摆皱褶花边,打结于胸腹部的两条飘带短而朴素。女侍头顶有两个向上圆形发髻,男侍头发束于后部成为单个发髻。
第二列第三位人物也很青年,头大脸胖,头冠似乎较小,有点滑稽。表情沉静,目光向下,同样左手执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似在念诵佛经。
第二列第四位人物也很青年,头大脸胖,小鼻子小嘴,同样左手执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也似在念诵佛经。
第二列第五位人物也很青年,左手握一朵莲花,右手执怖魔印
第三列人物为贵族和大臣。最前面有一比丘引路。共有五组,主像头戴袍服,华盖羽葆和第二列没有区别。每组侍从数目均为二人。
第三列第一人,表情静穆,左手持长颈莲花,右手捧一香盒。
第三列第二人,头略前倾,表情静穆,左手提一净瓶,右手作说法印。
第三列第三人,头背前倾,表情静穆,谦恭,右手作无畏印。华盖红彩犹存
第三列第四人,年轻,表情专注,右手捧香盒,左手似在散香
。长裙仍留有暗红色
第三列第五人,年轻,目视前方,左手捧香盒于胸前,右手似在香盒内取香
。
西侧壁礼佛图也分为三列,是以皇后为首的女众礼佛队伍,主像是皇后,嫔妃,公主和贵族。各列主像头冠,袍服,仪仗,侍从的数量,以及面部的表情,姿态都有所分别。惟妙惟肖。第一列和第二列首尾各有一棵菩提树,尾部树下有两个矮小的女侍。第三列只有最前有菩提树。三列的最前方均有比丘或比丘尼引路。
第一列分为三组,以皇后为首。皇后有侍从6人,后面两位嫔妃各有侍从5人。
皇后脸型圆阔丰满,面带微笑,仁厚慈祥。中老年体态。腹部隆起,身躯肥胖。头戴莲花冠,着宽袍大袖汉服。袍服両凚呈V字行向下,在胸部交叉,腰带系于胸前并下垂。仍可见石刻原有彩色,袍服浅黄色。左手持说法印,右手伸向前方香盒,似在取香。皇后前方一女侍回身面向皇后,双手捧香盒。华盖呈平顶状,有多个流苏下垂。两侧有盾形羽葆。
紧随皇后应为地位较高嫔妃,目视前方,从容淡定。戴莲花冠,左手持香盒,右手散香。有趣的是左手挂一手袋,和现代女士手袋十分相似,可谓皇家“爱马仕”。左后女侍提握皇后下垂弯弯曲曲的裙摆,再后面女侍左手捧香盒。她有一华盖一羽葆。其后有有两棵菩提树,枝繁叶茂,自然伸展,一派生机
随后皇妃眉清目秀,年轻貌美。头戴莲花冠,袍服浅黄色,左手似乎持一盘,右手从香盒中取香。前面着红女侍面对皇妃,略弯腰,手捧香盒,神情专注,侍奉皇妃取香
第二列分为三组,以一比丘(尼)引路,比丘(尼)左手持香盒,右手捧一莲花灯。僧袍的前襟搭于左前臂后下垂,并往后轻轻飘扬。除主像外,每组侍从4人,每组各有一个华盖和圆形羽葆。三女主像均束发于顶部,并分为前后两束,呈分叉状,应为当时上层年轻女子发式。亭亭玉立,缓缓徐行
第二列第一组主像,面部年轻安详,左手说法印。右手似在散香,四个侍从里,有一身材矮小,像个小女孩
第二列第二组主像,园脸,面部略呈稚气,左手捧香盒,右手散香。
第二列第三组主像,年轻稚气,表情调皮,左手怖魔印,右手提净瓶。
第二列第四组石刻残损,只可见一残损华盖和后面女侍不完整身体
第三列有四祖人物,主像均为年轻貌美女孩,每组女侍两人,各有一华盖和椭圆形羽葆。以一比丘(尼)引路。
第一组主像年轻秀丽,左手持长颈莲花,右手上扬似作无畏印,腰部略弯,款款而行。
第二组主像为年轻女孩,杏仁状大眼,樱桃小口,椭圆形脸蛋,相貌姣好。削肩,长袍両凚呈V字形交叉于胸前。左手下垂提一小巧手袋,亭亭玉立。右手于胸前作手印
第三,四组主像,均为年轻女孩,第三主像女孩身体前倾,均左手持香盒,右手作取香状。神情专注。
照片显示第三窟,第四窟外观。窟门左右,上方布满后期雕琢的大小佛龛。第三窟礼佛图位于窟门内南壁东西两侧,东侧残损严重,仅余左下角残迹。西侧礼佛图第一列损毁过半,第二列第三列保存相对较好。
西侧礼佛图为北魏皇后率嫔妃,公主,贵妇的女众礼佛图。三列起始处均刻有一菩提树,枝繁叶茂,为礼佛图增加不少生气。每列均有比丘或比丘尼引路。第一列只存皇后与五个侍从。第二列应为三组,每组有主像与三个女侍。第三列为三组,每组只有主像和二个女侍
第一列残损过半,仅见皇后与五位女侍,可见残损华盖和椭圆形羽葆。皇后冠带,袍服简略,面部不清。菩提树的上半部有残损。画面上面可见部分千佛龛。
第二列分为三组,引路比丘或比丘尼着宽松僧袍,衣角搭于左前臂并下垂。左手持香盒,右手提一椭圆形物品,似香炉或灯笼。第一组主像相貌中年,左手持香盒,右手高举一朵即将盛开莲花。一女侍举华盖,另一身材矮小女侍举椭圆形羽葆。第二组主像已基本毁损不清,前面的女侍回身面对主像,后面两个矮小女侍举着华盖和羽葆。第三组上半部损毁,主像和女侍,华盖羽葆只隐约可见。
