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引导一二年级的孩子做阅读理解题

(2019-12-12 02:42:48)
距离老大上一年级已经有十年了,我完全不记得当时一年级有没有阅读理解。但是这次学拼音的时候,考试卷子上就已经出现了阅读理解,说真的还是觉得很吃惊。我又开始在孩子语文方面开始焦虑了。
现在收录一位老师的语录:
看看一二年级的阅读理解,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简单啊,答案就在文中,孩子怎么就不会呢?
其实有些时候是因为孩子不明白题目的意思,这就需要一开始我们家长要引导孩子读题,给他们分析题目的意思,这样不断积累,练习,见的题型多了,阅读理解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难事了。
还有一些孩子确实按照要求认真读了3-5遍短文,可是,真正到了做题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为什么呢?
其实是这些孩子理解能力达不到,他们只会做那种从短文或者儿歌中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句子,如果是稍微换了一种说法,他们立马就懵了。
那我们家长需要怎么做呢?平时在陪孩子亲子阅读的时候,我们读完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有意提几个问题,让孩子来理解,回答。
也就是我们说的精读。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多数以绘本和桥梁书为主,那我们就可以围绕图画或者故事来提问。
除此之外,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围绕课文进行简短的提问,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下面以两个阅读理解为例,给大家一些方法。

拿到一个阅读理解题一定要认真读短文或者是儿歌。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答案就在文中。一定要读三到五遍然后再做题。读的时候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读完拉倒,要学会在读中思考。
比如这个儿歌,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春天的时候有桃花,有布谷鸟。夏天的时候有知了和荷花。或者反过来想想,桃花和布谷鸟是春天的代表。
那我们就可以在孩子读完后,提问:这首儿歌写了哪几个季节?春天的时候有什么鸟?春天什么花开了?
还可以问孩子,春天最有代表的是什么动物?什么花?
通过这样的询问,加深孩子对短文的理解。理解透了,后面做题就容易。
这一步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有点难。
在家练习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有这样的引导思考的环节。否则,一味刷题,没有效果

弄清楚了整个儿歌的意思,然后再读短文后面的题。建议,无论儿歌短文是难还是简单,现在还是要严格要求他们多读几遍,不然养成坏习惯很多孩子,到了中高年级,短文长了,他们也还是习惯性读一遍就动笔写。这样就会因为读不懂短文而扣分惨重。

读题的时候可以圈出关键词,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审题正确,才能保证做题的正确
第一题,读儿歌,照样子填一填。这道题的意思就是要在读懂儿歌的基础上再去观察例子,发现例子的规律后,再作答
我们分析例子,就知道桃花在春天开,是春天特有的。所以,以此类推,就知道荷花是夏天,桂花是秋天,红梅是冬天。这个分析的过程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刚起步,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说。真的是绕不过来弯。
怎么破?只有课外大量看书,提高理解能力。我们平时感觉孩子转不过来弯,其实很大部分是孩子理解能力跟不上。想提高理解能力只有大量看书,上课认真听我解析课文。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
第二题也是一样,在读懂儿歌和例子的基础上就很容易。但是不理解儿歌的意思,看不懂例子,就无从下笔。所以家长在家也要教孩子做这样的题,见得多,练得多就很容易了。


再看这个短文。让孩子读3-5遍后,就可以问问他们,这个儿歌讲的什么内容?可以围绕短文提几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比如,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春天的风一摸到柳树,柳絮怎么样了?
这篇短文提到了哪几个季节的风?
那个季节的风最硬?
就是围绕短文进行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第一题,这首诗歌有几句话。常见的一个句号是一句话,还有句末的问号,感叹号,省略号也都是算一句话。
这段话比较简单,只有句号,那这个题就有4句话。这种题家长可以在家找一些文章,让孩子数一数。
这种题家长一次把孩子教会,后面再遇到都不会丢分。类似的题型还有找自然段。
第二个题,短文写了哪几个季节。这种题,可以先数一下空格,四个,也就是写了哪四个季节。这个时候再回到短文,就知道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后我们还会遇到类似的题,短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那也这样是的,我们可以先数一下空,就知道写了几种,然后再到文中去找最主要的景物。
第三题,这个题其实就是送分题,不管是喜欢哪个季节,只要是言之有理就可以了。但是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句通顺,如果是拼音的话一定要写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