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我国古代绘画中,戏剧题材的作品却显得十分稀少。北宋济南城里商品云集一片繁荣,不过奸商也狠多,为此有人编了狠多有关打假的杂剧,比如"眼药酸广告"来讥讽卖假货的商人,一时大受百姓欢迎。
http://p3.pstatp.com/large/1854000560373086bffd
南宋,佚名,《眼药酸图页》,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眼药酸图页》高23.8厘米,宽24.5厘米,是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广告画,是反映宋杂剧演出情形的珍贵的形象资料。在杂剧中,“酸”一般指秀才士子,咬文嚼字而却不太懂世情的腐儒行径,“眼药酸”即眼科儒医。
http://p3.pstatp.com/large/18b00007dccedc4bbdfc
《眼药酸》册页画面内容是: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著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著布袋,袋上画著许多眼睛,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这幅画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http://p9.pstatp.com/large/18a90004df8e48f75bbd
南宋,佚名,《眼药酸图页》(局部),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左方一个扮作眼科医生,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橙色大袖宽袍,身上挂着一大串画有眼睛的药葫芦,斜背的药包上更是画着浓眉精眸的一只大眼。
http://p3.pstatp.com/large/18b00003391892269672
南宋,佚名,《眼药酸图页》(局部),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众多的眼睛幌子,显示了他江湖眼科郎中的身份,特别是而他高冠前那颗似戏台英雄冠前的绒球一样的大眼睛尤为奇特。帽子上至少有三只眼睛(另一侧我们没法看见),其中两只应该是绣在帽子上,还有一只应该是用条状物插在帽子上,形状大小与药葫芦相仿。
http://p3.pstatp.com/large/184e0004c768813fafbd
南宋,佚名,《眼药酸图页》(局部),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眼科儒医一只手上握着一个小药瓶(咳...并不是在举中指),向买家眉飞色舞地介绍自己的眼药,应该是装腔作势、自作聪明的副净色。
http://p1.pstatp.com/large/18a90004e0c9ed90e6ee
南宋,佚名,《眼药酸图页》(局部),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买药者头上诨裹(头巾一类的东西),两只手臂上均有刺青,腰间插着一把扇子,扇子上以草书写了一个“诨”字,应是副末色。可见这幅宋画是一幅人物造型夸张的具有广告意味的风俗画,而如此多的眼睛图案的出现在今天看来具有一点超现实主义色彩。
http://p3.pstatp.com/large/18ad000336c16771effe
南宋,佚名,《眼药酸图页》(局部),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