第三列第一组主像残损不清。第二组主像,左手持长颈莲花,第三组主像下半部损毁,左手持香盒。每组各有两个女侍。最前面比丘或比丘尼前方似有一个小孩坐在地上。
(3)第四窟礼佛图
第四窟礼佛图位于窟门内南壁东西两侧,由于不开放,特将《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部分照片分享如下。
南壁东侧礼佛图全景,第一列大部分损毁,第二列右上部部分损毁。东侧为皇帝为首的男众礼佛图。二到四列,每列三组。每组侍从人数不等。每层前面有菩提树和比丘引路。主像冠带,袍服较第一窟礼佛图要简略。华盖和羽葆的雕刻也没有第一窟华丽,细致。
东侧第二列
东侧第三列
东侧第三列
东侧第四列及壁脚异兽。
南壁西侧应为皇后率嫔妃,公主和贵妇等女众礼佛图。西侧雕刻人物较为鲜活,表情生动,肢体较为灵动。侍从尺寸较高大,接近实际。
南壁西侧上列,整列人物严肃静穆,眼光前视。右侧第二人为年轻女孩,面对主像,笑容灿烂
南壁西侧下列。左侧女子双手捧一大盆贡品。右侧女侍回头面向女主人,欠身奉上香盒。
巩义石窟礼佛图将北魏王室礼佛的盛大场面的瞬间用精美石刻定格在坚硬的岩石之上,让我们1500年之后还有可能来观赏,研究,赞叹它。北魏鲜卑人入住中原后,经历重重苦难,学习,并采纳了汉文化,在礼佛图的石刻上,我们看到人物从皇帝,皇后,皇妃,王公,皇子,大臣,侍从头冠,袍服,鞋子和佩戴都采纳了汉制,都有着明确的礼制分别。出行时华盖的奢华,羽葆的招摇,侍从众多有彰显和炫耀,也昭告着严格的等级。等级文化消融了草原民族的彪悍,也深深刻在了中国千年的历史,浸透了汉民族的灵魂。无名的艺术家和工匠用高浮雕和浅浮雕,阴雕和阳刻,种种熟练高超的技法把礼佛图中国几十个主要人物,他们的容貌,表情表现的惟妙惟肖。这是史笔的现实主义的笔法,我相信艺人和工匠们是按照他们见到的,听到的真实人物的状况用刻笔在记录。鲜卑人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脸膛,皇帝的威严,皇后的仁厚,王公的淡定,大臣的谦恭,王子年轻稚气,公主美丽俊俏通通在刻笔下获得永恒。
巩义石窟是北魏三石窟(云冈,龙门,巩义)中雕琢最晚石窟,有着北魏晚期风格,即保存了云冈,龙门的雕刻风格,又有着向北齐,随代的风格过渡。在孝文帝“服饰改革”(公元480-486年)后,北魏的服饰就表现为典型的“褒衣博带”风格。礼佛图中人物面型多为椭圆形和方阔脸型,身躯也在不是削肩,长颈,弱不禁风模样。人物的刻画更为写实。莫宗江等认为,面貌衣纹是形成北魏风格的两大要点。在巩义石窟寺,无论是佛,菩萨,还是世俗人像,所有面貌都予人沉静的感受,正是这种严穆沉静,余韵无穷的神情使人百看不厌。巩义石窟,雕刻人物体态有动转静,微笑转为神秘微笑。我不久前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盗走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现在一睹巩义石窟礼佛图神韵,不甚唏嘘。龙门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到巩义石窟《帝后礼佛图》从内容,构图,雕刻笔法,完全相互呼应,一脉相承。但如却今相隔万里。两幅礼佛图再现中华祖先们礼敬佛陀,对佛陀的敬畏和谦卑的盛况,让我在在巩义石窟的第一,三窟的礼佛图前,反复注视,欣赏,体悟,久久流连,不忍离去....
巩义石窟第一,二窟外摩崖大佛
【完】
【参考文献】
1.
陈明达,“巩县石窟寺的雕凿年代及特点”,《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
年8月第一版
2.
莫宗江,陈明达,“巩县石窟寺雕刻的风格及技巧”,”,《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
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3,安金槐,贾峨,“巩义石窟寺总序”,”,《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
8月第一版
4. 星云大师,《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石窟 5
》佛光山文化发行部,2013年3月30日
5. 魏三兴,
《巩县石窟寺史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