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瑰宝”云南剑川佛教石窟考察记(2)

标签:
佛学佛教石窟佛教美术云南石窟旅游 |
剑川石宝山石窟考察的另外几个重要内容是分布在沙登箐,石钟寺和狮子关的石刻“阿嵯耶观音”和“梵僧观世音”,“愁面观音”(维摩结大士),“甘露观音”和“波斯人像”等。这些石刻大都刻于大理国时期,精美并具有云南地域特点。联系《南诏图传》(收藏与日本京都有邻馆,所署时间是公元898年,专家认为应为12-13世纪作品)和《梵像卷》(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大理国宫廷画师张胜温于公元1172-1176年作)描述,以及南诏大理国历史,大理佛教史实,诸多精彩看点,故事趣味横生,我们可以深感云南佛教艺术之美,欣赏南诏大理国波澜壮阔历史画卷
http://s14/mw690/005Gfp5Lzy7i5LZxSYl9d&690
【沙登箐石窟第二号龛,中间龛是阿嵯耶观音,两侧各有四个浅浮雕小塔】
*****具有特色的“云南观音”,指“阿嵯耶观音”和“梵僧观音”。阿嵯耶观音是西域莲花部主尊造像,莲花部为密宗胎藏界三部之一,金刚界五部之一,以“阿嵯耶“命名的观音不见于汉密,藏密,东密,为云南独有。多见于云南的石窟,摩崖石刻,和历史画卷中。从《南诏图传》的“观音七化”故事,阿嵯耶观音,和观音应化之身的“梵僧”出现在历史记载和故事中。阿嵯耶观音,以及“梵僧”也成为剑川石窟,摩崖石刻的主要内容。在沙登箐石窟和石钟寺石窟,可见两尊“阿嵯耶观音”,狮子关石窟可见“梵僧观世音”一尊。在石钟寺还有属于观音信仰的“甘露观音”。
http://s9/mw690/005Gfp5Lzy7i5MjAeKsc8&690
阿嵯耶观音立像戴宝冠,内藏阿弥陀佛,束发扎带垂落及肩,面长园扁平,方额阔唇,戴耳环及项圈。宽肩细腰,袒上身,腹部束带,腰着长裙,腰带打结自腹部沿双腿间下垂,披巾于腰两侧曳地,左手向前执与愿印,右手向上执妙音天印。跣足于方座之上。后有莲瓣缠枝纹大头光背光。
http://s10/mw690/005Gfp5Lzy7i5M2j5rj79&690
中外专家对阿嵯耶观音来源和风格有诸多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专家Helen Chapin 的观点,认为“...可能最终都来自孟加拉的帕拉帝国所制造的雕像,通过尼泊尔或室利佛逝在十世纪左右,成为观音像的较早类型和模式,也是早期印度和唐代中国的观音模式的基础”。中国专家认为,阿嵯耶观音造像与越南中部的占婆,泰国堕罗钵底,吴哥观音相仿,应属于中印度笈多王朝的秣菟罗造像体系和波罗王朝的婆罗造像体系。阿嵯耶观音能在东南亚风格的观音找到对应相似处,特别是与越南中部的占婆观音相同点较多。极有可能是公元863年南诏攻占安南(占婆地区),将阿嵯耶观音形象传入云南。
http://s16/mw690/005Gfp5Lzy7i5Q6dNpl9f&690
历史上观音信仰在大理十分流行,崇圣寺千寻塔出土76尊菩萨像,观音像有58尊。《梵像卷》有22幅观音像,占全卷七分之一。南诏大理国特别崇拜阿嵯耶观音。在国内各大博物馆所藏阿嵯耶观音共24尊。公元8世纪前后,来自“天竺佛国”的阿嵯耶观音降服外道,摄授蒙氏,襄助建国的“观音七化”的故事在大理地区广泛流行。阿嵯耶观音最早见于《南诏图传》观音第六化,说“化为阿嵯耶观音”,和观音第七化故事(后面详述)。阿嵯耶观音在大理地区石窟,摩岩石刻成为主要艺术表现之一。
这尊被视为标准器的红漆鎏金阿嵯耶观音造像背后有题记:“皇帝票信段政兴. 资为太子段易长生,段易长兴等造记,原禄弄尘沙为喻。保庆千春孙嗣。天地标机,相承万世”。可以肯定这尊观音是大理国主段政兴(1147-1172)为子求福祈祷所造。在《梵像卷》里也有段正兴以“易长观世音”面貌出现。
http://s4/mw690/005Gfp5Lzy7i5M3PpD5b3&690
梵僧行化与大理苍耳地区,因村民冥顽不灵,显圣化为阿嵯耶观音,可见画中梵僧头上金色阿嵯耶观音出现,当地忙道大首领李忙灵召集村民,拜服梵僧,并在观音显化处用一铜鼓铸造一阿嵯耶观音像。在远处群山之中阿嵯耶观音光芒照耀。
http://s8/mw690/005Gfp5Lzy7ilqXDOCj87&690
“帝王礼佛图”中,南诏王隆舜赤身礼佛。后两侍者手持水瓶,拂尘,再现君主接受水灌仪式,将化身为阿嵯耶观音金像。“国王观音”是来自南天密教的“佛王信仰”。帝王以佛教神祇面貌出现治理国家,修行者,观想者合二为一,以“神我同体”观想法门构成观音佛王信仰基础。
