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因为陈东升的帮助,她成了圈子里的幸运儿,在没人接受当代艺术、没有地方举办展览、没有人愿意出资的年代,她一手建立了中国艺术界的泰康系。
这个纷繁的时代,她们用心灵、智慧与爱创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艺术新世界。她们是美术馆馆长、拍卖巨头掌门人、巨鳄藏家、顶级策划人、媒体巨擘、天使赞助人,在闪耀的光环背后是一个个朴素的女性名字,王薇、魏蔚、王津元、龚彦、薛梅、唐昕、张兰、陆蓉之、晚晚、张然……这一年来她们在事业和生活中的成就,见证了时代价值的变迁,影响了千万年轻人。YT2017年度“致敬艺术女性”故事专题,3月正式发布。
YT 2017年度“致敬艺术女性”
#唐昕
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
泰康空间总监
http://p3.pstatp.com/large/1922000509fc9d2622a3
唐昕 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
唐昕,执掌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同时是中国最早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之一泰康空间的掌门人。与陈东升先生结识后,唐昕帮助泰康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体系化的企业收藏。2015年,德意志标准出版社(Deutsch Standards)出版并全球发行的《全球企业收藏》(Global Corporate Collection)一书中,泰康收藏是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企业收藏案例。2017年,唐昕正为北京即将开馆的泰康当代美术馆做全面准备。
Q:你人生中第一次因为艺术感到愉悦是因为什么?
A:上小学的时候在家跟父亲一起画画,画小动物,绘制小书签。我还记得当时用彩色铅笔画齐白石的红日、红的绿的山峦和芭蕉树,画在小小的卡纸上,四个边剪出波浪,还在最上面打个洞,系上根彩色的丝线,做成书签送给小朋友。现在想想还是很喜欢。我从小喜欢画画,那些作品也成了我日后对齐白石作品中最有感情的部分。
http://p9.pstatp.com/large/191d0006d233bc069f5a
泰康空间复兴门时期展览现场,2005年
Q:在什么情况下,你决定开始自己的艺术事业?当时你的理想是什么?
A:上学后画画就不多了,大学也没学艺术,但大学毕业后我认识了很多艺术家,是当时国内最早的盲流艺术家,现在叫当代艺术家。我自己也在家画过一段时间画。这段时间重新唤醒了我从小对艺术的热爱,而且热情非常巨大,完全收拾不住了。可能也是命中注定吧。但谈不上什么理想,觉得只要跟艺术在一起就行。
http://p3.pstatp.com/large/19270004f459c80b4e71
泰康空间798艺术区时期展览现场,2007年
Q: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大帮助来自谁?
A: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给予我巨大的帮助,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非常感谢他们。最初当然是很多艺术家朋友,听他们整天谈论艺术,说自己的说别人的作品,跟他们一起跑来跑去看各种展览。他们是我的领路人。后来自己做独立策展人,在国内和欧洲做展览,很年轻,很稚嫩,还是感激艺术家们对我的支持。
这期间结识了陈东升先生,他是我在国内展览的唯一赞助人。那个时期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场地,更没有专业画廊和美术馆,找不到钱和场地策展人的展览就只能纸上谈兵。因为陈先生的帮助,我的项目每次都能顺利实施,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展览和策展工作的理解都有了更深的认识。2003年我加盟泰康做泰康空间至今,陈董作为我的老板,给我一个自由的平台,又让我对于什么是艺术机构,它的作用、属性、职能等等有了深刻的理解。
http://p1.pstatp.com/large/19230004fdbdfc6f1290
泰康空间草场地时期展览现场,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2017年
Q:你与陈东升先生结识的过程是怎样的?
