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沈蓉圃《同光名伶十三絕》简介

(2015-07-25 21:28:31)
标签:

程长庚

梅巧玲

京剧

老生

杨月楼

分类: 粉墨登场

清.沈蓉圃《同光名伶十三絕》简介

 有一天,沈蓉圃突发奇想,绘制了一幅身着剧裝的名伶画像,可能是出于画面美感的追求,沈蓉圃只在当紅名伶中挑选了13位绘入画中,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絕》,画卷一经掛出,沈蓉圃立刻名声大振。

 其实,《同光名伶十三绝》沒有完全代表同治、光緒年間京城舞台上最杰出的演员,甚至沒有一個花脸演员。其后沈蓉圃先后绘制了《群英会》、《思志诚》、《虹霓关》等戏剧写实,他的戏剧人物化像成为珍品,很多文人显貴均想得到它們。后來《同光名伶十三绝》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传之宝,梅兰芳先生逝世后,把這幅画献給了国家。

入宮向慈禧贺寿

 1790年,京师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1861年,京剧始入宮廷演出。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18位名伶入宮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習,向太监們传授技艺。自此,清宮专门成立了掌管音乐戏曲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升平署」每年要选些著名艺人进宮当差,谭鑫培、杨月楼等生、旦、淨、丑名家150余人,均在被邀之列。

 皇室对戏剧的热衷,产生社会影响,京城各大戏楼天天上演京剧,京剧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最为欣赏和喜好的娛乐。

图绘伶伦千古绝

 沈蓉圃参照重彩描绘的《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伶彩色剧裝写真书,在1943年由进化社《三六九画报》总编朱復昌以400元收购,进行彩色縮印,与《同光名伶十三绝小传》一同出售。

 自《同光名伶十三绝》后,再也沒有出現相当的作品,众星汇聚的盛況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瞬間,《同光名伶十三绝》成为后世了解京城戏剧历史、解读戏剧人物、探寻中国戏剧扮相、服饰变化和改革、欣赏戏剧前辈艺术家风采的珍貴文献資料。

 追根溯源,《同光名伶十三绝》中描绘的老生、武老生、小生、旦角、丑角等13位前輩,均是中国京剧艺术的奠基者。

 187632日,上海《申报》有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十三名角,各著登场冠服,无不酷肖其人,可谓传神之笔。」据悉1875年,曾有过一幅画著徐小香、張喜兒、范松林、時小福、刘赶三的「五绝」图,可惜毀於八国联军战火中,未能传世。

 为何没有花脸?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后排左起:                    前排左起:

郝兰田(《行路》康氏)        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    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

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    程长庚(《群英会》鲁肃)

徐小香(《群英会》周瑜)      时小福(《采桑》罗敷)

杨鸣玉(《思志成》闵天亮)    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

朱莲芬(《琴桃》陈妙常)      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

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其中老生4人: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

    武生1人:谭鑫培

    小生1人:徐小香

    旦角4人: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

    老旦1人:郝兰田

    丑角2人:刘赶三、杨鸣玉

 

 


 

程长庚(公元1811——公元1880)

程长庚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戏界均称“大老板”。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

冠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是中国早期的著名老生演员,他出身在戏曲世家,从小学艺,长期主持三庆班并担任台柱子兼任精忠庙的会首。程长庚的贡献是,把汉调、徽调和昆曲,融汇贯通,初步确立了京剧的表演艺术。

在京剧第一代著名演员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与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生演员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为"前三鼎甲"、"前三杰",而程的成就和影响又更胜一筹,被人们誉为"京剧鼻祖"、"徽班领袖"、"京剧之父"、"伶圣"、"剧神"……这些称号,代表了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对他的不朽业绩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之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分,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程长庚的戏路广、能戏多。据记载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他在师承徽戏演员米喜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程长庚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家,也是德高望重的剧坛领袖。他除了担任三庆班班主外,咸丰年间,他还担任精忠庙会首(精忠庙为戏曲艺人的民间行会组织,类似后来的梨园公会和现在的戏剧家协会),直至他逝世。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以德服人。三庆班规定不许演员私应"外串"演出(类似今天的个人外出"走穴"),程长庚当时名声很大,邀请他的人很多,但他带头遵守班规,从不"外串"。因为参加外串只是他一个人拿"份子"(唱戏的报酬),全班人却拿不到钱。因此他总是对请他"外串"的人说:"诸位要听我程某人的戏,就必须请我们’三庆班’全班。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去的。"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莲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后·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梅巧玲江苏泰州人。梅巧玲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意,深为人们所重。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梅巧玲去世甚早,年仅41岁。长子雨田,京剧琴师,;次子竹芬,乳名二锁,工旦,二十岁即早逝。竹芬之子即梅兰芳。梅巧玲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