http://s3/mw690/005Gfp5Lzy7i5Pndkye82&690
照片上半部可见狮子关的巨石,雕有梵僧观世音立像的在凹陷处隐约可见。照片左侧上部,有一黄白色小房子,为考察记(1)中细奴罗“全家福”石刻所在处。照片下半部可见石钟寺建筑和龟裂纹巨石
http://s5/mw690/005Gfp5Lzy7i5LRYLwo64&690
南诏大理国时期,观音幻化为梵僧,到人间度化众生传说流行。但从《南诏图传-文字卷》记载:“保和二年乙己岁(南诏劝丰佑时期(824-859)),有西域和尚菩立陀诃来至我京都,‘云吾西域莲花部尊阿嵯耶观音从蕃中行化至汝大封民国(南诏国),如今何在’?语讫,经于七日,终于上元莲宇。我大封民始至阿嵯耶观音来此也。”南诏人始知阿嵯耶观音化为梵僧,来到大理地区度化众生。梵僧观音与南诏大理国结下不解之缘。
http://s6/mw690/005Gfp5Lzy7i5LT9Wsd45&690
立像光头,有背光,面部不清。 双耳垂肩,双肩宽平,披袒右袈裟。左手至胸前,执净瓶,右臂向上,执结怖魔印,双足分立,着短靴。左脚旁雕有一犬,回首反顾。
梵僧观世音是最早进入大理传布密教的天竺僧人形象。自南诏中期,大批天竺僧人到南诏传播密教,对南诏王室和民间均产生很大影响,他们自称为观音化身,受到普遍信仰和崇敬。《南诏图传-文字卷》说,“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与蕃,汉而来,弈代相传,敬仰无异”,说明大理佛教多种来源,包括印度,西藏,中原。密宗影响最为主要
http://s2/mw690/005Gfp5Lzy7i5LUGW8p81&690
头顶双层方形冠,眉成弯月,眼细长,鼻子宽,颧骨突出,双耳垂肩,披袒右袈裟。左手至胸前,执净瓶,右臂向上,执结怖魔印,双足分立,着短靴。左脚旁雕有一犬,颈戴环圈铃铛,回首反顾。旁有石刻文字:紫时云中。信镜兰若.
梵僧观世音可以看作为从外面来到苍洱地区兴化的僧人,特别是天竺僧人的形象,但是否真有其人?尚不明确。在南诏大理国历史上多次提到来自北印度摩伽陀国的“赞陀崛多”和“阇那崛多”等人在辅助君王治国理政,广布佛教的故事。《梵像卷》也有赞陀崛多坐像,深目高鼻的梵僧与犬。与此石刻似乎同出一源。
http://s3/mw690/005Gfp5Lzy7i5N3VOrU12&690
阴刻,大字楷书:“嘉靖壬戍翰林庶、吉士中溪李元阳、同游五人过狮子关”
http://s7/mw690/005Gfp5Lzy7ilqYLoEK86&690
南诏国奇王细奴罗
(即南诏国第一代国王)夫人浔弥脚和儿媳梦讳为在巍山耕作的细奴罗送饭,遇到梵僧观世音在巍山顶显圣,即将饭食敬施给梵僧观世音,梵僧为细奴罗受记建立南诏国。这就是传统中“君权神授”的流传故事
http://s15/mw690/005Gfp5Lzy7i5LVZDki8e&690
左侧画是梵僧观世音,戴双层头饰,端坐磐石之上,左手持钵,右手向上伸出二指,后有头光,左右两侧各一有仙女,坐下方跪着浔弥脚和儿媳,表现的是也是"观音第三化"的故事。这里的梵僧观世音的形象和狮子关的雕刻是非常一致的。前面是故事中铸造阿嵯耶观音像的铜鼓
右侧是“建国观世音”,是梵僧观世音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南诏王室宣扬“梵僧建国”,用以否定“汉僧建国”的政治思想。梵僧也带双层头饰,着僧服,头光之上立阿嵯耶观世音像,前面卧有与其四处游化的白犬。(该犬也见于石刻像)。左右各有一仙女,左下跪着的是南诏第二代王,兴宗王,右下方是由梵僧观世音点化,辅佐兴宗王,奠定南诏国基础的南诏名将各群矣,和著名文臣罗傍。画面后面远方有两牛一人,可能是在表现在巍山躬耕的南诏第一代王细奴罗。这也包含有观音第三化的内容。(前面卧的白马白象是观音三化时梵僧观世音神通显现)
http://s6/mw690/005Gfp5Lzy7imO00lLL25&690
中间主尊是梵僧观世音,左右两杨柳观音为梵僧观世音胁持和化现(李玉珉先生照片)
随着大理国的灭亡,阿嵯耶观音,梵僧观音也很快消失了。在元代之后,又出现另一男性观音形象,一个白族老人形象。大理的白族阿叱力教将崇拜形象从阿嵯耶观音,梵僧观音转为白族的“观音老爹”。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慈祥老者形象。至今,在大理地区各观音庙仍供奉观音老爹的形象,一个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形象。
