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3中国古代书法——篆书(T)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3年2月22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1套2枚。
志号:2003-3
(2-1)T西周·毛公鼎
80分 950万枚
(2-2)T秦·泰山刻石
80分 880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齿孔度数:12度,整张枚数:版式一20枚,版式二8枚(一、二图连印,发行量46万版),版别:胶印,设计者:王虎鸣,
小版张边饰设计者:王虎鸣,责任编辑:刘继鸿,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篆书”最古是大篆,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其次是小篆,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邮票中选用的《毛公鼎》和《泰山刻石》是最有代表性的篆书精品。《毛公鼎》的铭文字体属于大篆,书法风格浑厚、凝重而不失典雅。《泰山刻石》是小篆最经典的作品,形长方,笔画回转流畅,用力匀和,笔势飘逸生动,且通篇排列整齐,气势磅礴,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2004-28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T)
志号:2004-28
图序图名面值发行量(版式一)
(4-1)T东汉·乙瑛碑
80分 1100万枚
(4-2)T东汉·张迁碑
80分
1020万枚
(4-3)T东汉·曹全碑
80分 1020万枚
(4-4)T东汉·石门颂
80分
1020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齿孔度数:11.5×11度,整张枚数:版式一16枚,版式二8枚(两套邮票),整张规格:版式一150×200毫米,版式二135×200毫米,
版式二发行量:80万版,版别:影雕,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设计者:王虎鸣,图稿提供:文物出版社,责任编辑:虞平,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国家邮政局于2004年12月5日发行一套四枚的特种邮票《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上的书法选自我国隶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块东汉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和石门颂。这套邮票设计新颖,以黑、白、灰为基本色,完全保留了碑刻拓片原有的书法韵味,似有墨香自画面飘出。再以红印章、红面值点缀之,显得古朴而秀丽。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为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之一,整个系列共分为6组。2003年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篆书》,2004年发行《中国古代书法——隶书》。今后还将陆续发行“魏碑”、“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邮票。
隶书是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起源于战国后期,成熟于汉代,以东汉碑刻最为典型,因而书法史上称为汉碑。这组书法邮票主要是根据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知名度,选择了《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作为邮票的内容。他们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有的书法史著称之为“汉碑四大名作”。
1.东汉•乙瑛碑
该碑立于东汉桓帝水兴元年(153年),原来旧址在山东兖州仙源县,今藏曲阜孔庙。《乙瑛碑》为汉代正体隶书之最典型作品。其书法端庄典雅,浑厚流美。堪称东汉“庙堂书法”的典范。也是今人学习隶书最受推崇的范本之一。

2.东汉•张迁碑
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原来在山东东平,后移泰安岱庙。碑文颂扬谷城宰张迁在任时的惠政。其书法造型古朴奇崛,气韵高古雄强,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有大匠之风。

3.东汉•曹全碑
该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文颂扬合阳县令曹全的德政,出土于明朝万历年间,该碑现在西安碑林。此碑用笔轻巧,笔划灵动飘逸,为汉碑灵巧秀美的代表。

4.东汉•石门颂
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1967年石门修建水库,将原石移至汉中博物馆。此颂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内敛,时而奔放,有山林高士之气,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

2007-30中国古代书法——楷书(T)
编号:2007-30,发行时间:2007.11.5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2×11.5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20枚, 版式二
12枚(2套),整张规格:版式一
150×240毫米,版式二
200×135毫米, 版别:胶印(版式二采用压凸工艺),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设计
者:王虎鸣,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曲阜市文物管理局、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上海博物馆,责任编辑:佟立英, 印制
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6-1)宣示表
1.20元 (6-2)张猛龙碑
1.20元(6-3)九成宫醴泉铭1.20元
(6-4)雁塔圣教序
1.20元 (6-5)颜勤礼碑
1.20元(6-6)玄秘塔碑1.20元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7年11月5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1套6枚。书法是中国传统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而邮票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最早表现的名家书法是1951年发行的《鲁迅逝世十五周年》纪念邮票,主图上选有鲁迅手书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国古代书法——楷书》为“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中继篆书、隶书之后的又一新品。
楷书亦称正书,或真书。其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始于东汉,兴于唐代。唐代楷书书法大家辈出,尤以唐朝“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褚体”(褚遂良)、“柳体”(柳公权)楷书作品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楷模。古长安唐朝都城,是唐文化的精华所在之地,而西安作为唐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镇,也代表了唐文化的最高水平,而遍布省内的碑文石刻,尤其是代表了中国书法楷书最高成就的唐代碑文,不仅为陕西的文化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而且也成为古长安作为世界大都市的见证。这四位大书法家,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楷书四大家”。
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又称《褚圣教序》,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刻,分两石刻,分别嵌入唐慈恩寺大雁塔南门左右龛内。左龛内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撰之序,右龛内系太子李治所撰玄奘取经过程的记,二者均由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碑高148厘米,宽69厘米。序碑额刻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左向右写;记碑额刻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行,行四十字。额题与碑文均由右向左写,两碑相对而立。《圣教序》的文字稍小,较为端正。碑冠下部刻有造型优美的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有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刻石者为万文韶。此保存完好无缺,字迹清晰,纹饰优美,字体瘦劲秀丽而时兼行草,间用分隶,具有丰神,是褚遂良晚年杰作。此碑一出,褚书成为一时风尚,甚为世人重视。现存于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 。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刻。碑高270厘米,厚27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存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
北魏.无名氏《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又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刻,《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五寸,宽五尺一寸,今存留其拓本纵38厘米、横23厘米。《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书,运笔遒劲有力,字体学颜出欧,别构新意。清代王澍以为:“《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此碑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刚健,神韵清雄,传世碑刻十余件,皆为楷书,被称为楷书经典。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范影响深远,后人习楷书多“以柳体入门,以颜体见功”,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东汉-曹魏.钟繇书《宣示表》。原本失传,宋《淳化阁帖》据王羲之临本摹刻,现存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又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碑高175厘米,厚22厘米,宽90厘米,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两石及、一侧,文至“铭曰”止。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每行各三十八字,碑侧五行,每行三十七字,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颜勤礼碑》书写于颜真卿七十一岁的晚年,正值鲁公楷书风格趋于成熟的时期,既能从容于法度之中,又能纵横于绳墨之外。其书锋外国语秀出,行以篆籀笔意,其点画圆劲画不含糊,顿挫扭转皆有微妙之迹。布局创大字充格的写法,尤见气势之博大,笔力雄强,沉着端庄而不失精丽,犹如他的为人,正直、忠烈、凛然不可侵犯,朴实倔强、刚胜于柔、内美外溢。加之久埋地下,未经后人剔剜,丰神饱满,远在鲁公其它碑刻之上,为颜碑中最精彩者,也是楷书学习的最佳范本,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