余紫云余紫云(1855—1899),名金梁,谱名科荣,字砚芬,湖北罗田人。是著名老生余三胜之子。紫云幼从师梅巧玲习花旦、昆旦,并私淑胡喜禄的青衣路数。他不仅基本功扎实,技艺精湛,而且能戏多、戏路宽,文武昆乱不当。

他的花旦戏《打面缸》、《虹霓关》、《梅龙镇》等,青衣戏《祭江》、《探寒窑》、《宇宙锋》、《玉堂春》等均极出色,与当时之时小福称一时之瑜亮。他演二本《虹霓关》之丫环,在“献盘”一场,托盘疾走圆场,犹如杨柳春风,婆娑生姿,极优美。据《梨园旧话》载他“嗓音柔脆、玉润珠圆,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凤》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惟妙惟肖”。更为重要的是余紫云继承了乃师梅巧玲揉花衫、青衣于一炉的优良创造,对京剧旦角表演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据《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日王瑶卿、梅兰芳之先驱者”。余紫云兼工琵琶,演《出塞》一剧时,自弹自唱,琵琶铿锵,珠喉婉转,清晰动人,世人称为一绝。

余紫云三子余叔岩,工文武老生,世称余派。

徐小香京剧小生。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生于苏州吴县。

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

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

他的演唱,在小生唱腔基础上,吸收融汇老生和青衣的唱腔旋律加以变化,强化了小生“刚音”的唱法,并运用到小生的念白中去。克服了原先小生唱、念过于柔媚的缺点,突出了人物的阳刚之气。水袖、翎子、步法及靠把功架都有独到之处。王楞仙等均受其教益。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杨鸣玉,京剧早期丑角演员,生于1815年,卒年不详,祖籍江苏扬州,因排行第三,固人称杨三。自幼入苏州科班学昆生后改昆丑。奠定扎实的文武戏的功底。道光年进京后搭四喜班,武戏能演《盗甲》、《问探》等,文戏能演《借靴》、《测字访鼠》、《风筝误》等。与朱莲芬合演《活捉三郎》,表演生动,功夫非凡,被称为双绝。由于其艺术高超,名声远播,在他病故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的说法,足见一斑。

朱莲芬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杨月楼名久昌,谱名久先,以字行,怀宁石牌杨家墩(今皖河乡皖河村〕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因演《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等猴戏,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又得外号“杨猴子”。

杨月楼于咸丰年间随父杨二喜至北京,卖艺天桥,被著名京剧老生张二奎看中,收为弟子,时年10余岁。因其嗓音宽亮,又会拳术,二奎令习老生,兼习武生。由于他勤学苦练,很快成为二奎门下出类拔萃者,与另一高徒俞菊笙称为“双璧”。同治中,至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演《安天会》中的孙悟空,出台时翻筋斗108个,在一定尺寸内不离故步,声誉大噪,有“一般京剧非偏爱,只因贪看杨月楼”之誉。后因狎妓案顿踬离沪,至北京春台班演老生。光绪二年(1876年)复至上海开鹤鸣园,不久又回北京隶三庆班,为程长庚所青睐,以三庆班事相托。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程长庚逝世,于是继任三庆班班主、精忠庙会(清末戏曲艺人的社会组织)会首。十四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井井有条,使三庆班的声誉长期不坠。

杨月楼身体魁梧,嗓音宏亮,文武兼备,能戏颇多。文戏擅《打金枝》、《四郎探母》、《取洛阳》、《五雷阵》、《牧羊圈》等,武戏除猴戏外又擅《长坂坡》、《恶虎村》、《连环套》、《吴天关》、《贾家楼》等。他在《长坂坡》中饰赵云,英姿飒爽,身在重围,与魏将十战十决,挥戈酣战,游刃有余,观者无不目眩神摇。只是他对此剧十分珍惜,每年只演一次,要到腊月封箱前二、三日才演。

杨月楼离家20余年后,约于光绪八年〔1882年〕回石牌杨家墩探亲拜祖,路过安庆,应“同庆堂”伶友邀请登台献艺,扮《辕门斩子》中杨延昭、《闹天宫》中孙悟空,演技之精湛,轰动宜城。

杨月楼之子杨小楼(1878~1938),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京剧三大代表人物”,现台湾和海外京剧人士仍尊称他为“国剧大师”。