A: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内还不被大家认识,更不被接受,支持艺术家实验探索的几乎只有外国人,所以艺术圈和在京的外国人交往非常密切,包括各使馆外交人员,以及一些驻华商社公司的工作人员等等。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渐渐的我觉得这些人也是外国的普通百姓,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很有限的,他们根本不能从根本上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要想真正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最终只能靠中国人自己。所以,我开始关注国内的有识之士。
1996年我认识了陈东升先生,他年轻有为,嘉德拍卖已经非常成功,当时正在组建泰康人寿。他对于我对艺术市场的看法,以及我对当代艺术的热情都很认可。1997年我开始策划学术展览,是北京不多的几个独立策展人之一。在陈董眼里,我是个跑单帮的文化个体户,但他很愿意了解当代艺术的情况,也知道我一直坚持在欧洲做展览推广中国当代艺术。2001年我的项目在欧洲展览之前,想先在国内展示,于是我找到陈董,希望能够得到泰康的赞助。陈董很爽快地答应了,提供场地和几万块钱。这样在泰康人寿大厦第一次举办了当代艺术展。
从那以后,我的展览都是泰康赞助的。要知道,在没人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的年代,没有地方愿意举办这样的展览,更没有人愿意出资帮助,都觉得看不懂当代艺术,所以策展人非常艰难,举办任何一个展览都很难。因为有陈先生的帮助,我成了圈子里的幸运儿,每个展览都很顺利。
泰康这样赞助我好几年,到2003年非典后,我很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场地,可以随时策划展览,我和陈先生商量,我们一拍即合,于是我加盟了泰康,成立了泰康顶层空间,就是今天的泰康空间,扶持和帮助艺术家,成为泰康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干就是十多年。回想往事,很感慨。感慨自己的幸运,感谢陈先生对我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和他的远见卓识,才有了今天艺术界的泰康系。
Q:最近,世界顶级博物馆馆长都在经受巨大挑战,作为一名女性艺术人物,你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A:压力是多方面的,首先得先有足够用的钱,学术目标要明确,专业水准的把握,艺术资源调动,很多很多。
美术馆是个大量的艺术作品汇集的地方,通常会同时开设几个不同的展览,那每个展览要向观众讲什么呢,想说明什么呢,用什么样的办法传达,才能让观众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呢?美术馆的一个很重要工作,就是转译,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部分。如果光是讲讲艺术家的故事,作品诞生中的趣闻,这些一般都很吸引人,因为跟观众自身的人生经验多少都有共通的地方。
但是要想向观众讲清楚,这件作品为什么重要,艺术家为什么会有名,他的作品做了什么贡献,这类问题通常跟大众的日常经验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所以要转译,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甚至是有意思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本身特别难。用学术的语言好解释,但有时人家觉得好像不太像人话,听不懂。
观众看不懂,专业人员又讲不清楚,或者讲得过于专业,听起来枯燥,是好多人不喜欢去美术馆的原因。美术馆的工作花很大气力的部分都在这里,展什么作品,这些东西怎么摆或怎么挂,讲座讲什么,互动点在哪里,都是围绕如何更有效的转译。这是团队整体的工作难点和重点。
http://p1.pstatp.com/large/19270004f458c5b12acc
泰康空间外景,2016年
Q:回想你做过的展览、与艺术家的相遇,最令自己动容的是哪一个?
A:这20多年,身边的艺术家朋友就是中国这段美术史的书写者,这有时让我觉得很神奇,有时又觉得很荒诞。
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我去过,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还不认识艺术家,也不清楚那个展览有多么重要。1992年圆明园刚刚聚集一些艺术家成了画家村,我至今还记得差不多每个人的房间都空荡荡的,有砖房还有土坯房。村里的路都很窄,都是土路,没有柏油路。1995年去通县,一个个快要坍塌的土坯房没过多久就变成吸引人的工作室。90年代王府井大楼后面的一个不高的筒子楼,那大概是第一个集多个工作室和展览活动在一起的据点吧。我去过徐冰《文化动物》实施后的现场。不经意间,很多重要的展览或事件我都去过现场。后来在花家地,住着一批重要艺术家,我也成了这个聚集区里的一员。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就在身边上演,书写历史的人都不是陌生人,这种感觉有时候真挺怪的。
Q:在什么情况下,你曾对艺术产生过怀疑、动摇?
A:好像没有,可能是真的信了吧。
Q:你有自己的女性榜样人物吗?她的什么方面吸引、影响了你?
A: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女性,但我好像没有特别觉得谁是我的榜样,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能走上这条道路,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在那样的年代,母亲从来没有反对,更没有阻挠过。我觉得她挺厉害的,换做是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Q: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带给你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艺术影响了我的三观。
图片由泰康空间提供
赵成帅@YT
图片鸣谢✎艺术家莎伦·梅·麦肯齐
/ Y T 原 创 未 经 允 许 不 得 转 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