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数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数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妈妈去超市买水果,看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二)新授
老师把2个青苹果、8个红苹果贴在黑板上,我们把2个青苹果看成标准的话,其实就是把2个青苹果看成了1份,那你觉得红苹果有这样的几份?
总结:我们把青苹果看成标准,红苹果有这样的4份,那也可以说红苹果是青苹果的4倍。谁能试着说一说。
这句话里谁是标准,谁跟谁比。
这4倍我们可以怎么算呢?8÷2=4
那老师说一下,倍因为它不是单位,所以不用写出来。
总结:当两个量在进行比较时,,不管是图形,还是这句话里,或者这个算式里面,我们始终都在确定标准,还要确定谁在跟标准比。
(三)挑战
挑战1:学完这些内容,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屏幕,你能说出来谁是谁的几倍吗?谁是标准,谁在跟谁比,能用算式表示吗?
挑战2:
第二排是第一排的3倍
你觉得第一排是怎么样的吗?
(四)变式
回到苹果问题上来,妈妈又买回4个红苹果,这时谁是谁的几倍?
妈妈第三次又去买了2个青苹果,这时谁是谁的几倍?
再增加1个青苹果,这时谁是谁的几倍?
再加2个青苹果,这时谁是谁的几倍?
不规定标准,谁是谁的几倍?
(五)练习
1.圈一圈、说一说 |
例1中的“做一做”1、2两题,第1题是通过3种不同颜色的圆片,找准“标准量”,直观地反映出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2题是让学生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建构求比较量是多少的思维模式。我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比较量”和“标准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标准量、比较量,再找出倍数关系,同时渗透正、反比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