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北齐以后邺城的延续者
(2024-12-10 11:33:05)邺,作为一个地理属性的区域,两汉魏晋北朝约八百年魏郡治邺,久矣魏邺二词视同一体,自隋移魏州之称于今大名,隋唐人当已有称魏州为邺者。故至后唐同光中建此处为陪都,以邺为都。唐人称此为邺,大名邺都是邺城不同时代的在同一地区再次兴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邺城历史的延续。
邺城、安阳和大名位于中原腹部,西望太行山,三城相距60公里内。历史上魏邺视同一体;邺城、安阳、大名都是魏地的一部分,三个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联系。
建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桓子之子魏文侯(名斯)于公元前439年得邺地(相当于今临漳、魏县、大名县境),改曰魏。(“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即晋献公赐毕万于魏(今山西省南部),掌卜大夫郭偃曾有“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之预言(《史记·晋世家》)。魏文侯以为陪都,邺城、大名这片地方就成了魏氏的领地,邺城和大名融为一体紧密相连。汉时,邺城为冀州魏郡,从此魏与邺密切关系密不可分。三国时期,曹操建立了魏。后被汉朝册封的魏王,因为曹操攻取河北后,以邺城为大本营,邺城曾是战国魏国的陪都。后来曹氏建国后,就以魏国居。
北周大象三年(580
在攻打邺城时,杨坚所领军队死伤惨重。杨坚登上皇位以后,并没有彻底放下心来,他把对尉迟迥的痛恨转移到了邺城上。杨坚重新审视了这座古都,考虑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条件以及为了防范割据势力死灰复燃,东山再起,隋文帝的一纸毁城令,决定邺城毁灭命运,将相州、魏郡及邺县和邺城的百姓迁徙到安阳,随后下令焚烧邺城的宫室。为更好地经营与控制邺城旧地,从此安阳代替邺城成为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唐邺城之安阳
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即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魏郡、相州移治安阳后,安阳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即隋唐邺城。虽不是京僟之地,辖区也远非昔日可比,但在社会经济、战略及等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仍不失为地方重镇。《相台志》所云“其地平广阔大,挟上党,抚襄国,跳泣腋卫,常为天下要”。
隋开皇三年(583年)相州改称魏郡。分相州魏郡,设武阳郡,后改魏州。唐朝后期的邺城之战,魏郡邺城遭到严重破坏,害怕魏郡威胁统治者的利益,将魏郡被分为相州和魏州,相州在安阳,魏州在大名,紧邻运河,迅速崛起,“邺都”向东移动。宋代相州又称为邺郡,宋以后改为彰德府,宋熙宁五年,邺县也被废为镇 ,邺县也被并入临漳县。
五代唐晋邺城之大名,邺都再次复兴二十九年
周大象二年杨坚平尉迟迥,相州、魏郡、邺县迁于安阳,相州州治又分相州之东部为魏州,治贵乡(今大名县东)。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永济渠旁距邺城不远的武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凭借相似的区位条件,在区域交通和军事防御等方面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而迅速崛起成为商贸繁华的北方重镇。自此“魏”名东移,而旧时魏之中心地区称“相”。大业三年复以相州为魏郡,魏州为武阳郡,十余年后唐武德四年又复开皇之旧,以魏郡为相州,武阳郡为魏州。百二十年后,天宝元年改州为郡,遂以魏州为魏郡,相州为邺郡。
安史之乱后之初,魏州为魏博节度使治所,相州为相卫节度使治所,十余年后相卫为魏博所并,自此魏博淹有河北平原南部六七州之地,与中部之成德、北部之卢龙并称河北三镇。
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年——757年)大名称魏郡,因此,史书习惯把魏州作为邺地称魏城、魏郡,所以后唐便把兴唐府更名为邺都。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置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田悦拒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县。“大名”一词以后常被引申为兴旺发达之意,田悦则兼合往事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为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六月,复以邺都仍为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复为元城县。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一月,升广晋府为邺都,置留守。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闰三月,晋高祖石敬瑭赐邺都诸门名额,诏改邺都宣明门为朱凤门,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殿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其门悉从殿名。皇城四门,依东西南北顺序分别为万春门、千秋门、乾明门和元德门。罗城南砖门为广运门,观音门为金明门,橙槽门为清景门,冠氏门为永芳门,朝城门为景凤门。大城(即外城)南门为昭明门,观音门为广义门,北河门为静安门,魏县门为应福门,冠氏门为迎春门,朝城门为兴仁门,上、下斗门为延清门和通远门。当时邺都城之规模,可见一斑。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罢邺都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至此,五代时期,邺都先后作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陪都29年的历史,延续了在区域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地区行政中心发挥作用。这种政治地位的传承,使得在当地的行政管理、政令发布等方面延续了邺城时期的影响力,成为这一区域新的政治核心。
隋相州改称魏郡。分相州魏郡,设武阳郡,后改魏州。邺城所在的魏郡分出魏州和相州,这体现了一种魏地域划分的延续。大名作为魏州,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邺城在魏郡时期的部分地域范围和行政管理功能。这种行政划分的关联性告示了大名在地域治理和城市发展上与邺城存在着承上启下的关系,并使得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就象大名府取消后,分大名、魏县二县,魏县认为魏州是魏县的,其实魏州是大名、魏县所共有。邺城是安阳、临漳、大名所共有一样。
总之,个人认为安阳、大名与邺城三个城邑是相互关联的。因地缘相近,城市历史也有渊源。他们与邺城历史文化是紧密传承的。因此被认为五代时期的邺都是邺城古都在这片土地上的再次复兴,是邺城古都文明的延续。安阳、大名都是邺城的延续者。