张胜奎,男,京剧老生。又名张奎官,北京人。

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刘赶三,在清末京剧丑行演员中,首屈一指的要数刘赶三。清朝画家沈蓉圃所作“同光十三绝”的画像中,将刘赶三在《探亲家》中扮演乡下老妈妈的形象列人其中,与程长庚、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郝兰田等各行当中最优秀的演员并列,可见当时对他的推崇。刘赶三(1816--1894),名宝山,字韵卿,天津人。他从小读书很用功,不到20岁,已颇有才学和名气。但屡考不中,乃由业余爱好京剧“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先学老生,后改丑行。他因同时在三个戏班赶场演出,被叫做“刘赶三”。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传神,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剧情自编唱词唱腔,改变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状况。他不仅擅演《连升店》、《请医》、《法门寺》、《十八扯》、《拾黄金》等老戏,尤其对一些“丑婆”戏演得最拿手,如《探亲家》的乡下妈妈,演来冠绝一时。他演此剧时骑真驴上台,这匹驴全身漆黑而四蹄皆白,取名“墨玉”,刘赶三平时对之进行精心训练,上台时墨玉不惊不惧,听从指挥,切合剧情,使观众大为惊奇,每演此剧,必往观看,刘赶三因此声名大振。甚至等级森严的皇宫也破例允许他牵驴进宫。据说刘赶三死后第二天,这匹驴也死了。

其实,刘赶三并非仅因骑驴上台而炫奇取胜。他之所以名重京师,主要在于他不畏强暴,雄辩多才,常常在演出中,利用丑行演员可以当场抓限、插科打诨的职业特点,借题发挥,指斥权贵、针砭时弊,尖刻异常。尽管因此而多次遭到权贵的嫉恨和迫害,但他始终不改。据说慈 禧太后看戏时总是坐于堂中,光绪皇帝则侍立一旁,犹如仆人一般,刘赶三对此甚为不平。一次演《十八扯》时,他扮演其中的孔怀,一会儿装大臣,一会儿装皇帝,于是加进一段念白:"别看我是假皇帝,还能有个座位,那真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慈禧为掩众人口,从此允许光绪坐着看戏。

再如一次刘赴三在一个官宦之家演《请医》,他扮演庸医刘高手,请他看病的人对他说:“先生,这可到了,留点神儿,别让狗咬了。”刘起三指着台下的座客说:“这门儿里头,我早知道,是没有狗的,不过有的都是走狗!”台下满座为之变色,又不便发作,无可奈何。传说同治皇帝因花天酒地、生活荒淫患梅毒而死,为了掩其丑闻,对外说是得天花病而死。刘赶三在演《请医》时,即兴打浑,加以讽刺说:“东华门我是不去的,因为那门儿里头,有个阔哥儿,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还当是天花呢,一剂药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进东华门,被人家瞧见,那还有小命儿吗?”闻者听了吓得伸出舌头缩不回去,甚至有人把他当成疯子。

类似的轶闻流传甚多,说明刘赶三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丑角演员随戏寓讽、执艺以谏的胆识、才干和本领。当代戏曲专家任二北先生对刘赶三作了极高的评价:“一身是胆,铁骨钢肠,从不知权势为何物。方其于技艺中大张挞伐时,短兵一挥,广座皆无!其技敏绝,其勇空前,为优谏拓出‘大无畏胆’与‘大无人境’。”


   时小福(1836 1900)名庆,字琴香,江苏吴县人。幼至北京,是四喜班的著名青衣演员。曾为清朝“内廷供奉”。继梅巧玲任四喜班班主,兼“精忠庙”会首。

他昆乱皆精,唱工极佳。时小福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圆润,他的唱腔是私淑于胡喜禄,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时人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孙菊仙的《御碑亭》。时小福善演悲剧,也善于用水袖的功夫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戏为主,很少演花旦戏。他晚年兼演小生。

他的拿手戏,昆乱不挡,代表作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他并能兼演小声,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等。他肯与传艺,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中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卢胜奎(1822 1889),号卢台子,原籍江西。他是“以仕而伶”,有文学根底,善作脚本。三国戏由《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四十折,就是出于他的手笔。《失街亭》、《八大锤》二剧也是经他编演流传至今的。卢胜奎搭“三庆班”尊程长庚为师长。凡程长庚不演的戏就由卢胜奎来演。如《空城记》、薛平贵的“薛八出”(《花园赠金》至《回龙鸽》),衰派戏、带扑跌的老生戏及白髯口戏等程长庚都让卢胜奎来演。谭鑫培在“三庆班”演须生时多是给卢胜奎配戏,谭的做工神情、身段,有许多都是摹仿卢或是在卢的基础上革新。其清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画像中,也列卢胜奎为“绝”者之一。卢胜奎的拿手戏有《盗宗卷》、《打棍出箱》、《开山府》、《舌战群儒》、《安居平五路》等。

谭鑫培

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随父到北京,入金奎科班习艺,学老生。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他还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谭鑫培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唱腔资料有百代公司灌制的唱片7张半和陈彦衡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3册,收《空城计》等10个剧目。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张旺作品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