http://s7/mw690/005Gfp5Lzy7i5MnBIDYe6&690
白发长眉,面部慈祥,头戴软帽,身披长袍,右手持杖,左侧有一犬护持,
http://s7/mw690/005Gfp5Lzy7i5M8qAqad6&690
须发皆白,面部慈祥,身披袈裟,左手持钵,身侧有犬护持。
http://s10/mw690/005Gfp5Lzy7i5McKWpPb9&690
在剑川石窟的观音崇拜中,还有一个“甘露观音”。观音戴宝冠,内有阿弥陀佛,面部丰满圆润,直逼厚唇,是汉传佛教观音面相,左手托钵,右手向上,似持一物端坐,脚踩莲踏,位于云端之上。台座分为两层,上层为仰莲座,下层为竖铃形柱。左右各一护持,捧一瓶一盒。后有莲花和缠枝纹头光背光。观音胸部挖有一长方形小洞。故又称为“掏心观音”,具有密教特色
*****下面我们在看看石钟寺有名的第五窟“愁面观音”,实际内容为汉地常见的“文殊问疾”,即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法像。
http://s8/mw690/005Gfp5Lzy7i5N9txYje7&690
中间龛有大型台基,台基底部两侧有力士承托。两侧是立柱,有莲状柱础,中间有仰俯莲花纹,内侧有云纹幅幔。上可见斗拱结构。左右龛分别是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http://s5/mw690/005Gfp5Lzy7i5Nb5hmQ74&690
http://s7/mw690/005Gfp5Lzy7in1FXrbUa6&690
此画与敦煌维摩诘壁画,维摩诘分别坐于画面右侧或左侧,均是侧面像,与文殊面对面。而此石刻,维摩诘居画面正中,文殊和舍利佛分坐与右面和左面,明显突出了维摩诘的主尊分量和作用。
******剑川石窟另外一个极有趣味的石刻是狮子关第一窟的“波斯人像”。国内专家对"波斯国”为哪个国家,对图像解读均不同意见。
http://s6/mw690/005Gfp5Lzy7i5OvfaDj25&690
石刻人像戴大的头饰,头两侧似有大的圆形耳饰,面部残损不清,左侧身后飘带飞扬,袒右肩,双手于胸前拄杖而立,杖上细下粗,系腰带,着多层裙袍,穿靴子。身姿雄健,威风凛凛。右侧壁上有题记:“波斯国人”
有专家认为,这是天竺僧人像。但是不同观点认为,这里的“波斯国”不是古代称为波斯的今日之伊朗,也不是“西南海上波斯"(Pasai,古称苏木都刺,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而是缅甸的古代重要海港“勃生”(Pathin),当时南诏与古称为南通骠国的缅甸有着友好往来关系。但叶桐认为,大理国后期“缅甸波斯杳无音讯,似乎该国已不复存在”。剑川石窟的“波斯国人”像“应为大食化波斯人" 写照。即西亚波斯人,包括因长期战乱流入印度洋诸岛的波斯人。另外,雕像有明显穆斯林特征,一是“尔撒棍”,即穆斯林旅行,祈祷时携带的手杖。二是穿皮靴,。皮靴是西亚穆斯林常备的靴子。“大理地区的佛教古刹中,从未见一尊穿皮靴的人物塑像”。“波斯国人”是应属“伊朗穆斯林”。云南于唐宋时即出现大量穆斯林,沿海上“香料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入滇,“雕像本身成为西亚,东南亚与云南友好交往的见证。”
http://s13/mw690/005Gfp5Lzy7i5PsmgI4dc&690
******看完主要石窟,还可以游览石宝山内其它景色,包括宝相寺,海云居等处
http://s11/mw690/005Gfp5Lzy7i5OHyo4i0a&690
http://s9/mw690/005Gfp5Lzy7i5OIStkI88&690
http://s3/mw690/005Gfp5Lzy7i5OJOsXo12&690
三次到访剑川石宝山石窟,鉴赏学习佛教石刻,纵览南诏大理国历史,探索苍洱地区佛教演变,参阅专家们对剑川石窟的著述,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现在把心得记录与此,与有同样情趣的朋友共享。文中涉及云南佛教,南诏大理国历史,和佛教美术的主要学术观点均来自参考文献
******全文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